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班段区域研修案例:让建构区成为孩子的乐园

来源:意榕旅游网
 建出快乐,构出自我

-----让建构区成为孩子的乐园

案例背景:

建构游戏一直都是深受孩子喜欢的一种游戏类型。建构游戏能够让幼儿充分自由的创造、想象,又兼具艺术性与操作性的特点。而要实现建构游戏对幼儿独特的发展价值,提高建构游戏质量,还要从基础抓起,为游戏投放适宜的材料。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平铺、连接、架空、围合等搭建技能,在游戏中也有一定的分工合作,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发展的规律。材料投放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调整,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有了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但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认真进行观察和指导,并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增加和调整材料投放,以保证幼儿长时间的游戏兴趣。当建构区游戏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已经能熟练地运用材料搭建出某些物体的主要特征,游戏的目的性也逐渐增强了,但会出现幼儿经常重复搭建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添加或调整。建构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材料是游戏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材料以小型的桌面积 木、插塑为主,这一类建构玩具虽然造型多变,但不适于幼儿进行大型建构游戏的操作,而投放使用的大型建构游戏材料又比较贫乏,以木质积木或废旧材料收集而来居多,结构简单缺少灵活的变化,无法充分满足幼儿进行创意建构的需求。面对长期以来中、大型的建构游戏材料匮乏,缺少创新和改变,而幼儿对游戏的品味和需求不断提高的矛盾局面,我们对材料进行筛选投放了纸杯、酸奶盒、木块等生活中易取,且低结构的材料,为建构游戏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更好的实现幼儿在玩中学。

案例描述:

我们这个月的主题是《我们去游玩》我们在建构区,我们在区角里投放的主材料是酸奶盒和纸杯,辅助材料有:自己绘画的马路,纸房子,道路交通标志等。我们想让孩子们搭建一条热闹的大街。 案例1:

图片中的男孩名叫波波,最喜欢小汽车了,每次他都利用奶粉罐和纸做的路面,架起了一座桥,快乐地开着小汽车。

分析:

刚开始幼儿在建构区中只乐于玩一些辅助材料,波波只是热衷于自己一个人玩小汽车,有的幼儿只满足于拿着建构材料东走西看,或是随意的拼搭,不知道自己还应该搭建些什么,还有的幼儿只是长期满足于搭某一种作品。其实中班的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运用积木搭建出来某些物体的主要特征,但这时出现了幼儿经常重复搭建的现象,孩子们还没有搭建更好作品的想法,怎么更好地引导孩子继续增加搭建难度,挑战自己呢,这成了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 案例2:

区域游戏时间,孩子们自主选择了游戏材料。穿迷彩外套的男孩(小A)、穿红袄外套的女孩(小B)、穿黑外套男孩(小C)和穿黑外套的女孩(小D)四人在建构区简单地纸杯垒高,小C和小D拼出的“建筑”小且低。小A和小B两位小伙伴提出房子太小太低住不进去,四个人一起商量要比赛把房子造高造大。大家经过几次尝试后都失败了,此时,小C和小D放弃了,他们推到了自己的“建筑”离开了建构区,此时小A和小B已初步完成了一定的高度和长度的“建筑”(呈三角形),不过最后也被他们推倒了。 分析:

从小C和小D搭建失败决定离开的过程,可以看出要搭建高、宽、大的“建筑”对他们来说是有困难的。他们因为多次尝试失败后对自己的不信任,推到的过程是他们唯一感到有乐趣的事,他们没有勇敢面对困难,选择了放弃。那么他们找不到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对自己重拾信心,勇敢面对困难。为了让孩子搭建出理想、大气、独特的“建筑”来,老师需要和他们一起边搭边总结一些经验。如:把地基打宽、打大,搭上去才会宽大;横竖要不断用支撑物支撑,搭上去才会高大;房子的旁边要搭出围墙、门、路等造型才会更丰富。老师还可以在活动结束后,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图片,(如:公园、小区、学校、医院、大型玩具)供孩子们探讨、学习、借鉴。当孩子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来搭建,特别是学会了组合,再给孩子增添更过的搭建材料来丰富。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提高,自信有了,面对困难也就不怕了,也就能勇敢面对了。 案例3:

在建构区中,两位孩子不停地摆弄瓶中的红绿灯,及其他交通标志,一会儿换到这个瓶中,一会换到那个瓶中,一会儿连瓶子摆放到马路边,一会儿又连瓶子整齐摆在路中央....... 分析:

孩子对红绿灯和交同标志很感兴趣,但不知道该如果正确使用这个材料。从搭建来看,孩子对大街的设置,包括红绿灯、建筑物等缺乏一定的观察。中班孩

子的空间架构能力比较弱,需要老师的引导,孩子合作能力弱,缺乏相应分工。 我觉得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设计观察记录单,让家长带着孩子有目的地观察大街。 2.增加马骆的宽度、长度,给孩子足够的摆放、搭建。;

3.可与孩子进行探讨:如果自己是一名马路设计师该如何设计?马路的建造需要哪些人,他们分别是干什么的?大街上有些什么? 4.教师的参与,帮助幼儿提升空间架构能力。 案例4:

这次在搭建前教师引导孩子们学会分工,一起来合作完成热闹的大街的搭建,孩子们在搭建时很认真、很专注,很快就在道路的两边搭建好了房子,孩子们搭建好后,开始闲逛起来,于是我说:“你朋友们,你想想热闹的大街上除了房子和道路标志、车子等,还会有什么呢?”崽崽说:“陈老师还有工厂,我来搭个工厂吧!说着自己去区角里寻找可以搭建工厂的材料。”科科又说:“陈老师还有树,我知道哪里有树。”他急忙跑到一个塑料筐前,举着一个绿色的纸团说:“看,树,这个可以当树。”铛铛急忙说:“这个会倒的!”科科想了想说:“我有办法!”科科自己去找了一个塑料瓶,将绿色纸团塞进瓶口,举着瓶子,兴奋的说:“一颗苹果树。”接着又继续游戏。 分析:

