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综观的动态交际语境顺应
)))基于Verschueren的/交际顺应论0
季佳妮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受到语用学综观的影响后,也逐渐从静态转变成了动态,从传统转向了认知。
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而意义是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Verschueren将交际语境因素概括为语言交际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四大类,为言语交际及其相关语境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双方也应依赖语境,顺应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调整,完美地达到交际效果。
关键词:动态顺应;交际语境;言语交际效果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08)05-0088-04
论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即所说的上下文)和交际语境,而
且这里的语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2](26-45),语境可以有八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以及习得功能。但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被普遍认为是语境中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在翻译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由语境(上下文)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意义。
二、语境顺应论
顺应理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秘书长Verschueren于2000年提出的,他认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因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0。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0;语言的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0;语言的顺应性则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0[3](55-69)。
语言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过程。根据顺应理论,语境可划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下文,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篇内衔接(Cohesion),即利用连词、前
一、引言
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B.Malinovski于1923年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语境0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0、/情景语境0和/文化语境0。伦敦学派语言学家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0和/情景语境0。而语言学家韩礼德则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渐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收者的心理语境。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0,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0。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从上文来看,不难发现/语境0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研究的方法也由静态转向了动态,从传统走向了认知。尽管对于语境的看法都各有千秋,但是,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与理解。它无论对于理解词义抑或是文化翻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R.Firth说:/Eachwordwhenusedinanewcontextisanewword.0也就是说,一个词如果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词义。这也充分说明了语境对词义的理解和确定的影响[1](30)。
本文主要论述语用学综观的动态交际语境顺应。顺应
收稿日期:2008)08)18
作者简介:季佳妮(1985)),女,上海市人,研究生。总第129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指、互指、自指、例释、诠释、逻辑关系、省略、数目、标识、对比、比较、重复、替代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义相关;(2)篇际制约(Intra-textuality),给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问题类型等于用风格或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线性系列(Sequencing),即选择语言时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其中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激活,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认知、情感因素。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因为交际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言语行为会受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作出的语言选择。而本文将主要介绍交际语境中所需要注意的动态顺应。
三、动态交际语境顺应
正如上文所言,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以完整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里世界的动态过程。交际语境的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所作出的语言选择。
1 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
语言使用者是指参与谈话的双方以及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而我们通常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该考虑交际对象的年龄、知识层次、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因素。在进行语言选择时,要顺应这些因素,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中断或失败,造成语用失误[4](60-62)。比如:例1,一位研究生被派去采访一位家住内城的黑人家庭主妇。男主人出来开门,微笑着面对来访者说话。Husband:Soy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Interviewer:Ah,no,Ionlyca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fromtheoffice.
男主人的微笑顿时消失,一言不发地走开,去叫他的妻子。
接下来的访谈十分拘束、不成功。因为这名研究生本人也是黑人,后来他才意识到这次采访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地对交际对象进行很好地顺应。男主人的开场白是典型的黑人英语客套话,用来检验陌生人。此名研究生也应该用典型的黑人英语来回答,/Yea,Im'agitsomeinfo0,而他用的却是标准英语,划清了他与交际对象的界限。例2,下面是某医院的一位实习生跟一位带着孩子来看病的母亲解释孩子病情时说的一段话:
Morses'Diseaseisoneofasmallnumberofknowndiviral # 89 #
diseasesinwhichtheprimaryandsecondarystagesarecaused
bytwoseparatevirusesorbytwomorphologicallydistinctstagesofvirus.Theprimaryvirus,designatedTK-112,retardsdi-ffusionofbeta-ketoacidsfromcells,particularlyintheep-idermisthesecondaryvirus,TK-113,
孩子母亲听完之后,一脸茫然,不知自己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此例中实习生应顺应孩子母亲的知识层次,即孩子母亲是非医学专业的,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但他却忽视这一顺应,用了非常专业的术语,从而搞得对方不知所云,致使交际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导致了用语用失误[5](92)。
2 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Vershueren[3](87-90)把心理语境地顺应看作语用学研究的顺应论的重要因素。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信念、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心理世界/语境是最深层次的语境,它对交际言语是否得体起着关键的作用[6](317)。因此,我们在交际过程中也要选择不同的语言策略,对交际对象的心理世界作出语境顺应。
