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十四行诗与宋词----《消费导刊》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从弥尔顿与苏轼的两首悼亡词看十四行诗与宋词

摘要:在对比研究约翰·弥尔顿和苏轼诗歌作品的基础上,以约翰·弥尔顿一生中唯一的一首爱情诗《梦亡妻》和苏轼一生中第一首悼亡词《江城子》为例,着重分析了十四行诗与宋词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悼亡词;十四行诗;宋词 一、简介两首悼亡词

1.弥尔顿和他的十四行诗《梦亡妻》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是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坛巨匠,其著作在英国乃至世界的文学、文化和自由思想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页。《梦亡妻》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悼亡诗,也是弥尔顿所作的唯一的一首爱情诗。他的第一个妻子在1652年病故后,弥尔顿也因为劳顿而失明。弥尔顿在1656年又娶凯瑟琳·伍德科克为妻,两人婚后感情很好,不幸的是1658年凯瑟琳和他们刚出世不久的女儿都离开人世。于是弥尔顿写下此诗,通过叙梦的方式来表达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对她的无限怀念。

2. 苏轼和他的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1036-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词豪放洒脱,开创了宋代诗词“豪放派”的先河。苏轼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1075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也是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他的第一人妻子王弗真挚的爱情和深切的思念。苏轼与王弗婚后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是,王弗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全词感情深挚,充满委婉哀伤的情调。 二、十四行诗简介

弥尔顿《梦亡妻》是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流行的十四行诗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十四行诗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和押韵。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英国文艺复兴出现在16世

1

纪中叶至17世纪,人文主义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展。弥尔顿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这首十四行诗的韵律是:ABBA, ABBA, CDCD, CD。河南大学著名的王宝童教授给十四行诗的定义是:“The sonnet, which is a lyric in 14 lines (in most cases) with some set metrical arrangements. It was originally meant to be sung to accompaniment, but is now the least song like of all brief lyrics. It express a definite intellectual conception fused with a single emotion, and has been a favorite form with many of our greatest poets. Originally the emotion of love was the conventional theme for the sonnet, but now it is possible for a variety of themes to take the sonnet form. ” (王宝童,1993:51)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法文sonnet的音译,起初泛指中世纪流行于民间、用歌唱和乐器伴奏的短小诗歌。它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早的格式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后两节六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他一生写了 300多首十四行诗。他以浪漫的激情,优美的音韵,表现人物变化而曲折的感情,成为其他国家诗人后来竞相模仿的主要对象,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Petrarchan sonnet)。

16世纪初,萨里、华埃特把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诗的格式演变为三节四行诗和两句对句,押韵的方式是ABAB,CDCD,EFEF,GG。在这种类型之外又产生了其他变体。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像锡德尼、斯宾塞这样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以后,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也以写作优秀的十四行诗享有声誉。弥尔顿的这首《梦亡妻》也是用十四行诗这种文学形式创作出来的。 三、宋词简介

中国诗词文学一般分为四种:诗、词、歌、赋。从西周时代出现的《诗经》,汉朝的《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到宋代,填词已经成了很多文人雅士的文学创作主要方式。

2

苏轼的《江城子》是运用宋词这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江城子”是中国宋代词牌之一,也有它自己的词牌格式和平仄押韵形式,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所以词牌的名称也很多。根据词的长度,可以分为三种,即小令(一般少于58个字),中调(59-90个字)和长调(91个字以上)。这首《江城子》属于中调。

在苏轼作词之前,宋词大部分是婉约缠绵之作,宋词的词风是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苏轼创作词时,没有使自己的作品落入传统的限制中,他结合了大量的诗歌技法,并且在词的语言上,苏轼多方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给人以清新朴素的感觉。苏轼处在民族矛盾不太突出的北宋时期,他的词抒发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的题材较多。苏轼的词有三百多首,与诗相比,他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诸如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诗人所惯用的题材,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唱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四、结语

约翰·弥尔顿和苏轼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伟大文学家都通过诗词这种文学方式传达出同一情感。但是中英文化渊源的不同,不同的人文背景,决定了两者诗词表达方式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这两首诗词,使读者能欣赏到两种文化背景下两首诗词各自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胡家峦. 英语诗歌精品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许渊冲 译. 宋词三百首:汉英对照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 王宝童. 金域行——英诗教程 [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