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振动特性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振动与冲击 V01.32 No.1 2013 第32卷第1期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振动特性研究 刘英想,陈维山,冯培连,刘军考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01) 摘 要:为了避免模态复合型超声驱动器中普遍存在的频率简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 器。该驱动器采用压电金属复合梁两个正交弯振模态的复合在两个驱动足处激励出椭圆轨迹振动。对该驱动器的振动 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获得驱动区域质点的真实运动轨迹。首先,建立了矩形截面梁在弯振复合模态下末端区域质点 振动轨迹的数学模型;然后,借助有限元瞬态分析,对驱动足振动轨迹进行仿真,实现对所建立振动轨迹数学模型的验证。 振动轨迹方程和仿真结果均表明:两个驱动足表面质点振动轨迹均为三维的椭圆,垂直于驱动器轴线的平面内的椭圆振 动更适合用于致动输出。最后,分析了该驱动器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采用对称设置压电陶瓷片实现两 个驱动足振动特性的一致;通过瞬态分析在两个驱动足处得到了一致的振动轨迹,改进的样机实现了输出特性的显著 提高。 关键词:超声驱动器;弯振模态复合;振动特性;椭圆轨迹 中图分类号:TM359.4 文献标识码:A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ultrasonic actuator with composite bending vibration modes L/U Ying—xiang,CHEN Wei—shan,FENG Pei—lian,LIU Jun—ka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and System,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void modal frequency degeneration problems commonly existing in an ultrasonic actuator with composite vibration modes,an ultrasonic actuator with composite bending vibration modes was presented and developed.In this new design,two orthogonal bending modes of a piezoelectric—metal composite beam were superimposed to produce elliptical vibrations on its two driving feet.The real motion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in the driving region were obtained through studying the actuator’S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Firstly,the vibration trajectory equation of a particle on the tip end of a rectangular beam under the composition of bending vibration modes was established.Then,the FE transient analysis was developed to gain the vibration trajectories of nodes on the driving feet,they veriif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built vibration trajectory equation.Both the theory and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tion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on the driving feet are three—dimensional ellipses;the elliptical vibration in the plane that is orthogonal to the axis of the actuator is more suitable for actuating.Finally,the disadvantage of the actuator was analyzed,an improved scheme to realize the consistent vibration on the two feet with a symmetric setting of PZT ceramics was presented.Transi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ame ellipses are produced on the two feet,the modiifed prototype has larger speed and thrust oree.f Key words:ultrasonic actuator;composition of bending vibration modes;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elliptical trajectory 超声驱动器(ultrasonic actuator)是一种利用压电 材料的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新型驱动 械臂关节、空间设备、高精度坐标平台等领域的直接驱 动。