例1,5红楼梦6中第三回事林黛玉刚从扬州进入贾府,王熙凤第一次出场。她人未到,声先到就已经表示她的特殊身份。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一番,便送至贾母的身边坐下,回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0
说话的人是身份特殊的王熙凤,而交际对象是黛玉、贾母、王夫人和迎春姐妹。王熙凤一向机智过人,她知道/老祖宗/特别喜欢这些年轻的小姑子们,所以她表面上不断赞美黛玉,实际上是为了贾母和王夫人等人的欢心。因为她深知,贾母是居于荣宁两贵族最重要的人物,及时行乐、颐养天年,是其日常生活所追求的目标。王熙凤当然要用尽心机,见缝插针地顺着贾母的心理来哄她开心。所以,这段话既顺应了听话人贾母众人的情感心理语境又符合说话者自己的交际意图,最终成功达到了交际目的。
例2,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第一回5好了歌6[7]
Translation1:Allmenlongtobeimmortals,Yettorichesandrankeachaspires;-ByYangHsien-yi[8]Translation2:Menall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Butwithambitionwont'havedone,havedone.-byDavidHawks[9]
曹雪芹是在道教的基础上作出此诗的。然而,两种英语译文中出现了不同的宗教倾向。译文1是建立在道学的基础上,而译文2很明显是基督教的信仰者所译的。因为杨宪益与曹雪芹生于同一个国家,所以他能很好地理解并传达原本诗歌中所要体现的宗教信仰,/神仙0就译成了/immortals0;而霍克斯来自西方,从小便信奉基督,为了使 # 90# 季佳妮:语用学综观的动态交际语境顺应 总第129期
西方读者(英译本的主要交际对象)更好地理解5红楼梦6以及其中诗歌所包含的含义,所以,顺应成了/salvation0,凭此点看来,本文作者认为霍克斯更好地做到了对心理语境的顺应。
例3,Swatch手表曾用过这么一则广告:Timeiswhat
[10](52)
youmakeofit。来到中国后,此条口号被译为天长地久。中国人历来重视关系这一说法,并且认为天长地久,事物亘古不变,真情永恒!而/天长地久0对于这一款手表的广告而言除了对手表本身的质量进行肯定与赞赏,更是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执著和珍爱的心理,使得产品形象和传达的意念瞬间深入人心。
3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会场合、社会环境和机构对社交双方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3(90-94)]。也就是说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顺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社交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正式场合时,应该用正式语体、礼貌级别比较高,词汇的选择比较讲究文体;而在非正式场合下,应该用非正式语体,礼貌级别也较低。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也制约着语言的选择,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应顺应不同的社会环境,选择正确的语言。如果是跨文化交际,还应该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交际原则的差异,并对此做出正确的顺应。如果是翻译活动中,我们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仅指的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这样的社交顺应才应该是完整的。
例1,在广告中,很多都用代词/您0来代替英文中的/you0,这个就是顺应社会规约的好例子。汉语中对于不熟悉的交际对象,首先都会用/您0来尊称,而英语中却只有/you0来表示。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要注意这个现象。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You'llLoveEveryPlaceofVictoria-您会热恋维多利亚的一草一木0。澳大利亚旅游局的/AContinentofWondersAwaitsYou-神奇的大陆迎候您0等等。
有时候,交际者不仅通过运用语言传达各种信息,在社交世界中,还可以使用语言来维持或者改变一定的社交关系和权力关系等,因此说话人会通过不同的语言的选择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例2,王熙凤这位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受贾珍所托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的丧事,她初次对宁国府总管来升媳妇说的话,一开始便转了个弯:/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0然后正了正身子说到:/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0。两句话就分清楚了自己和交际对象(宁府仆人)的关系,同时也让对方很好的正视这一点。因为凤姐的泼辣、果断与机智一向为人熟知。而当时这个特定的社交场合,语境的顺应过程(所说的话)不仅很清楚简洁传达了她要表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这话也真正达到了她的交际目的,通过使用语言改变了其原来的社交关系和权利关系。从此之后,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宁府的
[11](25-28)
另一个管家奶奶。
4 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是一种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语境,包括特定的对象、主体、时间、空间(场景)、话题五个因素。物理世界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都会
[3]
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Vershueren认为[3](95-102)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就
时间而言,它包括有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指示即地点指示关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空间关系;另一种是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以上等因素都会影响交际中预言的选择。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空间关系,在语言使用、交际或者翻译中会产生对物理世界的顺应,因而也会产生词汇的不同联想意义。例如长久以来,翻译界中就有很多问题涉及到/东风0还是/西风0的选择。在中国,/东风0是/温暖、舒适的,可以给地球带来勃勃生机,万物重新复苏的风,令人联想到新的希望或者新的灵感0。而由于英国西边正对着大西洋,东边却有着欧洲大陆。所以,在春天的时候,温暖和煦的风从西边吹来,让西方人都觉得西风能给人温和,愉悦的感觉。因此,在翻译中,译者也会对这不同的空间关系做出顺应。
例1,/,莫向东风怨别离,0[6](162)
Translation1:Blamenottheeastwindforthisseparation-ByYangHsien-yi
Translation2:AndonthewindIdriftoffbrokenhearted-ByDavidHawks
这就是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顺应空间因素的一个例子。正是因为/东风0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杨宪益先生保留了原来的语言形式,直接译成/eastwind0,而霍克斯就省略了这部分的信息,仅将/东风0译为/thewind0,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西方读者读到译本时产生困
[12](142-143)惑。
相反的,由于中国西边有着很多高山,东边沿海,所以,西风的到来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到来。也因此,很多中国的古代文人用/西风0来表示悲伤、郁闷和孤独的情感。例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0或者/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阕。0而/西风0会带给西方人温和逾越的感觉。例如著名英国诗人雪莱曾写过5西风颂6,诗歌中用/西风0来代表了事物改变的美好决心。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Thou,fromwhoseunseenpresencetheleavesdeadAredriven,likeghostsfromanenchanterfleeing,Yellow,andblack,andpale,andhecticred,Pestilence-strickenmultitudes:Othou,Whochariotesttotheirdarkwintrybed
物理世界的五大要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这些因总第129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素没有进行正确地顺应,很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语用失误。
例2,Vershueren曾经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正好可以去看一名同事。于是他试图找到他们约好的地点。但他发现有一项安全检查像是旅客登机检查的一个步骤,他就想先问一下检查员:
Vershueren:Iwanttogetout,notin.
