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2 No.4Apr.2019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对策探讨
李文卓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从跨文化交际概述开始着手,分析大学英语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试图探讨克服这些障碍的相应对策,以期指导实践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04-0095-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间合作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进驻中国的外企如雨后春笋一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跨文化交际是支撑不同国籍企业间顺利沟通的重要基础。不同国家的人群之间交流,由于各自的成长背景、风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同一个词在不同国家、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若不能充分掌握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极可能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让交流的双方陷入尴尬境地,甚至可能导致冲突。英语在大学课程中本就是较为重要的学科,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今后极可能会面临跨文化交际的场景,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这也要求大学的英语教学方向更加交
[1]
际化和实用化,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不少大学生都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1 跨文化交际
1.1 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来源于英语“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其含义为不同种族语言群体之间的交际。语言最早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社会现
[2]
象,也是人和人相互联系的媒介。同时,语言也依托于文化,与文化相互依赖而存在,是一种传递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推动着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不同种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由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交际双方各自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不同,语言习惯自然也不同,再加上交流时大多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来理解对方的语言,可能会因为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产生误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首先由语言学家Hymes提出,即人们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这种交际能力不仅适用于同种族人群内,也适用于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交际。基于种族文化本身,不同种族之间有
不同的交际规则,而语法、社会语言、策略等知识、技能也
是语言交际中必备的要素,也是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成分。不同文化背景的种族群体间的交际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则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三方面的能力,均要求交流双方能正确认识并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并根据对方文化背景来调节交际行为和策略,以促成交际。2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原因2.1 文化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使用汉语和使用英语的群体所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差异也是巨大的。中国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积,对礼仪非常注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均十分推崇尊老爱幼、谦虚内敛,故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言语交际中,中国人会更注重对方反应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和谐性,表达方式会较为含蓄和谦让;但英美国家的人们,表达个人情感较为直接,并且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较明显,更偏向个人标准,交谈中也更为注重内容的充实与真实性。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英美国家人们面对赞扬时会自豪地感谢对方,中国人则会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虽然在中国环境内的自我谦虚是受推崇的,但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却是对赞扬者鉴赏能力的一种否定,会让对方感到不快。如英语国家的交谈对象赞美汉语国家对象的衣着漂亮: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但出于谦虚,汉语国家的交谈对象可能会习惯性回答:No,it’s just an ordinary dress。这样一来,英语国家的交谈对象就可能会认为对方质疑自己的审美能力。2.2 思维模式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实践性较强,习惯于从整体上去思考,这也就决定了语言表达的简单明了,而英美国家则更偏重于理性分析,思维顺序也是从小到大,这一差异导致中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表达同一意思时会习惯于用不同的方式。比如,中国人看到树上的鸟,会说“树上有只鸟”,而英语则是“there is a bird on the tree”,这就可看出两者表述方式的不同,汉语先注重整体,英语先注重局部。同时,在喻体的取向上,中西方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国人的“幸运儿”在英语的表述是“a lucky dog”,“班门弄斧”的英语表达是“teach a fish to swim”。但若中国学生
收稿日期:2019-02-19
作者简介:李文卓(1988- ),女,山西晋中人,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口语、中英翻译等.
96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2 卷
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可能会闹笑话,如用“run car”来表示“跑车”,“long-foot development”来表示“长足的发展”,“red tea”表示“红茶”。
2.3 认识观念上的差异
不同民族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与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影响而形成的民族心理有关,由此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包括母语负迁移、词句的歧义、修辞(比喻)上的不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等。如中国人认为牛是力气大的象征,因此有“力大如牛”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则对马(horse)的认知较多,同样的意思表达为“as strong as a horse”。再如,英国传统以渔业为主,英国人有许多隐喻都喜欢用到“鱼”,如I have other fish to fry,small fish,fish begin to stink at the head等,分别喻为“我有别的事要做,小人物以及上梁不正下梁歪”,若不了解英国文化,按照中国人对句子中的单词意思做直接翻译,得到的意思则会大相径庭。2.4 英语教学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以中高考为指挥棒,英语教学中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教学,注重题海战术,通过不断做题来增强英语
[3]
语感,却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的本质。因此,不少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在接受英语教学时脱离了英语语言环境,过分依赖教材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又往往不能和具体的交际场景相联系,而是单纯存在于习题中。教师在教学中无意识孤立了英语的学习过程,使之脱离了文化背景和实际语境,重做题,轻运用,也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传统文化而在真实交际场景中出错、闹笑话的情况。而英美国家习惯于在实践中实施教学,在对于非母语的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也会是因为喜爱中国文化而学习中文,并非为了学中文而学中文,学生的求知和创造能力普遍高于中国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上自然也会强于中国学生。3 大学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探讨3.1 树立以及加强文化意识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树立文化意识,特别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认识,强化学生对学好一门语言必须首先掌握该语言使用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意识。作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首先应该立足本国文化,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认真研究对方语言国家的文化,兼顾了解本国和对方语言国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主流观
点,以及“禁语”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即逐步向学生
渗透。同时,掌握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及不同观点,增强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并且督促学生加强对本国及所学语言国文化的积累和实践,敞开胸怀接受国外的优秀文化,避免以中国文化为对照模板,减少“削足适履”式的中式英语效果。
3.2 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中,不少内容都是经过专家们深思熟虑选择的,其中包含许多介绍英美国家传统文化、政治经济、地域风俗、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之一也是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强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因此,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牵涉到当地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围绕教材进行一定的内容延伸,如美国乡村音乐、宗教文化、西餐礼仪以及西方对数字13的禁忌等。3.3 适当增加文化补充
除了教材中本身纳入的文化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补充一些西方国家当今的政治观点、经济形态、社会热点、流行语等,让学生对西方的现代社会文化进一步了解,也可以推荐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或体现社会观点的英美读物、网站、英语电台等。学生在翻阅读物、聆听广播、查阅资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让自己对英语的运用更为标准化,从而减少本身母语的影响。4 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合作和交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交际方式。因此,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阶段,英语教师们尤其该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分析学生容易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其原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西方文化,并通过知识延伸,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促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朱慧.商务活动中英文口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分析
[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6):166.
[2] 柳厚军,侯婷.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大
学英语教学探索[J].校园英语,2017(4):13.
[3] 陈琴.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重庆科
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17.
[责任编辑 韩翠丽]
(上接第94页)水平与办学质量,有助于促使福建民办高职
[2] 张天佑.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部省市高中教学改革的应对
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
[3] 罗立祝.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思考[J].中国高等教
院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家勇.新高考改革的进展、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
学刊,2018(8).
育,2013(20).
[责任编辑 袁 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