语文 学科第 二 单元第 5 课教案
课 题 《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教材22页——25页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
古诗词三首 牧童 渔童 农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 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根据自己本学期的特色计划的研究角度,探索古诗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古诗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情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我尝试用以下模式: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启发想象,体会感情→指导诵读,体悟情感→拓展学习,积累语言。一般采用六步教学法:(朗)读——(翻)译——(理)解——(质)疑——(探)究——赏(析)。 但课堂作业本的完成情况却令人失望。仔细分析一下,有的是因为某个字写成了同音字,有的是课外拓展的诗歌没有写对,将俗语写成了诗句。跟同学们一起分析,他们有的说在做题时没有注意,有的说没有想到其他的诗句,在古诗词的阅读中,也有很多同学碰到了难题,有时翻译不通,理解不透。 综合这些情况,再反观平时的教学,我觉得自己的诗词教学还存在一些疏漏。一是平时的翻译环节不够扎实,至少易混的字词提点不够。二是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还是不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多想,多练,学以致用。不能只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学生问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问题,就能解决对诗词的理解赏析。必须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再来解决疑问,指导有关的思考方法。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作业 A类作业: 1、 背诵古诗词三首。 2、 默写《牧童》。 B类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古诗词的含义。 C类作业: 选择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