Officia:lOk.Its'thisway.
问清楚以后,他继续往前穿过安检处,结果发现,他已经走进了登记处。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交际双方都忽略了空间视角的相对性,未对空间关系做出顺应。因为Vershueren所说的out,in是针对机场建筑物而言的,而该检查员指的是针对法兰克福而言的。
例3,由小说改编的电影UncleToms'Cabin在1927年翻译成了5黑奴吁天录6,那是因为林纾先生当时所处的是通用文言文的社会,如此翻译可以与当时的文风相适应。而在今近年重拍时,译者顺应时间和空间的变迁,把电影名字改译成了5汤姆叔叔的小屋6,既忠实了原作内容,又更好的吸引了观众。
四、结束语
Verschueren提出的动态顺应论为研究言语交际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完善的理论框架,使我们可以从认知、迁移、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多个视角对言语交际进行描述和解释。本文结合了语用学综观中语境顺应论,讨论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因素相顺应,与交际目的相符合。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动态顺应论无论是在文学欣赏、跨文化交际、翻译(及翻译批评,重译等),甚至是平时的日常交际各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从翻译的视角来看,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转换,更注重语言内外的意义转化。同时,在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文化
# 91 #
在翻译中的转译,使读者可以更清楚理解语言所具有的语
言价值、文化价值、语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等。总的来说,顺应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覆盖面广的特征,它包含了各种方面的顺应,本文中对于交际语境四方面的顺应例子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也正因如此,对于Verschueren大师的语用学综观一起其中的顺应论,我们应该加以更透彻的学习和更实际的运用,完美地达到交际目的。参考文献:
[1] 黄敏.语境与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定[J].湖南大学学报,
2001,(2).
[2] 西稹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2.[3]
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4] 张国.语用失误与顺应理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4,(4).[5] 李桂芝,张国.从顺应理论角度探析语用失误的原因[J].中
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1).
[6]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7]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7.
[8] Yang,X.Y.&Yang,G.ADreamofRedMansions[M].Be-i
jing:ForeignLanguagePress.1994.
[9] DavidHawks.TheStoryofthe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80.
[10] 龙俊.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J].河南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2006,(10).
[11] 姚婵莉.试论王熙凤言语交际中的语境顺应[J].株洲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12] 刘剑.从语境顺应角度看归化异化之争:以5红楼梦6为个案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13]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J].中国翻译,2004,(3).[14] 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5).
TheDynamicAdaptationofCommunicativeContextinthe
PragmaticPerspectiveonLanguage
)))Basedonthe/DynamicsofCommunication0ofVerschueren
JiJian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Abstract:Theunderstandingofcontexthasalwaysbeenacontinousdevelopment.Aftertheinfluenceofthepragmaticperspectiveonlanguage,theso-calledstaticcontextchangesintodynamic,tradtionalintocognitive.Theadaptabilitytheorydividescontext
intotwo:linguisticcontextandcommunicativecontext.Moreover,meaningsareresultedformthedynamiccommunicativecontext,whichcontainsthepragmaticculture.Verschuerencategorizestheaspectsofcommunicativecontextintofour:thelanguagecommu-nicator,mentalworld,socialworldandphysicalworld,whichprovidesaclearframeforthestudyofcommunicativecontext.Bothcommunicativepartiesshouldrelyonthecontextduringtheauthenticcommunication,adapttothechangesandadjustmentsofthecontextualaspects;thus,theeffectivecommunicationcanbeperfectlyreached.KeyWords:Dynamicadaptation;Communicativecontext;Effectivecommuni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