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点1 中国古代史(B卷)

来源:意榕旅游网
考点1 中国古代史(B

一、选择题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妻(正配)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卷)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2、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4、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①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5、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

6、唐朝的“三省”与宋朝的“二府”,其设置的共同作用是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避免了君主专断和决策失误 C、相权分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散削弱了相权,皇权加强

7、王彦超及诸藩镇人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材料中的“帝”是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

9、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由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受到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10、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②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头的增长 ③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 ④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变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2、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1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

14、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一些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这种朋农耕经济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里所说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不包括 A、出现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 B、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 C、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形成 15、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①形成于战国时期

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③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

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2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17、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18、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下列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D、主张心外无理

19、下列对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技进步

C、封建制度衰落 D、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0、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以老子、孔子为开端,在春秋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在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之初,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A、打击儒家仁政学说 B、结束诸子百家纷争局面

C、打击六国旧贵族 D、加强思想控制 2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3、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 A、特别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C、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 D、领先西方的时间最长

24、下列有关文学体裁及盛行时期,连线正确的有

①赋——汉朝 ②诗歌——唐朝 ③词——宋朝 ④散曲——元朝 ⑤小说——明清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5、明统治者把《水浒传》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是

3

A、具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

B、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 C、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D、在民间广泛传播

26、秦汉有大量的砖瓦、瓦当与画像石,这些文物的价值在于 ①具有可欣赏性是珍贵的艺术品

②能够使今人从中了解当时的物质、精神面貌 ③文物的画面对研究历史有参考价值 ④反映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成就辉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下列关于皙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始于东汉,盛于唐,流行至今 ②规范、标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③楷体名家集中于魏晋和唐朝时期

④唐代以后楷体衰落,无名家高手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8、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衰与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关 B、关汉卿是奠基人和成就最高的戏剧家 C、是中国戏曲的第一次高峰 D、作品集中反映当时的士大夫生活 29、下列有关两宋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1)画学兴起(2)绘画成为商品(3)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4)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A、(1)(2)(3)(4)B、(1)(2)(3)C、(1)(3)(4)D、(2)(3)(4) 30、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 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个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广大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其他剧种的衰落 二、非选择题

31、《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请回答: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教材,概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32、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33、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文学形式不拘一格,但都不同程度地折射了社会生活。据此回答:

(1)我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文学形式?

4

(2)简要列举秦汉以来各时期代表性的文学家及其代表性作品。(最少二人)

(3)以史实说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参考答案:

1-------5 ACBCC 6----10 DCCCC 11----15DBDCB

16----20 ADDBC 21----25 DBBDC 26-------30 DBDAB 31、(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了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②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兴办太学,学完经考试合格合即可到政府任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④汉武帝在全世界人民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2、(1)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2)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3)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到被废除。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同极端。

33、(1)先秦时期的原始歌谣、风雅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任举二人(略),(属开放型的题目,若作者和作品不对应不能得分)

(3)文学是社会的镜子,社会百态都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它的影子。通过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社会的现实状况,如《硕鼠》中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现象的抨击;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中对尖锐的阶级对立的描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对国家分裂、山河破败的痛心疾首等。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