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O卷 第1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0~23 2008年 2月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Fbr.20o8 文章编号:1002—2090(2008)Ol一0020—04 不同生物制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王士强 ,洪音 ,王伟利 。赵海红 。张兴梅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2.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 摘 要:为了确定4种生物制剂Yl、Y2、Y4和Y5对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和对大豆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 验,从对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和生理指标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表明,4种生物制剂苗期防治效果分别在40%~75%、45%~50%、 38%~48%和40%~50%之间,与对照比,大豆叶片中游离氨基酸(TFA)、可溶性糖(ss)和叶绿素含量(CC)都有显著增加,而脯氨 酸(Pro)的含量下降。 关键词:生物制剂;防效;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 中图分类号:¥435.65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Diference Biological Reagents on the Antagonism of Soybean Root Rot and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Wang Shioang,Hong Yin,Wang Weili,Zhao Haihong,Zhang Xingmei (1.College ofPlant Science&Technology,Heilongjiang August Fisrt aL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Daqing 163319; 2.Jiamusi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Using ifeld plot test,the antagonism of four Biological reagents(Y1、Y2、Y4 and Y5)on Soybean root ort and the effect of soy— bean leaf physiological index were tested from soybean root rot disease index and physiologicla index.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on— trol effects were 5%-40%、45%-50%、38%-48%and 40%-50%,and the contents of free amino acids、soluble sugar and chlorophy 1 1 were higher by comparing with control,the content of free praline were lower. Key words:biological reagent;antagonism;soybean root rot;disease index(DI)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重、病原菌种类 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繁多和防治困难的世界性病害。该病1955年由 等优点13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用生物防治的方 Suhovecky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首次报道,此后,13 法防治大豆根腐病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本、埃及、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相继报道了根腐病 要的意义,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的发生及危害IlJ,其中以美国、加拿大、13本和中国等 本研究所用生物制剂是利用从国外引进具有 发生较重。在我国,大豆根腐病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 抑制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有益菌种和具有促进根 淮海大豆产区,在黑龙江垦区发病率达75%~90%,减 系生长和植株发育的PGPR根际促生菌,经过多菌 产10%~30%左右,重病地可减产60%,甚至绝收 ], 种优化组合筛选试验,采用高倍扩繁复合技术而研 大豆根腐病每年给国家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目 发的一种集抗病、增效为一体的新型复合生物制 前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 剂。希望通过对这一生物制剂系列产品的试验,作 药的大量使用,不但给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造成不 出其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的评价和相关生理机 良的影响,而且持效性比较差。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 制的讨论。 收稿日期:2007—12-25 项目来源:农业部“948”项目“环保型生物降解增效剂的开发生产技术”(WC02208);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 的综合示范”(2001BA804A43)。 作者简介:王士强(1979一),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王士强等:不同生物制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2l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4种生物制剂(Y1、Y2、Y4和Y5)由黑龙江省牡 丹江农垦世绿肥业有限公司研发,制剂所含主要菌 种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木霉菌株,有效活菌数≥ 2.0亿・g~。 供试大豆品种:垦农4号,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 学大豆组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7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内试 验地进行。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试验田肥力均 匀,土壤肥力的基本状况为:碱解氮161.4 mg・kg~、有 效磷15.07 mg・kg~、速效钾224.65 mg・kg~、有机质 34.05 g-kg- 、pH7.8。 试验包括系列生物制剂的4个拌种处理和一个 空白对照,4个生物制剂处理分别为Y1、Y2、Y4和 Y5,拌种量除Y4和Y5采用种子量的2%外,其余均 采用种子量的1.5%实施。随机区组设计,小区为3行 区,面积为2 mx5 m,3次重复,常规施肥。整个生育 期管理按照当地大田标准方式进行。 1.3分析测定方法 脯氨酸(Pro)的含量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硎;游 离氨基酸总量(TFA)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溶液显色法 测定 。可溶性糖(SS)的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 ; 叶绿素含量(cc)采用丙酮和乙醇混合液(1:1)提取, 分光光度比色法 。 所得数据应用EXCEL2003软件和DPS7.05分 析数据软件包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4种生物制剂对大豆根腐病防效的持效性研究 在大豆VC期、V1期、V3期、R1期和R4期对大 豆根腐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图1),从VC期到 ‘V3期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增加的幅度最大,V3期和 R1期发病较严重,R4期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有所下 降。图2表明,制剂Y1在VC期的防效达最大为 75%,之后开始下降,到R1期防效最低,但也达到 30%,R4期有所上升。Y2、Y4和Y5防效分别在35% 50%、35% 48%、40% 50%之间,VC期到V3期缓 慢上升,而在R1期都有所下降,并且最低。 30.O 25.O 2O 靶15 妲 1O 5.O O.O VC V1 V3 R1 R4 生育时期 图1在不同生育期各处理病情指数的变化 Fig.1 Change of root rot disease index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diferent sta ̄s —_.--一Y1—■r—Y2—_E Y4—÷e.一Y5 较 舳 加 ∞ ∞ ∞ ∞ 加 m O O O O O O O O O O VC V1 V3 R1 R4 生育时期 图2在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大豆根腐病的防效 Fig.2 Control effect of Soybean root rot disease under diferent treat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2.2 4种生物制剂对大豆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植物体内的Pro可降低细胞渗透压,维持压力 势,保持和稳定大分子物质,参与叶绿素的合成,维持 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故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体内的Pro 会大量积累翻。