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明白得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扫瞄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明白得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要紧内涵的明白得。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因此王维现在的心情是比较舒服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通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眺望》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眺望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画了汉江水势的雄壮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颂扬。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域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依旧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看、诗人的摸索、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画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能够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确实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表达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要紧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因此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要紧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截了当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如此的生活差不多许多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仍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爱,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看与感受表现出来,因此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扬。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形。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期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差不多上粗犷、豪爽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依旧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确实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爽、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差不多上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经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期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斗争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悲伤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说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
理想吗?因此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三、布置作业
熟读这五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显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奇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那个地点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纯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因此更想到在汉、唐之间显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专门仰慕,因此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那个地点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那个地点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那个地点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明白得。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悲伤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假如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缺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然而,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那个地点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差不多上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落,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专门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因此诗人说“似曾相识”。然而,那个地点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刻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刻,以及随时刻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因此,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专门细腻、专门生动,是专门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看起来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刻的痕迹,表现了诗人专门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画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一辈子期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认真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竞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