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各题的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个旅游团从上海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本土观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需要调整时差,空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 调快1小时 B. 调慢1小时 C. 调慢24小时 D. 调快24小时
2. 到达美国本土后,看到酒店大堂悬挂着一个大钟(如图1所示)。根据大钟上的时间,判断此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A. 3时 B. 8时 C. 18时 D. 22时 【答案】1. C 2. B 【解析】
1. 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是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需要调整时差,空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调慢24小时,C对。A、B、D错。
2. 到达美国本土后,看到酒店大堂悬挂着一个大钟(如图所示)。大钟上的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12点,即0时区的区时是12点,判断此时北京时间可能为20时或8时,B对。A、C、D错。
点睛:从上海到美国,飞越太平洋时,是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格林尼治时间,即0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
表一是某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得的冬至日四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3. ①②③④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②④①③ 4. ①②③④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 D 4. C 【解析】
3.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南向北白昼时间变短。根据四地的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各地昼长时间,①地昼长11小时30分,②地昼长14小时,③地昼长9小时20分,④地昼长13小时20分,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D对。A、B、C错。
4. 赤道的昼长是12小时,①②③④四地中,昼长与赤道昼长差值越大,说明纬度越高,结合上题计算 的昼长判断,差值最大的是③,差值是2小时40分,纬度最高的是③,C对。A、B、D错。 下图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图中气压带代表
A. 赤道低气压带 B. 极地高气压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6. 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正确的是 A. 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B. 受风带1影响,非洲西部沿海地区夏季多暴雨
C. 受该气压带影响,7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D. 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5. C 6. A 【解析】
5. 根据风向,图中气压带是高气压带,A、C错。气压带两侧风向不同,应代表副热带高气压带,C对。极地高气压带周围是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B错。
6. 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风带2盛行的是西北风,应是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受其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A对。受风带1影响,即东南信风影响,非洲西部沿海地区夏季干燥,B错。该气压带在南半球,不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C错。气压带和风带2在南半球,不影响地中海沿岸地区,D错。 读亚洲某月季风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关于a、b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示季节为冬季②图示季节为夏季③a季风的主要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④b季风的主要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8. 图示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B. 巴西高原草类茂盛
C. 长江流域进入汛期 D.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答案】7. D 8. C 【解析】
7. 图中a位于亚洲东部,吹东南风,b在南亚地区,吹西南风,图示季节为夏季,①错,②对。a季风的主要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③对。b季风的主要形成原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④错。D对,A、B、C错。
8. 图示季节,北半球是夏季,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A错。巴西高原在南半球,是冬季,草木枯黄,B错。
长江流域进入汛期,C对。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D错。
点睛:东亚地区夏季吹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18年元月2日-5日,利用本校的气象观测站,测得了几组数据。根据表二,完成下列各题。
9. 形成本次降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受该类天气系统的影响,可导致 A. 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
B.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形成台风 C. 重庆夏季形成伏旱
D. 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形成沙尘暴 【答案】9. B 10. D 【解析】
9. 根据表格中信息,该天气系统过境,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有降雪天气,应是冷锋过境。形成本次降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乙,B对。甲是暖锋,A错。丙是气旋,C错。丁是高压中心,天气晴朗,D错。 10. 受该类天气系统的影响,冷锋过境常伴有大风天气,可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形成沙尘暴,D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是准静止锋影响,A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形成台风属于气旋,C错。重庆
夏季形成伏旱是副高影响,属于反气旋,D错。
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因无法觅食而溺毙的现象。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 B. 北极熊物种退化,体质下降 C. 人类捕杀,北极熊向外海迁徙 D. 全球大气污染导致食物减少
12. 与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相关的有
①近些年来,极端天气袭扰全球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③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④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1. A 12. A 【解析】
11. 这个问题指北极熊这些“浮冰行者”因无法觅食而溺毙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A对。北极熊物种没有退化,体质没有下降,B错。人类捕杀,不是溺毙的原因,C错。全球大气污染导致食物减少,与溺毙无关,D错。
12. 与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相关的有近些年来,极端天气袭扰全球,气温升高,①相关。为了缓解全球变暖的速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②有相关。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与全球变暖有关,③相关。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与全球变暖无关,④不相关,A对。B、C、D错。 下图为我国两条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两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 A. 西北、东北 B. 西南、东北 C. 西北、江南 D. 东北、西北 14. 关于甲、乙两条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河以雨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 B. 甲、乙两河都有两个汛期 C. 甲河冬季往往有断流现象 D. 乙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 甲河流冬季有断流现象,夏季径流量大,应是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河流有两个汛期,应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两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东北,A对。西南地区河流没有断流现象,B错。西北、江南河流只有一个汛期,C、D错。
14. 甲河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A错。甲河只有一个汛期,乙两河有两个汛期,B错。甲河冬季往往有断流现象,C对。乙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错。 点睛:甲河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乙河流有两个汛期,应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径流季节变化大。 下图为海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若图中虚线表示洋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 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 ②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D. 在中低纬度①位于大陆西岸,②位于大陆东岸 16. 若①洋流在太平洋中,则①可能是 A. 秘鲁寒流 B. 日本暖流