但是,目前成熟的贴片式超声驱动器尚未具备直 接驱动所需的机械输出能力。 夹心结构的压电超声驱动器是实现机械输出能力 提升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该类驱动器采用压电陶 器。与传统电磁电机相比,超声驱动器具有低速大转 矩(推力)、功率密度高、定位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断电 自锁、可不使用轴承和润滑、无电磁干扰和不受电磁干 扰等优点¨ J。大力矩超声驱动器可用于实现空间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5057,51105097);机器人技术与 瓷高机电耦合效率的d, 模式工作,可有效的改善能量 的转换效率;压电陶瓷采用螺栓预紧方式施加预应力, 成功解决了贴片式超声驱动器中胶层所存在的各种问 题;该驱动器可采用高幅电压进行激励,有利于提高驱 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Rs2oo90lAo4) 收稿日期:201l一12一O9修改稿收到日期:2012一O1—12 第一作者刘英想男,博士,讲师,1982年6月生 动区域振动强度并改善机械输出特性。近年来国内外 26 振动与冲击 2013年第32卷 学者l4 将研究重点转移到这一领域,提出并研制了 多种新构型的超声驱动器。Chen等 将研究重点 放在夹心结构超声驱动器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 成果。 但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夹心式超声驱 动器绝大多数通过采用两个或多个异型振动模态的复 合实现驱动区域椭圆振动轨迹的激励,这使得其设计 过程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各个模态特征频率之 间的简并,给驱动器结构带来了很大限制;使得驱动器 设计繁琐,难以实现系列化和实用化。此外,对于模态 复合型夹心式超声驱动器 'm'" 而言,在选择基本振 动模态时往往从特征频率易于实现简并的角度出发而 选择了高阶的振动模态;这使得驱动器实际工作时无 法同时实现两个或者多个异型振动模态的高转换效率 的激励。而模态简并问题的存在使得其构型优化受到 诸多限制,难以实现机电耦合环节中能量的最有效 转换。 针对夹心式超声驱动器存在的上述问题,Chen 等_l刮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弯振复合型压电金属复合梁式 超声驱动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驱动器采用两个 正交二阶弯振的复合在驱动足区域合成出椭圆轨迹的 振动,进而通过驱动足和导轨问的摩擦力实现直线致 动。由于采用同型的弯振模态,该驱动器只需保证结 构的对称性就可以满足两个模态特征频率之间的一 致,给结构的设计带来很大的灵活性,便于根据实际的 空间限制和输出特性要求进行设计。这一特性对进一 步扩展超声驱动器的应用领域并实现实用化具有十分 积极的意义。样机测试结果表明:该驱动器在200 。 激励电压下最高速度为1 182 mm/s,最大推力为45 N; 测试结果充分展示了该驱动器在输出特性上的优势。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驱动器的振动特性进 行深入研究。 图1 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结构图 Fig.1 Structure of the ultrasonic actuator using composite bending vibration modes 1 弯振复合模态下梁末端质点振动轨迹 为了获得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驱动足的振动特 性,本文首先建立矩形截面梁在两个同阶正交弯振模 态组合下末端质点的振动轨迹方程。图2中d肋为梁 在XOZ平面内的弯曲振动引起的 点在OX方向简谐 振动,d如为梁在YOZ平面内的弯曲振动引起的P。点在 OY方向简谐振动,d朋(t)和d阳(t)可以表达为: d朋(t)=D sin( t+Ot)] ,,、 dy0(t)=Dysin(09 t+ )J 其中:D ,D 分别为P。点在OX,OY方向简谐振动振幅, Ol, 分别为两个简谐振动各自初始相位, 为复合梁 弯振模态特征频率, 为时间。 图2弯振复合原理示意图 Fig.2 Principle of composition of bending vibrations 当 一Ol=耵/2时,P。点合振动的运动轨迹满足 方程: ㈡2+㈥ = (2) 式(2)表明:当梁上两个同阶正交弯振组合时,若两个 振动在时间上具有90。的相位差,梁末端质点在XOY 平面的振动轨迹为椭圆,如图2中虚线椭圆所示。 图2中,P 、P:和P,三个点为梁末端边沿点,不同 于P 点之处在于梁弯曲振动模态会引起这三个点沿轴 线方向(OZ方向)的位移。对于P 、P:和P 三个点而 言,其合振动为三个相互正交的同频简谐振动的复合。 假设梁弯曲振动不会引起中性面上质点的轴向位移, 取D 为梁弯曲振动时在末端边沿上质点引起的轴向振 动的振幅,则P.、P 和P 三个点的振动可由如下公式 给出: d (t)=D sin( +Ot) 1 d’1( )=Dysin( +/3) } (3) dz1(t)=Dzsin( t+ )一Dzsin(cc, t+ )J d (t)=D sin( t+OL) 、 d’2(t)=Dysin( t+/3) l (4) d (t)=Dzsin(O9 t+Ot) J d船( )=D sin( t+OL) 1 dn(t)=Dysin(60 t+/3) } (5) d (t)=Dzsin( t+ )+Dzsin( t+卢)J 式(3)~式(5)表明:P 、P 和P 三个点在XOY平 面的振动轨迹为相同的椭圆;在YOZ和XOZ平面内三 第1期 刘英想等: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振动特性研究 27 点的振动轨迹并不一致。