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马史诗
《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伊利昂纪》题名的原意是“伊利昂的故事”,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修纪》题名原意是“奥德修斯的战争”,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两大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极为广阔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2、清教徒文学
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敌视戏剧娱乐活动,提倡勤俭节约,以利资本积累。清教徒的思想代表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时代精神。伊丽莎白女王憎恨清教徒,斯图亚特更加迫害清教徒。及至40年代,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他们以《圣经》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清教徒文学,以约翰·弥尔顿和约翰·班扬为代表。
3、七星诗社
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由龙沙等7人组成。由杜倍雷执笔的论文《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该社的宣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流派宣言。龙沙被称为法国第一位近代诗人。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
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强调向希腊语和拉丁语假借词语,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他们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
4、流浪汉小说
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
5、教会文学
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6、城市文学
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在艺术上,主要手法是讽刺,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形式有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戏剧等。
7、感伤主义文学
最先产生于美国,是当时英国软弱的城乡中小资产阶级者情绪的反映,他们面对大变动的旧社会现实,痛感自己生活的失败,既不满地主资产阶级的掠夺吗,又无力反抗,徒然怀恋已逝的宗法社会的“田园生活”,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出的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描写个人内心的感觉,渲染中下层人物的痛苦和不幸。作品充满感伤情调,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得名。
8、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的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9、狂飙突进运动
是 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狂飙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剧烈的叛逆精神。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10、耶拿派
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最早提出了浪漫主义
的概念较为详尽的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他们反对古典主义,要求创作的绝对自由,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理论奠基人是施莱格尔兄弟,代表成员还有诺瓦利斯、蒂克等。因为耶拿派创办《雅典女神神殿》杂志而得名。
11、湖畔派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力气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12、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从被排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发掘积极因素: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抨击教会的唯心主义经院哲学;以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代文学反对神秘的、奇迹色彩浓厚的封建文学;用古代形象生动、体态优美的雕刻、绘画否定形象呆板、缺乏生气的宗教艺术;用维护私有财产的罗马法来论证积累财富的合理性。其目的在于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
13、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中的鲜明特色,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作
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
14、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人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具有下述鲜明特征:
第一,在政治上拥护王权;
第二,在思想上崇尚理性;
第三,在创作上遵循古典。
2、哈姆莱特的形象
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强调智慧和理性。
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3、莎士比亚化
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1情节的生动丰富(三条线索 复仇:哈姆莱特为主线,雷欧提斯为副线)线索的丰富,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增加读者的可读性。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由快乐王子—忧郁王子)人物真实可信。
3广阔的社会背景(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宫廷—家庭、深闺—墓地、乡下—城市)人物活动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后者为前者服务。
4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哈姆莱特:前语言明快、后忧郁。双关语:“生存还是毁灭”。)
以上也是《哈姆莱特》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4、《荷马史诗》艺术特色
首先,史诗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布局完整,剪裁得当。
其次,史诗中蕴含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自然质朴的语言,富于节奏感的音乐,新颖奇特的比喻。
第三,某些程式化饰词包含隐喻,另一类明喻,即复杂型明喻。塑造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5、《神曲》的思想意义
1、中世纪基督教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1)受中世纪封建思想的影响
(2)宣扬禁欲主义
(3)宣扬蒙昧主义
2、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1)对祖国的命运、基督教世界以及整个人类的前途,进行政治上和道德上的探索。
(2)对教会罪恶的揭露和批判
(3)反对禁欲主义,提倡感情自由
(4)反对蒙昧主义,提倡科学和理性
6、《十日谈》艺术特色
1、《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采用故事会的形式,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
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
2、语言很有特色,它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 。
3、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7、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2、具有民主性
3、更强调真实性
8、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注重艺术效果,追求异国情调,喜欢运用夸张、对比手法
以诗歌为主要体裁
9、浮士德的形象
1、他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探索者
2、他一生的探索表现出一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实践精神
3、在不断克服自身矛盾中不断进行
10、鲁滨逊的形象
冒险、坚韧、毅力、智慧、勇气、果敢、富于进取、开拓创新集于一身。
1、是一个不安分的冒险者、
2、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
3、展现了一个独立人格的大气的人
11、答尔丢夫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形象:表面上道貌岸然 实际上色胆包天
表面上虔信宗教 实际上目无上帝
社会意义: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的揭示了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和贪婪,突出的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莫里哀笔下的答尔丢夫有着
明显的正对性,伪善的风气还流行于整个上流社会。
12、《悲惨世界》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2、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芳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3、 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是罪犯弃恶从善,中止犯罪。
4、 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5、 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性。
1、《神曲》和《十日谈》的艺术内容
《神曲》的艺术特色
1、象征、寓意和梦幻的表现手法,结构严密而完整。
2、表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的特点。
3、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人物形象描写的生动性。
《十日谈》艺术特色
1、《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采用故事会的形式,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
2、语言很有特色,它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 。
3、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2、比较古典主义文学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异同。
他们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问题。
相同点:
1、在思想上,古典主义延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的主题在古典主义作品中随处可见。
2、在创作方法上,古典主义运用的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
3、在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也是一脉相承的。
不同点:
1、古典主义是对人文主义文学的反拨,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
2、人文主义作家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而古典主义崇尚
理性,艺术上强调规范化。
3、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发展状况比较。
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启蒙文学,也在英法德三国表现不同。英国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法国是启蒙运动文学,德国是民族文学。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到18世纪英国以完成“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的政权,所以英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作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有社会弊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这个时候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有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出现了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等重要作家以及《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及《汤姆.琼斯》等重要作品。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其直接负有教育群众的任务,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所以,法国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力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除哲理小说风靡一时外,尚有大量的戏剧理论和创作。出现了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和博马舍等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波斯人札记》、《老实人》、《拉摩的侄儿》、《新爱洛绮丝》和《费加罗的婚姻》。
德国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到70年代,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这是一个具有德国特点的资产阶级的文学运动,不同于其他国家,这是一场民族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运动和发展也是反封建斗争达到高潮的标志。参加这个运动的作家大多是青年,他们不满于启蒙运动的温和精神,不满于统治阶级,要求进行公开的斗争。此运动并无明确的目标,往往带有个人反抗的狂热性质,领袖是理论家赫尔德,其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代表作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和爱情》,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冯.
伯利欣根》和《少年维特之烦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