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无答案) 冀教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 5、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作者作品信息库: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二心集》等杂文集中。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本文节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原名为《旧事重提》包括《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 文体知识点:

(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常见的几种写作方法: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5)、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1

2、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生字 确凿 ( ) 菜畦( ) ǎo( )过去 臃( )肿 ...脑髓 ( ) 蝉蜕 ( ) 竹shāi ( ) 攒 ( ) ...mì( )食 鼎沸( ) 秕谷 ( ) tì( )傥 ..

你觉得还有那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你自己和同学们注意的,请写在下面:

2、熟读课文,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3、把作者和作品相关知识写在下面

作者 ,字 ,原名 , 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代表作散文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散文诗集 本文节选自 。

4、回顾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要点以题纲的形式些写在下面:

5、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

(2)本文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 。

(4)、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研讨 1、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3、研讨重点,合作探究

2

(1)、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3)、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5)、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是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6)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7)、第八段中三个“也许是”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4、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 2、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读书。

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5、本文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感悟总结: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童年与少年时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重点语段研读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

4

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

雪, 地面,用一枝短

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 i系;m捆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

件 捕鸟的结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答案

1、a d e j l h g

2、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