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规墨守陈规]墨守陈规还是墨守成规
墨守陈规还是墨守成规篇1:墨守成规是不是贬义词
典故出处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近义词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词
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英文翻译
follow the old routin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成语举例: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辨形:墨,不能写作“默”。
成语辨析:见“故步自封”。
成语谜面:临帖
造句
1) 未来的东西就是这样:当你墨守成规时,它永远与你的昨天一样;当你积极进取时,就会化作灿烂无比的春光。
2) 墨守成规,四平八稳,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不是企业家的气质。
3) 要发展,就不能恪守成宪,墨守成规。
4) 规则和纪律要一定遵守,但这绝不应该成为你墨守成规的藉口。
5) 过去中医没有取得明显进步的原因是墨守成规。
6) 迂腐以墨守成规的错误自傲,而常识则满足于没有法式的正确。
7) 任何艺术都要灵活多变,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就会僵化、衰落。
墨守陈规还是墨守成规篇2:故步自封的反义词
典故出处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近义词
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
反义词
勇往直前、一往无前
英文翻译
stand still and refuse to make progres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成语举例: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辨形:步,不能写作“止少”。
成语辨析:故步自封和“墨守成规”;都含有“因循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的意思。但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偏重在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进。
成语谜面:画地为牢
造句
一、即使有成绩,也不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二、清王朝故步自封的统治终究被推翻了。
三、我们要反对闭关自守的关门主义和故步自封的保守主义,坚持改革开放。
四、王小明故步自封,不求进步。
五、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墨守陈规。
六、这家工厂的经营模式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难以有为。
七、广告业讲究的是创意,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人做不来。
墨守陈规还是墨守成规篇3:该鼓励学生作文创新还是墨守成规
一篇充满创意和童趣的作文,因为缺乏“中心思想”,与优秀无缘,最后,只拿了个“合格”。在杭州一小学近日的一次座谈会上,语文老师石剑萍提出了自己的困惑:面对学生作文,究竟该鼓励创新还是墨守成规?鼓励创新,她怕孩子在考试中吃亏;可如果墨守成规,是否有可能扼杀一个未来的作家。
没有表现出“团结”不能给“优秀”
这是一次三年级期末考试的作文题:小蚂蚁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一块面包,它会怎么办?
续写一个童话故事。
大多数孩子都描写了一个千篇一律的故事:小蚂蚁找来它的同伴们一起努力,大家团结合作把面包搬回了家,一起分享。
可有一个孩子的故事却与众不同——
小蚂蚁躺在面包上吃了睡,睡了吃,特别惬意。有一天,一只小狗出现了,它一瞧见面包,就一口把它吞了下去,这不,小蚂蚁也跟着进了狗肚子。怎么办呢?聪明的小蚂蚁想出了一个办法,给狗喉咙挠痒,结果,小狗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小蚂蚁成功逃生。
但结果却让班主任石剑萍无法接受,这篇作文只拿了一个“合格”,石老师去和整个阅卷组协商:如此创意的文章应该给“优秀”。
但阅卷组的老师们并不同意。“作文没有表现出团结的中心思想。”
孩子的创造力正在丢失
“作文贵在创新,只要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该给高分。”石剑萍说,因为考试的指挥棒在控制思维,导致现在孩子的作文千篇一律。而不少老师的思想也同时被禁锢,会让孩子们去背范文,抄优秀作文,创造性的东西都丢失掉了。
无独有偶,省教研室附小弘文大学堂第三讲开课,一百多位语文老师济济一堂,探讨的恰恰也是作文这个话题,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大多数孩子的作文千篇一律,喜欢唱高调,缺乏真情实感。
表现在作文上就是:经常会搬出“小明”和“小红”这两个虚拟的人物来完成一个虚构的故事。
孩子们的创造力正在丢失,可老师们却不敢“轻举妄动”:“这实在是个冒险的举动,万一鼓励创新,却在考试中失分,甚至中考、高考中吃亏,怎么办?”
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创新
孩子如此有创意的作文却只拿了一个合格,孩子的家长是怎么想的?
妈妈曹女士对这篇作文至今印象深刻:“女儿很少和我交流作文,可那一次一放学就跟我说,妈妈,我觉得我今天这篇作文写得很好。”妈妈问她为什么,小姑娘的回答让她很惊喜:“一开始我也想到了要写蚂蚁集体搬面包,再一想,肯定大多数同学都会这么写,我就要写得特别点。”
可当石老师把实情告诉了她,曹女士感到有点无奈。这位从事出版工作的家长,清楚地知道“创新”是多么的重要。
但身边的朋友提醒她:“你这么教女儿,以后二本都考不上。”
曹女士不得不让步,她告诉女儿:“平时的作文你可以大胆地发挥,但到考试的时候,还是按着常规的思路写。”
新课改对作文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
语文特级教师王红首先肯定了孩子的这篇作文:“有创意,只要语言流畅,就是篇好
作文。如果孩子们的作文都按照一个标准去衡量,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韩寒也就没有了。”
但她同时也认为,考试和平时的创作是有区别的。“这主要是一个评价机制的问题,很多时候早在考试前就已经给作文定好了相关标准,再拿这个标准去套孩子的作文。”
王红说:“放到高考去写更是件冒险的事情,除非特别有创意,一般还是在遵循条条框框的前提下,再有创意,才能得到高分。不过,新课改对作文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