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把多媒体技术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到课程辅助教学之中,不仅可以使得教学活动显得视听化和形声化,而且在“活化”教材的同时,能够更加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使用价值。它在转换教育观念、激发学习情趣、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质效、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习潜能和推动素质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由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欢迎和推崇。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以期为更多教师的进一步使用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物 多媒体技术 辅助教学应用 实践与探讨
在学校教育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以其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存海量、操作便捷的独特优势,为各类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活力支撑。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呢?本文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有效激发课堂学习情趣
多媒体技术比较简便易学,操作起来非常灵活,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序化”目标:在课前导入环节中合理运用,能够收获激发学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巧妙运用,能够发挥跌宕升腾、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在课堂收尾环节中适时适量地运用,能够赢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实际效用。比如,在教学“水分散失”内容之时,有教师作出如下精妙安排: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播放电视剧《少年特工》里面的精彩片段——小队员在山顶上利用塑料袋从树枝上取水场景,并配以导语显示问题——带叶的树枝为什么会发生着“吐水”现象呢?仅此一问,一下子暴露了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设置了超级悬念,由此拧紧了他们的思维发条。在其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识主线和教学顺序,进行“树枝在白天蒸腾作用”的教师演示实验,让他们从教师的“口讲、手做、笔写、作画”之中接受立体化的综合信息网,从而帮助学生在多重刺激中加强理解和记忆。最后,把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在投影仪银屏上予以显现出来,让学生们在有效巩固课堂所学之余能够留下比较美好的回忆。整个一堂课下来,结构清晰、生动形象、自然流畅。
一般而言,每节课程都有着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舍弃多媒体功能而沿袭传统教学的“条款化”模式,那么就会难见良好效果。相反,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精彩化、立体化和动态化的综合情境,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同时,从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内容时,为了显现“种子萌发条件”这样的重点,可以安排相关实验:提前一周时间布置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装置实施操作。届时让他们对如此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从中看出“哪些种子萌发了,而哪些种子却没有萌发?”此时,再通过投影片把种子萌发的情况直观显
示出来,让学生从直观感性之中得出科学的理性结论。在顺应初中学龄发展思维的同时,突出重点内容,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接受。而对于“种子萌发所需要外界条件”这样的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现已有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根据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及时板书推理、形成图表。另外,在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进程和实际需要,运用“变换、切入、特写、定格、第次显示”等技术技能,或增删教学内容,或进行慢放、定格和回放,既可适当放大也可有效缩短信息传递的距离,因需而用、轻松自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调控力度。
二、有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效相应提升
情感因素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事实表明:多媒体教学活动在激发学习情趣的同时,可以于无形之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构建“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和谐教学关系,能够让教师赢得发自学生内心的信任、欢迎和拥戴,既推动了“教”也促进了“学”。如在教学肾单位结构内容时,有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用胶带把一只毛线球粘在一块黑板上,从中引出2根线头作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接着在毛线球下方制作一个囊“肾小囊”。如此而来,把原本复杂的肾单位结构变得简单大方起来,有理有据、得心应手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油然而生敬意。结束之时,所有参与公开课的师生们情不自禁地拍手鼓掌。再者,运用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精准性,突出整个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如在关于“血液”内容的演示实验中,由于观察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经过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几小时),况且分层结果也往往不很明显。对此,我们可以简短或者部分省略其分成过程,用放像机将其最终的结果和现象在经过一番清晰化处理后予以呈现在学生眼前,其效果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化运用为初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形式绝对不止于此,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可以肯定地说,在学校教育中,只要我们对其乐于思考、勤于实践和善于总结,坚持做到学、思、用相结合,就一定能够超越当前、开启未来,赢得更加美好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