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助中国青少年圆太空探索梦想——纪念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成立35

助中国青少年圆太空探索梦想——纪念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成立35

来源:意榕旅游网
太空探索I【博览】

助中国青少年圆太空探索梦想

纪念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成立35周年活动侧记

文/左赛春

▲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35周年师生重聚(前排左起周传钧.李隆生.余家煜.李杰信.梁佩璐.梁汉宗. 林同坡:后排左起崔豫松.秦科雁)

35年前,8位血气方刚的美国华 店举行35周年重聚活动。美国宇航局 裔科学家,以促进中国科普发展为己任, (NASA)太空任务科学家、协会会长 在太平洋东岸的洛杉肌创立了美国促进 李杰信博士,副会长梁佩璐、梁汉宗、 中国科普协会(简称AAPSC )。_年 林同坡、周传均、李隆生、余家煜等6 后,由该协会与中国宇航学会共同发起 位加州华裔工程师及加州州立大学几个 的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科学试验活动在 校区的华裔教授,与中国青少年航天飞 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7000名中 机科学实验活动获奖者代表崔豫松、秦 学生参与其中。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科雁欢聚一堂。当年一腔报国热情的教 5位青少年设计的太空实验载荷,分别 授们,大多已步入耄耋之年。当年充满 在1992年和1994年成功搭乘美国航 奇思妙想的高中生们,如今已成长为飞 天飞机飞向太空。而两届竞赛中获_等 行员、航空工程师和IT界精英。35年 奖的40名学生也被免试保送国内重点 斗转星移,两代航天追梦人,共忆峥嵘 高校,在广大青少年中种下了飞天梦 岁月,叙师生情谊,续未来梦想。

想,也谱写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 李杰信博士深情地回顾了协会成 航天科普合作的一段佳话。

立的初衷与竞赛活动的由来。“我们协 会的8个人属于‘理想型’人物,梦想

35年后再聚首

为所有中国人做点既出钱又出力的‘傻 事’。当时我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 2020年1月11日,美国促进中 认识美国宇航局‘搭载桶’计划的负责 国科普协会在洛杉矶圣盖博喜来登酒

人,我们几经碰撞,勾勒出以‘搭载桶’

50 I SPACE EXPLORATION

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的思路。”

航天飞机上进行的第一批青少年 搭载实验是美国犹他州大学学生提出的 10个实验项目。此后航天飞机每次飞 行都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搭载机会。 到1985年,已经有21个国家的学生 参与该计划,但其中却没有中国学生的 项目。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向中国宇 航学会建议,在中国中学生中开展航天 飞机科学实验活动,如第_届成功,再 办第二届。

1985年底,李杰信带着完整的“搭 载桶”计划来到北京,在航天部外事司

的协调安排下,他代表美国促进中国科 普协会与中国宇航学会代表、航天工

业部副部长孙家栋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1986年1月,由《科技日报》、《中 国青年报》和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发出征 求实验方案的通知。

组织这项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上天方案的设备仪器是其中的关 键。航天部为了研发方案中的5项飞 天实验设备,指定四位工程师专门负责,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1所柯受全 所长任总工程师,金恂叔设计,于冬波 和冯伟泉制作。他们历时8年,研制出 了适合安装在美国航天飞机上的设备, 并最终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飞天,为规模浩大的科普活动画上了圆 满的句号。

持续8年的“抗战”

机械工程师梁汉宗曾在波音公司 工作,是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负责实

【博览】I太空探索

流的不足。”聚会中,他还展示了自 己保存多年的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钢

卜’4T、U

.少

w

印,并交由李杰信会长保管。

r^r=~~i-~-===L^ LiaijututAj

Lj_¥7f¥Tn#^Z^

/為mu

一次搭载活动在美国的费用约3 万美元,通过南加州华人科学团体募捐、 联合国赞助部分机票,剩下较大数目的 经费由协会几位会员认捐,其中土木环

V***. Cha^o ^miv i^LC^ti) ^/i'tl/eta- ch〇\\M

rhaiAj

-P^tT

■十

‘ A I ;f ----lyz--^Zl riTi^TI〇---------J l----—_________

如f

_________________果*4:

a

Cootroflcr

_fi

I

办f從

Uit:^LLLJuhb〇t )“气 “r

_孴

咬-资太

,t^iiJ Jf料

“才、

4 lc-?.

*+乓敗

保工程博士余家煜先生认捐最多。余家 煜后来自创顾问公司,他在重聚会上坦 言,参与组织科普竞赛活动是他一生中 最光荣、最幸运的事情。他说,“我记 得那些年在梁汉宗家开了许多会议,商

S-X irj

师fj

含'苍*i

▲ AAPSC对青少年航天活动的决议

量如何通过美国宇航局实现搭载,如何 获得中国航天界对项目的支持。很多年

验设备的小组长。他回忆道,对于两次 上天的实验项目,美国宇航局慎之又慎, 不断提出修改的要求,作为实验设备协 调人,他反复与中方沟通,配合美国宇 航局需求优化完善。“我非常佩服中国 的航天科学家及工程师们,在那样严苛 的环境里,能做出实验装备,非常不容 易! ”当时微处理机刚问世不久,梁汉 宗尽已所能,为实验提供最先进的技术 保障条件。

