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轼在黄州写的诗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

来源:意榕旅游网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

  苏轼,字⼦瞻,⼀字和仲,号铁冠道⼈、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今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美⾷家、画家,历史治⽔名⼈,接下来就由⼩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念奴娇·⾚壁怀古  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间如梦,⼀樽还酹江⽉。

  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度盛⾏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  2.⽔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绣帘卷,亭下⽔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堂上,欹枕江南烟⾬,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有⽆中。”  ⼀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叶⽩头翁。

  堪笑兰台公⼦,未解庄⽣天籁,刚道有雌雄。  ⼀点浩然⽓,千⾥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光⽔⾊,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三年,黄⼈谓之王先⽣。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饮空缸。

  居⼠先⽣⽼矣,真梦⾥、相对残釭.歌声断,⾏⼈未起,船⿎已逢逢。  这⾸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  4.满庭芳  苏轼

  蜗⾓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忙。  事皆前定,谁弱⼜谁强。

  且趁闲⾝未⽼,须放我、些⼦疏狂。  百年⾥,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许?  忧愁风⾬,⼀半相妨。  ⼜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苔茵展、云幕⾼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曲《满庭芳》。  5.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楼下、蒲萄深碧。  犹⾃带,岷峨雪浪,锦江春⾊。

  君是南⼭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朱守昌的。  6.西江⽉  苏轼

  顷黄州,春夜⾏蕲⽔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攒拥,流⽔锵然,疑⾮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溪风⽉,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声春晓。

  这⾸寄情⼭⽔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今四川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学家、艺术家,唐宋⼋⼤家之⼀。其诗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其词则⼀改唐五代以来⼉⼥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风格,以其宽阔的胸襟,雄⼤的才⼒,⼤⼤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法,开⼀代豪放之词风,“⼀洗绮罗⾹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表现出全新的⾯貌。

  苏轼⼀⽣,从政约四⼗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但政治的挫折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起“⽂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此后,苏轼⼜⼏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儋州(今海南省)。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年⼈⽣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的⽆奈。对世情冷暖的渐趋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活中,⼀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貌,并且积极地进⾏创作。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连⼭觉笋⾹。”(《初到黄州》)以轻松的⼝吻⾃我嘲解,但这只是其思想意识的表层的东西,作为遭受迫害的逐⾂,忧谗畏讥战战兢兢的⼼态是最难以摆脱的,“⽰谕武昌⼀策,不劳营为,坐减半费,此真上策也。然某所虑,⼜恐好事君⼦,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居,于别路传闻京师,⾮细事也。虽复往来⽆常,然多⾔者何所不⾄。若⼤霈之后,思旨稍宽,或可图此。更希为深虑之,仍且密之为上。”(《与陈造书》)他那谨⼩慎微、惴惴不安的⼼情,完全流露于信的字⾥⾏间。但这种⼼态与苏轼独⽴不屈的性格必然要在思想上发⽣冲突,因此其必然要在思想上冲破现状,找寻新的精神⽀柱来进⾏⾃我调节。⽽佛⽼哲学“清净⽆为”、“万物齐⼀”的.相

对主义和虚⽆主义很好地解脱了他来⾃社会也来⾃个⼈的压抑,成为他思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三种精神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豪迈、旷达和视险如夷的⽓魄。⽂如其⼈,苏轼的襟抱境界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壁,下了⼀词⼆赋的千古名篇。在《念奴姣?⾚壁怀古》中作者⾯对图画⼀般雄奇壮丽的⼭川景物,不禁引⼈追怀历史往事,“江⼭如画,⼀时多少豪杰。”在三国⾚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风景,怀念英雄业绩,感到⾃⼰的⼼情都为之振荡了。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作者建功⽴业的报复也付之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如梦,⼀樽还酹江⽉”的感慨。整⾸词内容⽭盾复杂,感情内涵⼗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物的忠⼼倾慕;⼜有⼈⽣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千年,绵亘数千⾥的宏⼤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挫折的懊恼引向⾼远之处。然⽽,整⾸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虽然⾃然平淡,缺乏激烈抗争的⼒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沉沦的⾼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有积极⼊世的勇⽓和信⼼,“愿为穿云鹘,莫做将雏鸭。”(《歧亭五⾸》之五)但也因环境的变化⽽发出⼈⽣空漠、⽆所寄托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前⾚壁赋》)在《前⾚壁赋》中,苏轼以叙事为⾻架,在描绘秋夜江景,穿插历史事迹的同时,着重以⽼庄阐发了⼈⽣哲理,“只⽤寥寥数百字,就把⼈在宇宙中之渺⼩的感觉道出,同时把⼈在这个红尘⽣活⾥可享受的⼤⾃然丰厚的赐予表明。”(林语堂《苏东坡传》)