搭建“热闹的大街”这个主题持续了几天,孩子们由独自搭建到合作搭建,由目的不明确到较明确,由单个的建筑结构发展到多个或者组合建筑结构,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新的经验。但通过视频实录,我也发现了建构区在材料投放中存在一些问题,所提供的材料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已经开始自己去寻找新的素材、创造需要的材料,幼儿的搭建水平很大程度上受示范图示的限制,而且搭建水平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充分利用墙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自信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中班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目的性、能围绕主题进行建构,但是对材料的认识不够完整,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建构游戏后才能基本认识各种材料的玩法、特点和它所能建构的东西。在游戏活动中一旦幼儿缺少某种材料时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引导者,鼓励幼儿寻找游戏材料以外的替代物,并且要增加幼儿在游戏中的持续性,使得游戏的主题不断的延伸。 案例5:

在游戏时我们添加了木条这一主材料,发现孩子们在搭建时不仅只是围合、平铺与垒高,在搭建中出现了架空。

分析:

纸杯、酸奶盒材料容易收集可塑性强,但结构单一且连接性差。适合垒高、平铺和围合,不适用架空与连接。纸杯和酸奶盒是本次建构游戏中进行空间搭建的主要材料,纸杯与酸奶盒结构相似,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小,连接不稳,且方向单一受限使得材料之间的组合效果不佳,导致幼儿只能使用堆高、平铺、围合类的建构技能,表现简单的、单一式的建构物形象,对于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较难表现。这些材料的建构局限性究其根本是由材料的连接缺陷造成,因此只有突破材料之间的连接,才能提升建构的多元化可能。

我们给孩子添加了另一主材料大大小小的木块与木条,刚开始,我们发现幼儿会使用较长的材料搭在纸杯或者酸奶盒上,进行架空的建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造型,但也存在幼儿不擅于将不同形状的木块相互组合连接的问题,他们的建构仍显孤立、单一。三种主材料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充分丰富了幼儿的建构游戏材料。

案例反思: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让孩子们在建构区玩得更好? 建构游戏是一种创造结构、造型的游戏活动,越高水平的建构游戏越需要使用丰富的建构技能。而游戏中建构技能的使用除了受幼儿能力水平的影响之外,也和游戏材料息息相关。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建构区进行“改造”,让建构区“丰富” 起来。案例研究过程从“材料”这条线路开展,教师搜集材料投放,观察幼儿自由探索材料,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一、创设情境、丰富材料

主题下的核心情境是幼儿建构兴趣的关键所在,能够充分联系幼儿的生活 经验和游戏需求。在游戏主题的引领下,根据幼儿的核心情境投放所需材料,让情境的创设更加生动形象化,从而对幼儿的游戏想象形成支持。 主题建构游戏记录表 主题 核心情境 使用材料 备注 美丽家园  城堡  工厂  家 主材料: 大小纸杯、酸奶盒 热闹的大街  路  车  桥 主材料: 纸杯、木条 辅助材料:交通标志 以上主题运用在幼儿用纸杯、酸奶盒和木条进行建构游戏中收效良好,幼儿和教师一同准备游戏主题,形成自己的游戏计划,让幼儿成为了主动的游戏者,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并对游戏保持持续专注,让游戏行为从简单向复杂发展。此外,教师对游戏主题的设计也制定了完整的操作方案,并跟踪观察幼儿的游戏表现,进行及时反思,以供下一阶段的游戏调整和改进。

二、收集图片,提供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家园配合,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相关主题建构图片,其中包括真实图片,通过收集图片,给予幼儿适宜的表象提示,作为他们建构水平发展的台阶和支架。根据孩子发展情况和个体差异,分成了两种参考图片的来源:一种主要是老师、孩子、家长一起收集的由积木搭建的小区图片,这些参考图片的难度稍大;另一种是哥哥姐姐的建构作品,主要是大班小朋友搭建的建筑图片,比较接近孩子的水平,也易于模仿。

三、跟踪记录、持续发展

个别化的学习中还蕴含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游戏发展的各种转机,因此对于日常生活中个别化操作的观察,是促进教师自我研修能力成长的重要时机。教师通过对个别幼儿使用材料的游戏情况进行观察,以文本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幼儿的游戏情况,在后期整理时进行分析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个别教育需求,帮助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游戏获得有益成长。

案例成效:

本案例以建构游戏材料开发作为尝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为中班幼儿提

供建构材料,在操作中体验学习。中班幼儿建构游戏的材料投放研究不只是一种游戏材料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幼儿在游戏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指导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建构游戏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案例从游戏材料上填补了幼儿园大型建构游戏研究中的不足,从数量上的改变发展为对材料结构的反思。教师对建构游戏材料的质量进行理性评判,将传统的废旧材料进行细节上的改变实现灵活变化,让幼儿不仅可以发展平铺、叠高等简单技能,更能运用围合、架空等复杂技能来提升建构作品的复杂性和难度,一改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重复操作缺少提升的游戏尴尬局面,让建构游戏的惊喜创造不断发生实现,充分拓展了材料的建构空间,从而提升了材料的游戏价值。

本次活动最终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建构游戏材料的丰富,而是游戏、教师、幼儿三位一体的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