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安徽经济发展

谈安徽经济发展

来源:意榕旅游网


谈安徽经济发展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故

简称“皖“。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18户农民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起,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为主的责任制迅速在中国得以推广,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畜牧。

自八十年代以来,安徽发展缓慢,在全国的位次逐年往后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各项排名在华东和中部地区均为倒数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离富裕最近的贫困省。安徽,忽然间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然而安徽人民依然辛勤地劳作,努力建设安徽。令人欣慰的是安徽这些年在很多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安徽经济的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着手,大力加强改革。

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 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安徽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现设合肥(省会)、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总人口6369万人。

安徽省位于我国陆、水、空交通网络中心和枢纽地带,交通十分便利。全省铁路正线长3052公里,铁路密度居华东地区之首。全省县道以上公路通车里程65807公里,其中国道2835公里,高速公路866公里。以长江、淮河为主干,通航里程6737公里。年吞吐量在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161个,100万吨以上港口8个。全省拥有合肥、黄山、安庆、芜湖、蚌埠、阜阳等6个航空港。安徽省民航以合肥为中心,辟有国内国际航线4。

然而,安徽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未给安徽带来很好的发展,相反,安徽目前的经济状况仍处于较底水平。据统计,200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4178.05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1位。其中农民的收入更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发展安徽经济,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安徽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又是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所以这种区位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它还有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当前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这种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性的结构调整,必将推动产业转移。我们国内也是这样,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九年的努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提高到很高的水平,它面对新的竞争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产业结构。这种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了产业的转移,而这种转移的趋势和安徽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和劳动力商务成本优势等等结合起来,就会把这种转移的趋势变成一种实际行动,实践证明这几年来我们安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

2005年安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2500多个亿,大概有40%左右是从长三角的产业

转移过来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机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安徽必须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使企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资源

安徽最丰富的资源要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了。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矿产资源

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

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

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

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

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尽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绩喜人,但是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反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矿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

2.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3.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

因此,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 ,着重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合理调整矿产结构,提高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矿业经济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目前,我省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虽已确立了一定的产业经济规模,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入世后,随着进口关税降低,金属矿产品和原油的进口价格下降,有利于改善我省的金属冶炼及石油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状况。但也应看到负面影响,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在资源的开采中务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必要时利用法律手段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体系,使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一整套体系得到法律的保障。

(二)旅游资源

安徽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点多面广,遍级全省。全省共有各种风景名胜区(点)262处,其中自然景观87处,人文景观175处。旅游资源融自然景观与文化古迹为一体,更以奇特的自然景观见长。地理分布上,现存景点富集于皖南。黄山以“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齐云山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屯溪老街、明清古民居也闻名中外。

安徽堪称全国旅游资源大省,有许多名山、名水、名寺、名洞,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产品,并已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皖西大别山、皖东琅琊山、皖中的巢湖、皖北的历史文化胜迹等旅游资源皆各有千秋,开发前景良好。

为了使旅游业更好的为安徽经济发展产生效益,应积极部署省内旅游资源发展战略,开发新的更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尽快改变安徽旅游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尽快改变安徽旅游在全国旅游格局中的地位,积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以旅游促经济、以经济促旅游的互动发展机制,从而实现安徽旅游业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的“朝阳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已获得专家学者、旅游从业者和普通大众的一致认同。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可以使旅游决策者把握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的开拓方向,增强公众的旅游意识,了解旅游开发的潜力和前景,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安徽景区、景点众多,但最富集地区为“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两山一湖”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底蕴深厚的徽文化资源。因而,应着眼长远,放眼世界,抓好“两山一湖”建设,在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大众心目中树立优质品牌形象,使其成为旅游市场上的世界名牌。为早日实现旅游大省的宏伟目标,应尽快拓展投资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战略。

三、人才引进

安徽每年都有一大批的人才外流至广州,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一些经济发达的

省市,最终原因还是这些地方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提供的优厚待遇,而人才的流失对安徽的经济却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留住内部人才,引进外部人才。如面向国内外大力招才引智,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高校毕业生在我省择业,可以先落户,后找工作,人事档案由其落户所在地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并提供2年的免费代理。积极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我省兼职、咨询、讲学、研发或进行技术承包、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兴办企业等。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对通过柔性引进来我省创业或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发给“特聘工作证”,本人和配偶、子女享有当地居民的一切待遇。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实行地方“绿卡”服务,保证来去方便。

加快人才发展和创业载体建设。加快合肥“中国科学城”建设,抓好安徽大学“211工程”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学位点建设,力争到2007年,我省省属院校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30个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学科设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岗位100个以上。加快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重点试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建设力度。鼓励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和措施,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在皖高校、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

当然,安徽要发展不仅仅就靠这几个方面,还要在其他各方面加大力度。

总的来说,安徽经济的发展前景是较好的,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

不断完善的各项机制,同时加上安徽人民的辛勤劳动,我们相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安徽将奋力崛起,安徽的经济将不断创造出辉煌,成为安徽的骄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