“在美国,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由4 位工程师做8年,很可能就做不成了, 但是中国航天工程师们做到了。”李杰 信也如是感叹。

电力工程学家梁佩珞在南加州工 程师中享有崇高的声望,被誉为“工程 师的工程师”。两届航天飞机科学实验 活动的大多数策划方案与报告都出自他 手,他被协会上下尊为“有功夫”的人。 如今梁佩珞已是97岁高龄,依然耳聪 目明,反应机敏,心系祖国科技发展。

加州州立大学数学系主任林同坡 教授、加州北岭大学物理系周传均教授 回忆道,两次活动中间,发生了美国航 天飞机爆炸等突发事件,如何逆水行舟, 推进活动不受影响继续向前,遇到的困 难很多。“我们常用一句‘球都进洞了’ 来形容完成一个工作节点后的<1>情,当 时大家最渴望的就是听到这句话。”

他们称,是中美双方的大力协同和持续 努力,以及多方因缘际会,让“八大金 刚”的梦想,最终变成现实。

在那个没有电子邮件的年代,加 州北岭大学物理系教授李隆生,与中 国获奖学生们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 在活动结束后依然指导他们开展科学探 索。一位获奖学生的母亲也曾写信给他, 感激他对儿子追求科学的鼓励。聚会当 天,李隆生带来了部分书信及老照片。 这些书信已经泛黄,但保存完好。李隆 生幽默地说:“我每次去中国担任评委 都比较紧张,主要是担心中国学生听不 懂我的普通话。好在写信弥补了语言交

后,我经常被问及,是什么驱动着你们 用‘八年抗战’的精神坚持举办这项活 动?我们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助力中国 现代化’。”

伴随着会员们的回忆和录像片的 播放,尘封多年的往事,穿越太平洋的 碧波,从他们心中流淌而出,当年中美 航天科普合作的盛况仿若昨曰重现。

获奖者们的成长足迹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与 美国航天国际合作的“蜜月期”,在 中国长征运载火箭发射的多颗国外卫星

▲崔豫松与指导教师合影

SPACE EXPLORATION I 51

太空探索I【博览1

▲秦科雁展示李隆生教授保留的\"太空冰''方案手稿

▲李杰信博士回顾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搭载活动历程

中,美国研制生产的卫星占据了大半壁 于1994年搭载美国航天飞机开展飞天 江山。在回顾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实验 实验。崔豫松专程从广州飞赴洛杉矶出 活动的录像片中,李绪鄂、刘纪原等力 席此次聚会。他说,“感恩美国促进中 推中国航天走向国际市场的老领导的身 国科普协会及众位华裔科学家,让我有 影不时出现,任新民和孙家栋等院士专 幸在小小年龄接触到高科技,从而改变 家也亲历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词、 了我的人生。感激科学家们反复优化我 宣读获奖名单,为同学们颁发获奖证 的粗浅方案,并送它飞天。也感谢北京 书。负责协调统筹以及承办活动的航天 航空航天大学和南方航空公司联合招 部外事司张继庆司长、中国宇航学会傅 生,把理论上可能成为科学家的我培养 丙辰常务副秘书长等教授学者们也悉数 成飞行员,把我这个人也送上天。” 壳相。

崔豫松如今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飞国内 第二届竞赛获奖者崔豫松提出了 国际航线的机长,20年来驾驶过波音 《太空中固液表面的相互作用》方案,

B 777和空中客车A 330等先进机型,

52 I SPACE EXPLORATION

往返于太平洋及世界各大城市上空。

出席聚会的秦科雁参加了两届竞 赛,他的《太空冰-对土星光环成分的 探索》获全国一等奖,《太空铆钉》《精 确测定基本电荷并对夸克进行探索》和 《常温超导体偏振微观机理及利用太空 环境验证》均角逐北京决赛。他说:“两 次活动,为我搭建了通向成功的阶梯。” 他大学时就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毕业后 成为航空工程师,在某型战斗机设计中 荣立三等功。2017年,他在“北京正 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中获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用先进的探测技术和 自创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解决了 “强辐

射环境火灾报警”难题。他创立了科雁 方舟智能控制技术公司,依然在探索常 温超导微观机理等前沿科技。

第一届竞赛获奖者王念庆提出的 《控制航天飞机舱内垃圾》方案,由“哥 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升空,实现预 期目标。王念庆曾任上市互联网公司职 业经理人,未能到会的他特意发来祝贺 视频,并介绍了他刚刚注册成立的“北 京飞向太空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 中国商业航天已经扬帆起航,搭载或整 箭的商业服务正在开放,每个人都有机 会实现自己的太空梦。他有意接过美国 促进中国科普协会GAS ( China Get Away

Special)项目的接力棒,筹备与相关航 天机构合作,重新规划和定义搭载资源,

创新搭载模式,让飞向太空不再高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 人。李杰信说,“通过两次竞赛活动选 拔的_批人才,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 中坚力量。35年后回望来时路,感觉 非常有意义! ” 2020年,中国的火星 探测器即将踏上征途,将成为中国航天 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几年, 随着国际空间站完成使命,中国天宫空 间站或许将成为地球上唯一在太空长期 驻留的空间站。期待中国航天在国际合 作、深空探测等领域续写辉煌。*

责任编辑:陈彩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