  在黄州期间,当地⼀书⽣马可卿替苏轼向当地官府求来⼀块数⼗亩的荒地,他亲⾃耕种,这块荒地在郡城旧营地的东⾯,因⽽取名“东坡”,他也⾃号“东坡居⼠”,意味着苏轼对⽩居易晚年“知⾜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个重要变化:佛⽼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佛⽼思想原以清净⽆为,超然外物为旨归,但在苏轼⾝上却起了复杂的作⽤,⼀⽅⾯他把⽣死、是⾮、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另⼀⽅⾯,⼜帮助他观察问题⽐较通达,在⼀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定风波》)既是⾬后之实景,也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对⼈⽣前程所作的⼀种展望与设想,⼜将⽴⾝之意志与超然之襟抱圆满地融合为⼀处,⽤儒家⽤世之旨意与佛⽼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为⼀⼈,表现出在逆境中超旷的⼈⽣态度和思想精神。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夫“仁者不忧”、“君⼦坦荡荡”、“浩然之⽓”的精神与佛家“当下即是”、“看穿顺逆”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种更为超脱达观的⼈⽣哲学。同时,依靠艺术 的激情来完成⼼理上的宣泄,苏轼曾经⾃述:“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拂,从⼗指出也。”也依靠佛⽼,保护了⾃⼰幻想中的具备完整⼈格的⼼灵世界。试看“蜗⾓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者甚⼲忙?前事既定,谁弱⼜谁强? 且趁闲⾝未⽼,须放我,些⼦疏狂。百年⾥,浑教是罪,三万六千场,⼀叶轻⾈穿淼茫。”(《⾬夜宿净⾏院》)“君看岸边苍⽯上,⽯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所往,造物虽弛如吾何?”(《百步洪》)履危难⽽处之泰然,历沧桑⽽洞观⼈⽣,⼼胸豁达,情趣潇洒,恬淡⾃适。

  苏轼曾到:“承喻慎静以处忧患,⾮⼼爱我之深,何以及此,当谨置之座右也。”(《与章质夫三⾸》之⼀)正是他⼈⽣这⾥的核⼼所指——“慎静以处忧患”,他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旷达开朗性格的奥秘也就在此!故能在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从此适,江海寄余⽣。”(《临江仙?夜归临皋》)后,“折冠服江边,拿⾈长啸去矣。”甚⾄把县太爷都吓了个半死,到处派⼈寻找,但当⼈们发现他之时,却“⿐鼾如雷,犹未兴矣。”只不过发发感慨,以期获得平衡和宁静罢了。

  综观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内⼼的儒家思想已变化为儒家思想与佛⽼思想⽭盾地并存在⼀起。它们是

⽭盾的,因为前者的主要精神是积极⼊世⽽后者则是消极出世;但它们⼜在苏轼⾝上是统⼀的,因为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思想区别对待,因⽽⼤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把两者统⼀起来,也就是说,当他⼊世从政时,则主要信奉和推⾏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时时有佛⽼思想冒头),当他贬官在野时,佛⽼思想则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儒家思想也并不泯灭)。孟⼦“穷则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孟⼦?尽⼼篇》)这句话可移来评论苏轼。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臻圆熟,并追求淡雅⾼远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