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学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学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徽州区第二中学 金和华

摘要: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校语文自读课文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与教师交流的方式进一步发现,大家对这一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究竟该如何上好语文自读课?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文献,钻研《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导致自读课文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二)教师对自读课文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三)没有很好处理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针对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要处理好自读课文的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认真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吃透初中语文教材,明确自读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其次要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再次要及时解决学生在自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要做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检查效果,交流自学体会。

关键词:

自读课文教学 自读课文的意义和重要性 课型与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现状

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师对自读课文的处理也迥然不同:有的教师只要时间允许就把自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面面俱到满堂灌,而有的老师对自读课文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甚至有的教师就曾明确表示,从不上自读课,理由是:“不考的,上也是白上,浪费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持这样观点的教师还不是少数,笔者曾经在某个教师论坛发了一个“初中语文自读课该如何教”的讨论帖,有80个同行网友参与了讨论,结果显示:30﹪表示像自读课文一样对待全部上,30﹪表示自读课文并不是全部上,而是选择自己觉得重要的篇目,抓住主要问题出几题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小结,20﹪表示自读课文就让学生课内自己读一读,看一看就行了。20﹪表示让学生课后看,不占用课内时间。显然大家对“初中语文自读课该如何教”这一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究竟该“如何上好语文自读课?”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鲜明地体现了“轻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将阅读与积累提到了应有的地位。因而教材在安排上除讲读课文以外,还设计了自读和课外自读两部分课文。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分别承当着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功能。讲读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自读则是掌握方法培养技能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的教育理念。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已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

子也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自读的“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为自读提供方法和技能,而自读则检验和巩固讲读时教师传授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一些教师由于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导致了一些教师对教材改革及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以致因循守旧,把自读课文上成讲读课文,用讲读课代自读课,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不但违反教学基本规律,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师对自读课文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新世纪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自读课是一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的好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思辩的能力。自读与讲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自读课文的意义即是辅助讲读,提升学生的能力。而有的教师对自读课文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自读课文教学,甚至不上,对自学能力不强的、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自读课文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教学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没有很好处理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桥梁作用。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乔伊尔和韦尔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意在“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及教材、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其核心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功能,包括已有的或创新的各种操作范例,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

复杂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我国中小学从50年代开始,一直沿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但如果课课如此,什么课型都千篇一律这样施教,不但学生厌烦,教师也会越上越无味道。语文课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也比较复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分类的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课型划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根据教学任务划分,可分为阅读课、作文课、听话课、说话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考试课等。阅读课又分为精讲课、略读课、导读课、速读课和自读课等。不同内容的课文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内容逻辑,因而又有课型的不同结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不但重要而且必要。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显然没有认清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处理好课型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三、解决问题:初中语文自读课该如何教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教材“每学年课文应不少于60篇”。如果教师篇篇课文都精讲的话,对教师而言时间与精力都是问题,必然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正因此,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有讲读和自读两种课文。而安排自读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离开这个目的去教学自读课文,无论你讲得多好,都只能算是失败的。反之忽视自读课教学,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甚至不上,显然违背了大纲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初中语文自读课该如何教?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

(一)教师要认真钻研《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吃透,吃准,理解到位。

(二)教师要对自读课文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要认清自读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要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

(四)要处理好自读课的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其次要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再次要及时解决学生在自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要做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检查效果,交流自学体会。

笔者的做法是:把自读课文当作学生自学练习的平台,检查学生能否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运用自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否自学好一篇文章,达到受到教育,掌握字、词、句、篇等方面的要求。当然每篇课文有不同的侧重点,“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自读课的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所有的认识和策略都会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遵照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使自读课教学更科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单元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2. 英国教育家 耶克斯利 《终生教育》

3. 法国教育思想家 埃德加·富尔 《学会生存》

4. 美国学者 乔伊尔 《教学模式》

5. 作者:欧阳芬,彭隆辉 主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