为了更为直观的分析各个点 图4(b)、(d)表明,两个驱动面内节点在XOY平 的振动轨迹,取D =D =10 Ixm、O/=0。、JB=90。,图3 面的振动轨迹为椭圆,并且椭圆主轴方向为OX和OY 给出了不同轴向振幅D 下P 、P 和P 三个点在YOZ和 方向。这与式(2)得到的结果一致,验证了通过两个正 XOZ平面内的振动轨迹。 交弯曲振动的复合可实现在驱动足位置合成椭圆轨迹 图3中振动轨迹表明:梁端面边沿节点在YOZ和 的振动。对于一侧驱动表面上的六个节点,与XOY平 XOZ平面内的振动轨迹均为椭圆(其中斜线可看作一 面距离相等的节点的振动轨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个主轴长度为0的椭圆);在XOZ平面内三个节点振 动轨迹均为倾斜的椭圆,并且两个端点振动轨迹重合; 在YOZ平面内三个节点振动轨迹不一致性十分明显, : ≯ , 中心位置质点振动轨迹椭圆主轴方向为OZ和OY方 鬈 向,两侧质点振动轨迹均为倾斜的椭圆,并且两个斜椭 圆的主轴方向相对于OZ和OY轴具有对称性。 0—8-6—4-2 0 2 4 6 8 10 .10.8.6.4.2 0 2 4 6 8】0 朋也方向位拗 m y轴方向位移, m 2 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振动特性仿真 (a)Dz=1 4 根据所设计的结构参数,首先建立驱动器有限元 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两个正交二阶弯振模态特 量:3 征频率分别为22.760 kHz和22.769 kHz。两个特征频 蔫 唇.1 率之问9 Hz的差值主要是由弹性薄壁支撑结构对两个 : 弯振模态影响的不一致性引起的。进一步通过瞬态分析 .4 —对驱动器振动特性进行考察分析。瞬态分析条件:两相 10—8・6—4—2 0 2 4 6 8 l0 .10 8 6.4.2 0 2 4 6 8 10 腊由方向位移 m y轴方向位移, m 激励电压频率22.765 kHz、有效值100 V、相位差,rr/2。 (b)D :2 m时的振动轨迹 为了较为全面的反映驱动器的振动特性,每个驱动面各 图3不同条件下梁端面质点振动轨迹 选取6个节点,图4为对应节点的振动轨迹。 Fig.3 Motion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on the end of beam lO —・卜・P 8 6 驱动足一A 电陶瓷.A 呈4 李 ——●一 P^ 蠢2 十Pd P 0 2 +P6 蔫.4 ‘ -6 -8 ‘—10 ≥ 毋 一l0-8-6-4.2 0 2 4 6 8 10 砖1ll方向位移 m (a)节点选取示意图 (b)驱动足 上节点在 y平面振动轨迹 — —--一T I:f f }’} { , { I: —--一T 蘑: . —卜 确叠 +T^ —●一T 十L : —十L,● 。T,  :,  、:.謇…………… …‘’……… 雾 : —+ ■一T V . + :羹 ;, + 。 : ‘ 0 0.. 薯‘薯 -l0.8・6-4.2 0 2 4 6 8 lO ・l0・8-6 4-2 0 2 4 6 8 l0 -l0・8・6_4・2 O 2 4 6 8 J0 朋曲方向位移/ixm =IlI方向位移 m 础方向位移 m (C)驱动足— 上节点 (d)驱动足一占上节点 (e)驱动足 上节点 在 z平面振动轨迹 在 )y平面振动轨迹在 )Z平面振动轨迹 图4驱动器振动特性 Fig.4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tor 28 振动与冲击 2013年第32卷 图4(c)、(e)表明,两个驱动面内节点在XOZ平面 的振动轨迹同样为椭圆,各个节点均存在z轴方向的 振动,驱动足的实际振动轨迹为三维振动。节点z轴 方向最大振幅为3.0 m,仅为OX和OY方向的最大振 幅的30%。同一驱动面内的各个节点在XOZ平面的 振动轨迹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包含振 幅的不一致性和椭圆主轴方向的不一致性。振幅的不 一致性体现在两侧节点在z轴方向振幅明显高于中间 节点振幅,并且外侧边线上三个节点在z轴方向和 轴方向振幅均高于内侧三个节点振幅。椭圆主轴方向 的不一致性体现在同一驱动面上共线的三个节点中位 于中问位置的节点振动椭圆主轴方向为OX和OZ方 向,而两侧两个节点振动椭圆为对称的倾斜椭圆,这与 图3分析结果实现了良好的吻合。本质上,驱动面内 节点在z轴方向的位移是由驱动器的弯曲振动引起 的。综合考虑节点在z轴方向振动的产生方式和强 度,该振动并不适合用于致动。因此,弯振复合型超声 驱动器实际工作时是利用驱动足在XOY平面内的椭圆 振动来实现直线驱动。 3驱动器构型改进 通过进一步对比图4中的振动轨迹可以发现:驱 动足一A上节点在OX和OY方向的最大振幅分别为 9.8 m和8.9 m,而驱动足一B上节点在OX和OY 方向的最大振幅分别为8.9 txm和9.8 m。可见,两 个驱动足上相同位置节点的振动轨迹存在一定的不一 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压电陶瓷的非对称性设置引 起的。弯振陶瓷一A设置在z轴负方向,使得驱动足 一A在OX方向振动强度略高于驱动足一B;弯振陶瓷 一B设置在z轴正方向,使得驱动足一A在OY方向振 动强度略低于驱动足一B。驱动器两个驱动足振动特 性的不一致会使得二者在相同预压力下的输出速度和 推力不一致,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整体的机械输出特性。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改进构型,如图5所示。与前 述构型的区别在于增加了一组弯振陶瓷一A和一组弯 振陶瓷一B;其中,两组弯振陶瓷一A分别设置在法兰 两侧,两个弯振陶瓷一B分别设置在弯振陶瓷一A与变 幅杆之间。 