由图3可见,在VC期,与对照相比, Y1、Y2、Y4和Y5处理的大豆根系脯氨酸的含量分别 较cK下降了22.9%、4.6%、2.8%和1.8%,且Y1处理 与其余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V1期,Yl、 Y2、Y4和Y5处理的大豆根系脯氨酸的含量分别下 降26.2%、19.0%、7.1%和8.3%,且Yl处理与其余各 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V3期,Y1、Y2、Y4和 Y5处理的大豆根系脯氨酸的含量分别下降17.8%、 12.3%、4.1%和4.1%。且Y1处理和Y2处理差异不显 著,但Yl处理与其余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O O O O O O O R1期,Y1、Y2、Y4和Y5处理的大豆根系脯氨酸的含 第20卷 /=硎舡程蛹篷 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2.4 4种生物制剂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SS)含量的 影响 ∞ 如 ∞ 如 加 m ∞ 量分别下降18%、22%、4%和10%,且Y1处理和Y2 处理差异极不显著,但Y2处理与其余各处理间差异 达显著水平。 可溶性糖是植物体内能量贮存者和合成有机物 制的起始物质,其含量越多表明贮藏能量越多[61。图5 是各个处理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情况,可以 看出,各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在VC期, 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大小依次为Y1>Y5>Y4>CK> VC V1 V3 R1 生育时期 图3各处理对大豆叶片脯氨酸含量影响 Fig-3 Effects of diferent teratments on the content of oSybean leaf Pro 0.80 . 0.70 。b0 0.60 0.50 如 镪 .40 醐 _30 蛹 褪 .20 熄 .10 V1 V3 Rl R4 生育时期 图4各处理对大豆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 F -4 Effects of di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content of oSybean leaf TFA 2.3 4种生物制剂对大豆叶片游离氨基酸总量 (TFA)的影响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与植物的氮代 谢,衰老过程以及抵御不良环境有密切关系。由图4 可见,在v1期,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小依次为 Y1>Y5>Y2:Y4>CK,且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在V3期 和R1期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小依次为Y2>Y1> Y5>Y4>CK。且Y2处理与CK差异显著;在R4期,各 处理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小依次为,Y5>Y2>Y1>Y4> CK,且各处理与CK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各处理 在V1、V3、R1和R4期都可提高大豆叶片的游离氨 基酸含量,Y2处理的大豆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在V3 期和R1期最高,说明制剂Y2更有利于增强大豆光 合作用,更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其次Yl也有 Y2,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V1期,各处理可溶性糖 含量大小依次为Y5>YI>Y4>Y2>CK,且Y5处理与 其余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V3和R1期,各 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大小依次为Y1>Y5>Y4>Y2>CK, 且Y1处理与其余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 R4期,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大小依次为Y1>Y2>Y4> Y5>CK,且Y1和Y2处理间不显著,但与其余各处理 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制剂Y1更有利于提高光 和产物的积累,4 2 O 8 6 4 2 O 这为高产、O O O O 优质打下良好基础。O O O O 呵删 如 窟 vc v1 v3 R1 R4 生育时期 图5各处理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Fig.5 Effects ofdiferent teratments on the content ofSoybean leafSS 口CK■Y1目Y2■Y4目Y5 VC V1 V3 R1 R5 生育时期 图6各处理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 Fig.6 Effects of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content ofSoybean lear CC 4 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王士强等:不同生物制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2.5 4种生物制剂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CC)的影响 低了大豆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制剂Y1、Y2、Y4和Y5 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分别在30%~75%、35%~50%、 35%~48%和40%~50%之间。此制剂是否对病原菌在 大豆根部的定殖和繁殖及其致病力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生物制剂拌种对大豆叶片脯氨酸含量、游 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都有不 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作物营养状况密切相 关,其含量与大豆生物产量呈正相关。大豆功能叶片 叶绿素含量在VC到R5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图6)。在VC期,与对照相比,Y1、Y2、Y4和Y5处 理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17.1%、13.0%、 15.1%和9.6%,且各处理问差异不显著;在Vl期,与 对照相比,Y1、Y2、Y4和Y5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分别 较CK增加了4.7%、7.6%、5.9%和5.3%,且各处理问 同程度影响,都能降低大豆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大 豆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 差异不显著;在V3期,与对照相比,Y1、Y2、Y4和Y5 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7.7%、12.1%、 7.1%和1.6%,且各处理问差异不显著;在Rl期,与 对照相比,Y1、Y2、Y4和Y5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分别 较CK增加了l7.3%、11.4%、0.3%和2.9%,且Y1和 Y2处理问不显著,但与其余各处理问差异达到显著 水平;在R5期,与对照相比,Y1、Y2、Y4和Y5处理 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22.0%、4.3%、14.4% 和8.6%,Y1处理与CK、Y2和Y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 平,与Y4处理问不显著。说明4种生物制剂不同程 度地提高大豆叶绿素总量,从而提高了叶片的光合 能力。 3结论与讨论 4种生物制剂在大豆Vl到R4期不同程度的降 量,尤其制剂Yl对这4种生理指标影响最大,其次 是制剂Y2。 参考文献: [1]马汇泉,甄惠丽,孙伟萍.不同添加物对大豆根腐病生防菌 株BH1一OA15—1和DSLHX3防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 学通报,2003,19(4):117—118 [2]韩庆新,辛惠普.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对大豆幼苗致病 性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1990,9(2):157—162. [3]李长松,赵玖华,杨崇良,等.我国大豆根腐病研究概况及 存在的问题[J].中国油料,1997,19(3):82—84. [4]张宪政.作物生理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5]张美云,钱吉,郑师章.渗透胁迫下野生大豆游离脯氨酸和 可溶性糖的变化[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5): 558—561. [6]张树权,董志国,高继堂.包衣大豆萌发期、苗期生理与形 态指标研究[J].大豆科学,2000,19(3):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