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能力立意

能力立意

来源:意榕旅游网


\"能力立意\"始终是地理命题的核心,\"能力\"的基础恰恰是建立在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上,概念和原理应是二轮复习的不容忽视的一点。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词汇,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认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地理原理包括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地理分布、地理因果等,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语法。

-答题中的常见问题

例1: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而造成气候变坏,环境恶化。

解析:回答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没有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混答在一起是错误的。其实,这是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指降水量较大、地形坡度也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是指降水量较小、风力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一般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例2:法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英国优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法国在英国的南面,气温高,光照强。

解析:回答中存在的误区与漏洞是:用\"气温高\"来描述法国发展农业的气候优势不科学、不准确;纬度低不是光照强的原因。光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拔高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大气污染状况。影响热量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高低的影响)。

例3:大兴安岭西面是什么地形区?北京国庆节时昼夜长短变化?

学生答:西侧高原(或:地形平坦);北京昼短夜长。

解析:说明该学生不能区别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地形区三个\"地形\"扩展概念。该学生也不能区别昼夜状况、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状况三个概念。

例4:背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盆地或谷地?

学生答:背斜部分,由于受到拉力作用而使岩石破裂,容易被风、水、冰川等外部作用风化、侵蚀,再带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形成谷地。

解析:\"背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背斜顶部\";\"岩层破碎\"而非\"岩石破碎\",岩层与岩石两个概念在此不可通用;背斜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顶部岩层受拉张作用,而非\"背斜部分,受到拉力作用\";风化作用在这里不是主要的。

例5: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气温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大地,大地再把热能传给大气,所以离地面越远得到地面的热量越少,温度越低。

解析:学生的回答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有的地方用\"热量\",有的地方用\"热能\",概念运用不当;太阳辐射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过程是: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低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高层大气。此外,学生在此不必回答能量传递的过程。

-概念和原理应用问题

以上教学和考试中学生答题的表现反映出:前三例是对地理概念的认识不到位,一些知识点上存在误区。后两例是学生对基本原理有一个大概理解,但回答问题时往往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答得越多,越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答非所问的现象。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表述是最精练、最简洁、最准确。因此,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按照课本上的表述记忆是必须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性地记忆其中的关键词。记住了概念和原理的教材表述,我们就掌握了地理术语。在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或阐述有关问题时,才能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地答题。备考中应注意三点:1、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理解重于死记硬背。2、学会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特征。3、文字图表相结合,变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为形象的联系。

地理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

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第二联系教材,拓展思维,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因此,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教材与试题材料的联系,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析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试题的“设问”,以设问为线索,联系原理、规律。联系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针对设问,组织解答答题时要在设问的引导下,认真理清思路,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归纳,条理清楚地解答,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特别是对简答题,务必要按照问题的逻辑,层次分明地回答,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规律中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前的经济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作为“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的工作:一方面要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

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再就是要分析如何消除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应用于农业的布局,实情预报,污染状况,解决措施等方面。

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相关技术解决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

【答案】(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作物长势、灾害、作物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示解决措施等。

(2)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点评】(1)本题相对难度较大,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广,横向联系面大,易出现遗漏现象。

(2)此题所给的信息量大,内容较新,意在使考生能够敏感地接受试题所给的新信息,解题时将所给的新信息跟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第(1)题,要抓住“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联系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尤其是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作用。第(2)题的核心是拓展,将探讨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充分地联系实际。

(3)通过解答此题,我们应更加注重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关注热点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今春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上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1)我国 、 和华北一带冬春季常遭受风沙灾害, 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 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 和 行为,造成 的恶果;在林区的

行为,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 。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不难理解第一小题要求的三个内容:我国冬春季节所吹的风自然是冬季风,吹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风当然是西北风了。而首当其冲受其影响的就是西北、东北和华北一带。

第二个问题需仔细审题:一是注意“加剧”二字,即说明非一般原因;另一方面是把人为因素分成草原牧区和林区的人为行为及结果。沙尘现象的形成原因一般是强风、干旱等,而使其加剧的自然原因只有用“气候异常”(拉尼娜现象)来解释了。但题意显然在于对人为原因的思考。从草原区来看主要是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沙漠化;从林区来看,主要是滥砍滥伐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第三个问题是带有发散思维性质的问题,要凭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看法组织答案。从第二题答案中去考虑如何治理风沙、减轻灾害。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三方面去组织答案。

【答案】(1)东北 西北 西北季风(或冬季风)

(2)气候异常 过度开垦(或滥垦)过度放牧(或滥牧) 草场退化(或草场面积减少) 过度砍伐(或滥砍滥伐)

(3)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降低载畜量;工程治沙;跨流域调水;建立法规;生态管理等。

【点评】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一协调人地关系,采取不同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法制教育等→达到可持续发展。

【例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并解释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题词 ;原因 。

(2)根据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合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有 。

(3)据报道:上海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本地区地表水资源的20%;上海市民每天的人均用水量比欧洲、日本等国还多20升。35.8%的市民不知道这一情况;9.1%的市民认为,上海有黄浦江作为水源,水费相对便宜,用水并不紧张。作为一个上海市民,请根据资料对上海地区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解析】据图所示:是整个地球,而不是某个区域的水太缺乏了!于是得出主题词为:全球水荒、全球水危机或全球水资源紧缺等。出现全球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生产、生活用水猛增,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工业排放大量污水,致使水体污染严重;再加上人类不注意节约用水,浪费严重。

根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匀的状况,我们可以建立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上的不均衡,如建水库;可以修建跨流域引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如南水北调。

上海位于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河网密布,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工业规模最大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量相当大,污水排放量也相当大,严重污染了上海的水源黄浦江,反而形成水质性缺水城。所以,我们应尽快地采取一定措施,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答案】(1)全球水危机(全球水荒或全球水资源紧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水资源是有限的。世界人口剧增,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体污染,浪费严重。

(2)建立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上的不均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3)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性缺水城市。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点评】(1)本题用漫画命题,是近几年的各种考试中的热点,就漫画写出主题词,反映了地理与语文间的学科渗透,更是其新颖所在。这样可以发挥考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敏感程度。本题还给出了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让考生分析实际问题,能表达和概括出高考对地理学科的基础要求,属于优秀试题。

(2)在第一个问题解答时,要紧扣画面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分析不要局限于文字材料,要特别注意审题,看清漫画,注意画面中没有突出中国(重要的事物图象,均不在中国范围内),因而回答时要反映全球的特点,形成全球性的问题。在解释原因时,要联系教材中“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3)第2小题应联系“南水北调”等热点问题进行联想、比较和分析。这样,分析中以热点问题为线索进行联系,将热点问题上升到理论和整体的高度去分析,解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答题既有事实的根据,又有理论的依据,答案将会更加丰富。

(4)在第3小题解答时,要抓住“上海有黄浦江作水源”这一关键,联系黄浦江的水资源实际进行分析,得出“水质性缺水”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