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①比较宗教学:以宗教史为基础,通过对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宗教现象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的学科。研究重点:宗教起源和宗教发展问题。
②宗教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注重个体体验和个体心理,力图从个体的主观体验的描述对人类的宗教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开辟了从主题角度研究宗教的新思路。(宗教心理的创始人: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民族心理学—对语言,神话和宗教,道德发展规律之探讨》“恐惧感”、敬畏感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宗教经验”。) ③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崇拜。“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语,意为“他的族类”、“他的亲属”或“他的氏族标记”。
④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吕大吉
二、填空
1.宗教学的诞生
1)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
2)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神话学等多门学科; 3)由麦克斯·缪勒撰写的《宗教学导论》是宗教学这门学科问世的标志,是宗教学的开山奠基之作。
2.宗教的历史发展:氏族-部落宗教 —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基督教 大自然崇拜 佛教 动植物崇拜 古埃及宗教 伊斯兰教 图腾崇拜 古巴比伦宗教
祖先崇拜 中国古代国家宗教
以色列民族的犹太教
道教
3.氏族-部落宗教: (血缘关系为纽带) ·共同性(自然地异己力量) ·民主性(种族的繁衍和生存)
·神权的全民性(全民的意志) ·神性的自然特征(自然压迫下的产物) ·神的平等性
·分工需要,民主选举,无固定神职人员
自发、粗浅、分散的宗教传说,礼仪 禁忌 ·民族-国家宗教:
—
(地缘关系为纽带)
·社会性(社会的异己力量) ·阶级性(奴隶主的意志)
·神行的社会特征(社会压迫下的产物) ·神的分级化
·神职人员的职业化和是世袭化
·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系统的神学理论 4.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宗教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5.我国宗教问题的特点:五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简答
①宗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结构 : 1)宗教要素:
(1)宗教的观念与思想;(2)宗教经验与情感 (3)宗教行为与活动; (4)宗教组织与礼仪 2)从结构的角度看宗教:1、宗教的内在因素:(1)宗教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经验 2、宗教的外在因素:(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3)宗教要素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 ·基础层或核心层—宗教观念 ·第二个层次—宗教的感受或体验
·第三个层次—宗教崇拜的行为(巫术、祭祀、祈祷、禁忌等)
·最外层—宗教的组织与制度(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 ②神灵的种类:
(1)自然神(2)氏族神(3)职能神(4)高位神和至上神(5)绝对唯一神 ③“宗教感情”的表现:
1.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2.对神圣物的依赖感; 3.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
4.相信神对自己行为的审判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信仰神的仁爱与宽恕而产生的安宁感;5.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④宗教禁忌的种类:
1.从宗教行为的客体:(1)关于神圣实体的禁忌 (2)关于神圣地点的禁忌 (3)关于神圣时间的禁忌
2.从宗教行为的主体:(1)语言的禁忌;(2)活动禁忌或作业禁忌; (3)饮食禁忌
宗教禁忌: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关系中,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禁戒规定。在原始时代的自发宗教中,宗教禁忌包含在经由传统的积淀而形成的习俗之中,在后来的认为宗教中,则往往通过教义规定,成为规范化的宗教戒律的一部分。
⑤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1234? (1)风格是自然而天真的;(2)观念是朴素的;(3)崇拜对象时直观的; (4)多神崇拜的特点;(5)具有整体性和排他性;(6)具有一定的社会约束
欢迎下载
2
—
力并且体制化;(7)是现实和功利的。 ⑥世界宗教的特征 P195——P196
第一,顾名思义,世界宗教是一种超越了人种、语言、民族国家、地域界限,而具有世界性质的宗教。
第二,与原始宗教和国家宗教多是多神信仰或主神多神混杂不同,世界宗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一神信仰或具有绝对唯一神信仰的性质。
第三,它比以往的宗教具有更完整的教义,更系统的神学理论,更严密的组织,在不同的人种、民族、地区、国度拥有为数众多的信徒。 ⑦民族—国家宗教的特征: (1)明显的阶级性;(2)鲜明的社会性;(3)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神职人员; (4)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系统的神学理论。 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内容: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和代表人物: 1.研究内容: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
(1)宗教信仰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宗教与社会生活诸领域之间的关系
(3)宗教组织及宗教运动之兴衰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2.主要代表人物:1、马克斯·韦伯(德)——宗教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2、杜尔凯姆(法)——宗教的整合作用
四、论述
①如何理解:【宗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1.“宗教具有文化功能”:赵朴初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宗教是文化””一个民族的宗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改变了把宗教仅仅看作是消极因素的看法。
观点1:宗教学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学术研究的繁荣。
观点2:不应该泛谈宗教史文化,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应界定为宗教的一个方面。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体,甚至不是主导部分。 观点3:宗教的文化属性,不是宗教属性的全部,也不是本质属性。 2.宗教是人类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有文字历史以前即已产生,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其他的文化形态,如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等包含在它的庞大体系之中。 ——《宗教学概论》彭自强 ·视野的开发
·扩大对宗教的认识 ·深化对宗教的理解
·宗教内外交流和沟通的契合点 ②麦克斯·缪勒关于宗教学研究的观点 1)只有使宗教研究摆脱信仰主义,才能使宗教学脱离神学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欢迎下载
3
—
2)只有破除宗派主义,才能使宗教研究者的视野从基督教扩大到世界上各种宗教;
3)在缪勒看来,一切宗教都是人性的表现,在宗教研究面前地位平等; 4)任何宗教,不管是现存于世的,还是已经消逝的,都为科学的宗教研究提供了对象; 5)缪勒说:“一种宗教,无论它可能是何等的不完善,多么的幼稚,它总是把人的灵魂置于上帝面前;
6)而上帝的概念无论可能是何等的不完善,多么的幼稚,它总是代表了人类灵魂在当时所能达到和把握的无上完善的理想。 ③宗教学的主要发展线索:
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 内容:比较宗教学发展阶段 关注点: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衍生研究分支:宗教史学、宗教人类学 第二个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60、70年代
内容:不带价值判断的描述性研究(多元化发展阶段) 关注点:宗教的个体经验、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的独特性 衍生研究分支: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先写大条,再分析) (1)并不要求宗教信仰者放弃有神论思想和信仰。
1)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但不能简单地把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思想信仰虽然不同,但在如爱国,维护祖国统一、拥护社会主义等涉及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原则问题上是可以一致的。因此,必须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2)结论:在思想信仰上,要全面正确的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
(2)要求宗教信仰者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
1)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集体利益,宗教界人士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3)结论:在政治上,引导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
(3)改革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1)从宗教方面来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宗教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宗教开始强调要发挥合理的文化和道德的功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用积极的方面为社会作贡献。
欢迎下载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