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平凡如河水般不息地流淌。
——题记
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是在高一的暑假,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写一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刚开始以为又是那种说教式的书,等我真正阅读这篇小说时,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她深深的吸引。
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化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个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虽然《平凡的世界》所刻画的年代与我们的时代有了一段距离,那些痛苦与磨难,那些革命的狂热与激情,对于90后的我而言,是有一些难以理解,然而,那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爱情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实。
路遥曾说,“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努力奋斗,执着追求幸福的孙少平,不甘人后,勤劳致富的孙少安,一心追求理想爱情的金波……或许你会不经意地发现,他们正以不屈的精神力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热情,强健的生存意志和乐观的生存态度生活在你的周围。
这也正是路遥的人生写照。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提供,世代务农。由于家庭贫穷,孩子又多,食难饱肚,衣难蔽体,一家人甚至共用一床被子,他的父母实在养不活,七岁的路遥就被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即使是送路遥到继父家,他的父亲也是一路讨饭,才把他送到伯父家,路遥后来回忆说:“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
分强烈的印象,尽管我那时才七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路遥后来在其小说创作中对苦难生活的真切描绘,表现炼狱般的苦难生活对一个真正的人性格的磨砺、精神成长的作用,都与他童年和少年时对苦难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体验有关。路遥十七岁以前没有出过县境。青年时期经历了“文革”,他有过革命的狂热,也经历了人生沉重的挫折。但他没有消沉,也没有屈从与命运的安排,而是不断地寻求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之路。
在十九岁那年,年轻的路遥在陕北那片绵延起伏的黄土地上曾对未来有一个憧憬:如果这辈子要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定是在四十岁以前。经过两年的准备,四年的艰苦写作,他终于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了一百万字、三部曲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以这部小说作为告别青春之作,这是他向青春投去的热烈而深沉的一瞥,是他青春的证明,也是他与人生的一场赌局。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做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人生》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的惨重,他输掉的是生命。
犹记得那个黑色的六月,《平凡的世界》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个埋首奋斗的深夜。当我倦了、累了,想要放弃的时候,孙少平孙少安兄弟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无论承受的打击有多么沉重,他们都具有英雄一般的坚韧不屈的承担能力,没有一个人消沉不振,更没有一个人去“寻短见”自杀的。他们不用那种消极的、毁灭性的方式对抗苦难,而是用一种生活的质朴而博大的爱,来包容苦难,超越苦难。
也许因为生活的不同,人们会在许多地方遇到各种坎坷和磨难,但是,只要认真面对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那么,在平凡的世界里也会有不平凡的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