针对所提出的改进构型,建立驱动器的有限元模 型。在所有电极面上施加零电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 两个二阶弯振模态的特征频率分别为25.265 kHz和 25.252 kHz。在模态分析基础上,通过瞬态分析对驱动 器振动特性进行考察分析。瞬态分析过程中,弯振陶 瓷一A和弯振陶瓷一B所施加的两相交流电压频率为 25.259 kHz、有效值为100 V、相位差为丌/2。为了与改 进前构型进行对比,同样选取如图4(a)所示的12个节 点进行振动轨迹提取,得到对应节点的振动轨迹如图6 所刁 。 图6表明:两个驱动面内节点在XOY平面的振动 轨迹为椭圆,并且椭圆主轴方向为OX和OZ方向,这 与前述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驱动足一 上节点在OX 和OZ方向的最大振幅分别为15.2 m和15.1 Ixm,驱 动足一B上节点在OX和OZ方向的最大振幅分别为 15.2 m和15.1 m。所得节点振动轨迹表明:改进的 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有效的提高了驱动足的振动强 度;且两个驱动足振动轨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都有 利于提高驱动器的机械输出特性。 基于上述结果,研制了如图5所示的改进型弯振 复合超声驱动器。初步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驱动器 在200 V 激励电压下最高速度为1 527 mm/s,最大推 力达50 N。这种机械输出特性的提升得益于驱动足振 动强度的提高和振动特性一致性的改善。 动 驱 弯振陶瓷.B 变幅杆 图5改进驱动器结构图 Fig.5 Structure of the modiifed actuator 16g 12 _l _ ;: -+ 8 呈 = 霪 i: —●一 鎏4。 0一 —’ T + 唇 + -4:  ・: 一。| I .。 罨 :一 i\ ≮ ÷¨ : ÷ : 一一 P jj’ -I6-12-8-4 0 4 8 I2 l6 一16-12-8‘4 0 4 8 12 l6 腊由方向位移/Izm 由-方向位移/p,m (a)驱动足 上节点 (b)驱动足 上节点 在肋y平面振动轨迹 在加y平面振动轨迹 图6改进驱动器振动特性 Fig.6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ified actuator 4 结论 本文以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为研究对象,对其 振动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建立了矩形截面梁在 弯振复合模态下末端区域质点振动轨迹方程,对质点 在三个坐标平面内的振动轨迹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通 过瞬态分析,提取了两个驱动足表面多个质点的振动 特性。所得振动轨迹表明:驱动区域质点在XOY平面 内的振动轨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节点z轴方向振幅 较微弱,仅为OX和OY方向的最大振幅的30%;同 驱动面内的各个节点在XOZ平面的振动轨迹存在明显 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包含振幅的不一致性和椭 第1期 刘英想等: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振动特性研究 29 圆主轴方向的不一致性;驱动足表面质点振动轨迹均 为三维的椭圆,但考虑到z轴方向振动的产生方式和 强度,该方向振动并不适合用于致动。针对两个驱动 足在XOY平面内的振动特性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一 种弯振复合型超声驱动器的改进构型,通过增加弯振 压电陶瓷片的数量,实现了对称设置。瞬态分析所得 的振动轨迹表明,改进的超声驱动器在有效提高驱动 足振动强度的基础上实现了两个驱动足振动特性的 一致。 参考文献 [1]Ueha S,Tomikawa Y,Kurosawa M,et a1.Ultrasonic motor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2]赵淳生.超声电机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 [3]陈维山,赵学涛,刘军考,等.压电超声波马达发展现状 及研究方向[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6,10(5): 498—502 CHEN Wei—shan,ZHAO Xue—tao,LIU Jun—kao,et a1.A survey and current research of ultrasonic motor『J].Electirc Machines and Control,2006,10(5):498—502. [4]Kurosawa M K,Kodaira O,Tsuchitoi Y,et a1.Higuchi. Transducer for high speed and large thrust ultrasonic linear motor using two sandwich type vibratosr[J].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Ferroelectrics,and Frequency Control,1998,45(5):1188—1195. [5]Asumi K,Fukunaga R,FujimuraT,et 1a.Miniaturization of a v—shape transducer ultrasonic motor『J].