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夔 论坛0PENcass um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r谈如何设计小学生数学作业 于晚春 【摘【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七小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要】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反映教学效果的反光镜。在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采用激励性评价,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 一、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发展功能 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作业 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完成作业成为一种积极的体 验。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及富含观察、 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数学作业 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积的积极性,学生才会爱 做,乐做。所以,作业要有层次,注意递进性。前苏联 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选择的作业应使学生能表 现出最大限度的独立性,使他们有发展的现实可以 性。”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 到相应的发展,所以布置作业之间的难易程度是要有 层次的,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这样就能符合不同 层次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 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不同层次的 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愉快的体 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3+( )< 5,8一( )>3,()+4<9,()一6<4.甲组:( )里最大能填几。乙组:( )里可填几。 二、让作业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评价作业的方法千篇一律是打“、/”、打“X”,过 分强调甄别,缺乏人文性的激励,学生被动应付,主动 性得不到发挥。剖析作业布置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三 多三少:一是例题仿做的题目多,综合创新的题目少, 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二是单纯计算的题 目多,应用表达的题目少,作业内容乏味重复,学生态 度消极;三是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 的题目少,忽视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使部分学困 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科学的评价方式是促进学 生发展的动力之一。新课程提倡对学生的评价要多 元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 发展”,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要改变仅以纸 笔考试作为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那么,怎样的评价 方式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而又能激发学 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激励性评价”是在 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心 理学也告诉我们,人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会 产生巨大的动力,进而在学习中发挥出巨大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争取进步,从而产生最高的学 习效率,最好的言行表现。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激 发和鼓励所产生的效果则尤为显著。 ・60・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 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为此,教 师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 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 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 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特 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学困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 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 越高。及时有度的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 情感共鸣。例如,“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让人耳目一 新”、“你真棒,老师还没想到的这种做法,我向你学 习”,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还可以用不同的赞扬和鼓 励性的评价语言。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 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 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 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 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 流的机会。获得 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获 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综上所述,依据新课程理念,重新认识作业的意 义和价值,全面科学地改革数学作业,已成为一个现 实而迫切的课题。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之一,教师要转变数学作业观念,树立一种新 型的数学作业观,努力提高布置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让数学作业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几个巩固练习题,更 应为适应学生数学素质发展需求服务;教师要根据教 材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或设 计一些数量适当、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使数学作业不仅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信息的工 具,而且要成为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学生数学 思想、数学意识及数学思维品质优化的途径;新课程 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作业的布置,不仅服务于基础知识 的巩固,更旨在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1] 白文飞.应用激励性评价方法促进中小学生学 习习惯的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7). [2] 严永明.用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改变小学生的学 习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