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珑;沈晨;乔旭辉
【摘 要】通过分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现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空间结合模式、道路设计、向心性设计、景观与住区渗透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农村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从而为村民创造出更多的交流空间.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6(042)025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空间;道路设计;向心性 【作 者】张耀珑;沈晨;乔旭辉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18;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14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以及日常的采光通风条件,尤其是近几年活跃于人们视野当中的新农村建设,这种问题更加的凸显,农村人享受城市便捷生活的愿望日渐高涨,占据美丽院落的同时,人们更希望走出家门,享受美景的同时有与他人亲贴的交流沟通空间。村落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有机体,其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村庄历史发展的沉淀,公共空间对村民的人际交往、邻里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维系作用[1]。
传统的新农村公共空间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小空间的设计,常常采取住户与公共空间相隔开,大面积建筑的做法,由于农民生活在农村,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起城市更加的熟悉,邻里之间也希望有一个小空间供他们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沟通。由于缺少公共空间的渗透或者公共空间的设置不尽合理,使得农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利用此空间来进行交流,休憩。同时由于“模板式”的复制建设,导致新农村变得“千村一面”,村落空间缺少趣味性。
我国对“社会向心空间”的应用早于理论研究。商代与夏代或更早以前,在建筑构造中就出现了向心空间。福建土楼的“四向制”是以“中庭”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用房屋圈绕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封闭向心的内院,既可挡风、遮阳、隔声,又可使人产生凝聚归属、安全稳定之感[2]。国内较成熟的“社会向心空间”理论的发展是从环境心理学开始的,林崇德主编的《环境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社会向心空间是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空间[3]。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状况,提高农民的集会意识,同时也为了及时宣传和引导农民积极致富的政策,村内应该设置一个供大家集会的公共场所。而在已建成的新农村项目中,绝大多数缺少这样一个向心性场所。
传统的新农村大多采用方格网状的格式,各种用地布局起来方便简单,但这种格式的道路交通车辆行驶速度快,村内住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一种道路设计是采用原先农村道路,然后进行简单的拓宽,最后硬化的过程,这种道路虽然符合农村居民的要求,修建起来农村住户的个人意见也少,但由于以前农村道路形成过程中未经过合理的规划,所以这种道路未必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交通的需求。 邻里之间关系的融洽需要交流,村内相距较远的人群也需要相互间交流与合作,根据人群数量的不同,在住区中设置小空间与大空间,小空间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邻里相互之间的交流。而大空间则是为了整个村内居民的交流与沟通以及一些政策的及时宣传。
1)小空间的绿化渗透。宅间绿地属于建筑用地的一部分,在住区用地平衡表中得不到反映,但宅间绿化面积往往比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大2倍~3倍,人均可达4 m2左右,是住区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绿化可组织居民参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空间形态尺度,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种植,体现环境和居民个性,创造最贴近生活的景观。同时对整个住区环境有很强的美化作用。
2)邻里交流。单体间形成的间隙空间作为小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根据村子内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行为需要,设置相应的设施。在这样的空间中,成年人在陪同儿童游戏或自行锻炼和娱乐的过程中就会发生交往和群体公共活动的行为,增进邻里感情。
1)保持农村特色、在农村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增加农村的趣味性。农村设计更加的趋近于城市设计,农村原有特色逐渐消失,温情的农村曲调正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节奏相比于城市更加缓慢,在道路的拐角处往往会驻足拉拉家常。平直的道路使其私密性减少,街坊邻里在路上交谈的概率也在缓慢的降低。而弯曲道路在住区中的设计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弯曲道路自然和住宅单体形成“间隙空间”,另外一方面,弯曲的道路使得人们一眼望不到头,增加了住区空间的趣味性。 2)安全性。众所周知,车辆行驶速度越慢,对行人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越低,而使车辆速度慢下来的方式除了道路交通法规定以外,许多地方降速的方式通常使用减速带,但这种方式破坏了原有环境的协调性,尽管很多减速装置越来越与环境相融。另外,这种减速装置通过对车轮胎的瞬间抬高与降落进行减速,长期以往,对车辆的钢板及减震器造成很大的破坏,使车辆的使用寿命下降,而弯曲的道路减速原理采用车辆转弯时车辆速度过快,容易发生离心运动的原理,迫使司机进行车辆减速;司机视线受阻,也是对车辆减速的一种手段。
3)视觉的转换。平直的道路,行人在行走时难免会感觉视觉的疲劳,因为他在观测时视角的变换情况不大,就是前面的那一两个点,弯曲的道路,随着人不断的前行,
观测点不断变化,从而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1)建筑体的向心性布置。通过对居住区住宅单体的高低起伏、由近向远的层次错落布置,在村内围合形成一个供全村人们进行休闲与娱乐活动的公共空间,为了增强这个空间的向心性,可以将村内的卫生站、公共图书馆、游乐场等公共性设施在此空间内进行集中性布置。
2)道路导向的向心性布置。通过道路的交叉与分散来体现场所的向心性,使人们在活动时自然而然的向某一方聚集。
3)多个相同公共空间的指向。这就需要小空间与大空间的相互结合布置。采用大空间被小空间围合的方式,使得大空间成为全村居民的集合场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