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
全球大气变化对气候以及环境的影响
姓 名: 方梦蝶
学 号: 0807120107
专 业: 应用物理
院 系: 理学院
2011年12月11日
全球大气变化对气候以及环境的影响
摘要: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深入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原因,针对的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本文主要介绍全球大气变化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以及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这些问题。
关键词: 大气成分变化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环境影响 空气污染 防治措施
正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数万年间,地球的大气成分以及气候状况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况。但是自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数百年间,地球大气成分含量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显著增加。这些气体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引起了地球气候的异常变化。
引述全球环境基金的一则报道: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甚至更高。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本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那这将是全人类的噩梦!
近些年世界各国百年难遇的气候灾难频频上演。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1998年
中国大洪水,全民抗洪,2004年印尼大海啸死亡人数数十万,2008年中国遭遇百年难遇冰雪灾害,同年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二十多万,还有近期泰国大洪水等等。这些灾难面前的死亡数据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抵抗能力是相当弱的。
据科学家预测,因温室效应所产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1.海平面上升
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温度上升,高山冰雪和两极冰川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其中最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的就是马尔代夫的渐渐消失。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中国今年常常遭遇百年难遇的洪水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绝产,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空气中有害气体直接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肺结核等疾病的高发。温度上升,昆虫大量繁殖,都会造成疾病肆虐,病毒传播泛滥。之前的非典,去年的甲型流感,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除此之外,土地沙漠化等现实问题也很突出。人们能生活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小。
保护环境状况,改善大气成分的任务迫在眉睫。
防治空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
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便不同。对于风力大、通风好、湍流盛、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强,可接受较多厂矿企业活动。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较多的污染物,否则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因此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3·传统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户过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复迭加污染,形成局地严重污染事件发生。
4·绿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还是将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引述:世界气象组织报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
环境科学概论高校教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