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康复护理论文

来源:意榕旅游网


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式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体会。方法:将40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实行围手术期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及时、正确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可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高,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腰椎管狭窄的主要表现为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及伴有腰腿痛、双下肢麻木无力。目前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多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通过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康复护理,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7月收治腰椎管狭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8岁~78岁,平均54.3±6.4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38个月。29例中,发育性椎管狭窄5例,退行性椎管狭窄35例,其中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7例,伴腰椎不稳或假性滑脱2例。狭窄为1节段23例,2节段14例,3节段3例,病例均

有腰痛或(和)下肢麻痛症状。以上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试验组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加强对于试验组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入院指导,使患者了解疾病的转归,配合治疗。其次,介绍成功病例及主管大夫过硬技术,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再次,术后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整个互动的过程产生正反馈效应。此外,还应重视亲人的关怀和鼓励。

术前护理:1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详细询问试验组患者病史,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以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将患者机体状态调整好。2生活行为方式指导:嘱试验组患者卧床休息,在床上练习排便,以避免术后因不习惯而出现尿潴留、大便困难。鼓励患者术前排空大便,必要时可灌肠。鼓励患者有效咳嗽,防止术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3常规准备:常规备皮、备血、青霉素及先锋霉素皮试,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前晚12:00后禁饮食,术晨留置尿管。4术前学习功能锻炼:指导试验组患者术前学习功能锻炼。主要是直腿抬高锻炼、踝背伸跖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腰背肌功能锻炼常用“三点法”及“五点法”。训练时先练习“五点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两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维持5秒后平缓躺下,如此反复,开始时每天3组,每组10次,循序渐

进,至每组60次后改为“三点法”。“三点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循序渐进。

术后护理:⑴体位术后回病房去枕卧硬板床,6小时后垫枕,3小时内不翻身以压迫伤口止血,3小时后协助患者翻身,双膝间置软枕,肩部及臀部放置软枕,以保持体位平稳,使患者感到舒适。其优点是有利于脊柱术后稳定,防止扭曲。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每2小时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⑵术后镇痛及胃肠道护理:1疼痛护理:试验组患者均静脉使用镇痛泵,自主持续镇痛,镇痛效果明显。2胃肠道护理:患者术后6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已排气,则可进少量水、流质食物。作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若术后因“腹膜后血肿”的发生,出现肠麻痹,则给予禁饮食,补液,灌肠处理,腹胀严重者行胃肠减压。1周内禁饮牛奶及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⑶引流管的护理:刀口内留置引流管24~48小时,应确保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量、颜色、性质,拔除引流管后注意伤口渗血情况。注意观察有无脑脊液漏,脑脊液漏患者引流液为淡黄色,应术区加压,抬高床尾20°~30°,去枕平卧并密切观察,同时及时报告医生。⑷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仔细关注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肌力是否改善,神经反射是否对称,有无病理反射,注意有无下肢及鞍区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等。⑸功能锻炼:鼓励试验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即开始做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30下/次,5次/日,以避免术后神经根粘连。在直腿抬高运动的间

歇做踝背伸跖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1周即可指导患者作腰背肌功能锻炼,先应用“五点式”,继之“三点式”。术后2周可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胸腰支具的情况下下床活动。初始时间不宜过长,适应后逐步延长活动时间。

出院康复指导:3个月内注意卧床休息,下地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减少脊柱活动,不进行负重活动,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过度扭曲动作,避免长时间久坐,避免坐软椅。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半年内不宜提举重物。腰背肌锻炼应持续6~12个月以上为好,佩戴护具3个月,佩戴腰围6个月,每个月复查1次。 结果

试验组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3天,平均14天拆线,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在术后16天以内完成第1次下床;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20.6天,平均拆线时间15.3天,3例患者出现术后腹胀,1例伤口部分裂开后重新缝合,4例患者至出院仍未完成第1次下床。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坠积性肺炎等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试验组患者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 讨论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外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易导致患者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如血压升高、失眠多梦、全身乏力、抵抗力下降等等,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同时,因为这些心理问题

的存在,和谐与信任的医患关系很难建立,对治疗不利。加强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可以让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过程及伴随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在疼痛等负面情况出现时的紧张情绪,便于护理工作的展开。

术后良好镇痛的优势:有效地术后镇痛,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疼痛造成的不良刺激,从容面对术后的康复过程,尤其是对于术后早期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术前学习功能锻炼的好处:术前指导患者学习术后所需的功能锻炼,可以避免术后身体虚弱及疼痛活动不利对于功能锻炼的影响,使患者易于掌握,且动作规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术后功能锻炼的原则:遵循“尽早锻练,持之以恒”原则,视患者具体情况,整个活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先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之腰背肌功能锻炼,以辅助增强腰椎的稳定性,缩短恢复时间。术后2周后视患者情况指导其在佩带胸腰支具的情况下下床活动,逐步延长活动时间。

腰椎管狭窄是中老年人发生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对于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行围手术期针对性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能较快促进患者康复。同时,良好的心理护理、亲人的关怀和鼓励也是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的心理康复与躯体康复同样重要,康复护理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影响其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斌江,井爽毅,胡晓云.术前医学心理治疗对全麻患者苏醒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387-388.

2ramos r,moya j,morera r,et al.an assessment of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hidrosis before and after 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olysi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6,30(2):228-2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