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OO9,48(7):07GM02—1—07GM02—5. [6]Yun C H,Ishii T,Nakamura K,et a1.A high power ultrasonic linear motor using a longitudinal and bending hybrid bolt—clamped Langevin type transducer[J].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1,40(5B):3773—3776. [7]Kim W S,Yun C H,Lee S K.Nano positioning of a high power ultrasonic linear motor f J 1.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8,47(7):5687—5692. [8]Iula A,Corbo A,Pappalardo M.F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 travelling wave rotary motor driven by high power ultrasonic transducers [J].Sensors and Actuators:A.Physical,2010,160:94— 100. [9]贺红林,黄国庆,赵淳生.双兰杰文式定子驱动的大推力 直线平台的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3): 354—357. HE Hong—ling,HUANG Guo—qing,ZHAO Chun—sheng. Design of a powerful linear stage driven by two langevin type stators[J].China Mechanicla Engineering,2009,20(3): 354—357. [10]杨淋,丁庆军,黄卫清,等.斜槽式纵扭模态转换型超 声电机在不同摩擦副下的负载特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 程学报,2010,30(15):94—98. YANG Lin,DING Qing-jun,HUNAG Wei—qing,et a1.Load characteristics of uhrasonic motor using longitudinal—torsional conveyor with diagonal slits under various firction paisr[J]. Proceedings ofthe CSEE,2010,30(15):94—98. [11]李玉宝,时运来,赵淳生,等.高速大推力直线型超声电 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 28(33):49—53. LI Yu—bao,SHI Yun—lai,ZHAO Chun—sheng,et a1. Research on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with high speed and large thrust force[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8,28(33): 49—53. [12]Chen W S,Shi S J,Ⅱu Y X,et a1.A new traveling wave ultrasonic motor using thick ring stator with nested PZT excitation l J I.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etrics,and Frequency Control,2010,57(5): 1160一l168. [13]Liu Y x,Chen W S。Liu J K,et a1.A high—power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using longitudinal vibration transducers with single foot[J].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and Frequency Control,2010,57(8): 1860—1867. [14]Liu Y X,Chen W S,Liu J K,et a1.A cylindrical traveling wave ultrasonic motor using longitudinal and bending composite transducer『J 1.Sensors and Actuators:A. Physical,2010,161(1—2):158—163. [15]陈维山,郝铭,赵学涛,等.纵弯复合多自由度球形超 声电机的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9,28(7):105—110. CHEN Wei—shan,HAO Ming,ZHAO Xue—tao,et a1.A muti-・dof spherical ultrasonic motor with longitudinal -benging hybrid vibration modal analysis f J1.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09,28(7):105—110. [16]Chen W S,Liu Y X,Liu J K,et‘1a.A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using bending vibration transducer with double driving feet[J].Ferroelectrics,2010,400:221—2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