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老人原文及
原文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 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词义:
指秦末授张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见《.留侯世家》。圯上老人即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期下邳(今江苏邳州)人,被道教纳入神谱。
出处:
圯上老人出自《史记 留侯世家》[1] 载:张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后因以 圯上 特指张良受《太公兵法》事。
注释:
1
1.良:张良。
2.圯(y ):桥梁。
3.下坯:地名,在今邳县南
4.坠:落下。
5.履:鞋子。()
6.履我:把鞋穿到我脚上。
7.尝:曾经
8.履:鞋
9.遂:于是,就
10.期:约定时间
译文:
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桥上。有一位老翁,穿着粗布衣,走到张良的跟前,直接把自己的一只鞋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 小子,下去把鞋取来! 张良十分吃惊,想打他,(但)因为他年纪很大,便强忍(怒火),下去取回鞋。老人说: 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为他取回了鞋,又何必计较,便跪下来替老人穿。老人伸出脚让他把鞋穿上,
2
笑着离去。张良大为惊奇,随着老人的身影而凝视。老人离开大约一里,返身回来,说: 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感到惊异,跪着说: 好。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 跟老人家相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 老人离去说: 五天后早点相会! 五天以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达,又发怒说: 这么晚到,为什么呢? 老人离去,又说: 五天以后再早点来。 五天以后,张良晚上还没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笑着说: 应当像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说: 读这本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故事
圯上老人《史记》中又称之为黄石公。 传说他传兵法与张良,具体身世无人得知,可能是司马迁杜撰,也可能是民间传说被司马迁采撷入史来描写良大。在东阿镇驻地北一公里处,有一座黄石山,在此山的山顶上有黄石台。这个黄石台就是汉代张良和他的老师 圯上老人 相约见面的地方。《水经注》里是这样记载了这一传说的: 谷城北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子房(张良)期处也。 张良在圮桥下 拾履拜师 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就在张良拜师学艺之后, 圯上老人 就和张良相约: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十三年之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谷城,也就是今天的东阿镇,曾遍访 圯上老人 而未见。后来,张良来到黄石台下,见一黄色巨石,恰似一位正襟危坐的仙翁,颇像当年的老师 圯上老人 ,即认为这石头就是老师变化而成,于是,张良便在此地建了祠堂,将这块黄石供拜起来,以纪念老师授业之恩。因此,黄石台便成了东阿八大之一的 黄石仙踪 。如今的黄石山上,依旧保留着黄石仙洞,该洞高深三米,洞的正面依崖凿壁雕有黄石公像一尊。左下为张良塑像,单膝而跪,双手捧履,面目恭敬,惟妙惟
3
肖,令人起敬。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