C. 东澳大利亚暖流 D. 加利福尼亚寒流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 若图中虚线表示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是暖流,反之是寒流。①是暖流。气温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可知①位于北半球,A对。②是寒流,位于南半球,B错。②洋流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C错。在中低纬度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D错。
16. 若①洋流在太平洋中,则①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可能是日本暖流,B对。秘鲁寒流位于南半球大陆西岸,A错。东澳大利亚暖流在南半球,C错。加利福尼亚寒流位于大陆西岸。
岛国新加坡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并储存于地下合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该岛国采取填海建地下水库措施来补充地面供水,是因为 A. 降水量少,水资源缺乏 B.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C. 国土面积小,地表水不易储存 D. 水污染严重 18. 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该国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节约用水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 ③人工降水 ④水资源循环利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 该岛国采取填海建地下水库措施来补充地面供水,是因为国土面积小,地表水不易储存,C对。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 A错。降水的季节变化小,B错。地表径流少,水污染少,D错。
18. 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该国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节约用水,①对。岛屿面积小,下渗少,地下水不足,②错。该地降水丰富,不需要人工降水,③错。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④对。D对,A、B、C错。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图中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风力沉积作用 B. 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 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 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0.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 沙尘暴 B. 水土流失 C. 土地次生盐碱化 D. 土地荒漠化 【答案】19. B 20. B 【解析】
19. 图中地质作用,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裸岩荒漠,A错。 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将粉沙尘土吹到黄土高原地区,B对。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将泥沙带到下游或河口地区,C错。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地貌,D对。
20. 在c过程中,流水搬运泥沙到其它地方,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水土流失,B对。沙尘暴是风力搬运作用,A错。土地次生盐碱化是不合理灌溉造成,C错。土地荒漠化是不合理耕作造成的,D错。
点睛: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裸岩荒漠。风力搬运作用,将粉沙尘土吹到黄土高原地区,沉积形成黄土高原。流水搬运作用,将泥沙带到下游或河口地区,沉积形成三角洲。流水搬运泥沙到其它地方,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水土流失。
江苏扬州捺山地质公园以“岩浆岩石柱山”和“木骨化石群”著称,不同地质作用、不同地质年代的产物,在小小捺山合二为一,这在国内外十分罕见。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其中,③地质作用的发生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石柱山形成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含有木骨化石的岩石类型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 石柱山是岩浆岩石柱山,形成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岩浆凝结作用,根据箭头方向,①是冷凝作用,A对。②是外力作用,③是高温高压条件,是变质作用,④是高温熔化,都不能形成岩浆岩,B、C、D错。 22. 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含有木骨化石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的b是沉积岩,B对。a 是岩浆岩, c 是岩浆,d是变质岩,都不可能有化石存在,A、C、D错。
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23. 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①气候 ②土壤 ③地形 ④河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4. 古代居民点布局时的上述考虑,主要是因为
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头,地势平坦④水源充足,利于农耕⑤临近河流,交通使利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 根据图示位置分析,聚落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区,地势较高,可减少洪水灾害,地形平坦,便于耕作。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河水,③④对,C对。气
候、土壤不是最主要因素,①②错。A、B、D错。
24. 古代居民点布局时的上述考虑,主要是因为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①对。当地气候因素不能改变,不是主要原因,②错。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便于生产,③对。水源充足,利于农耕,④对。原始村落选址,水运不是主要原因,⑤错。B对,A、C、D错。
某同学利用假期到野外考察,把他见到的两种地貌用示意图画了出来。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两种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 都为堆积地貌 B. 都为侵蚀地貌 C. 甲为冰破地貌 D. 乙为风蚀地貌
26. 下列有关甲图中M处到N处地理事物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势越来越低 B. 地势越来越平坦 C. 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大 D. 河水流速越来越慢 【答案】25. A 26. C 【解析】
25. 两种地貌的成因,甲为山麓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地貌。乙为沙丘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都为堆积地貌,A对。B、C、D错。
点睛:冲积扇从顶部到边缘,地势越来越低,地势越来越平坦。流水沉积作用,颗粒大的先沉积,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河水流速越来越慢,颗粒小的后沉积。 下图是某山地植被分布状况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7. 该山地可能位于
A. 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C. 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D.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8. 甲植被名称是
A. 常绿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答案】27. B 28. D 【解析】
.........
............
28. 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规律,甲植被位于针阔混交林之上,海拔较高,名称是针叶林,D对。山麓地带是针阔混交林,该山地没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A、B错。常绿硬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C错。 读气温和降水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P地气候类型是
A. 温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30. P地自然带为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温带草原带 【答案】29. D 30. C 【解析】
29. 根据气温、降水数值,P地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各月降水分配均匀,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对。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气温小于0℃,A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B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C错。
30. P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的植被,A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植被,B错。温带草原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植被,D错。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读图分析题:
31. 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系统的控制下,甲处的天气特点是 。(2分) (2)⑤处的风向为 。①处与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处。(2分)
(3)②即将受 (天气系统)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双选)
A.气压下降 B.大风 C.气温下降 D.气温升高 (4)属于暖气团控制的地点是 、 点。 (5)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的是 处。
【答案】(1)高压(或反气旋) 晴朗少雨 (2)偏西风 ⑤ (3)冷锋 B C (4)② ③ (5)④ 【解析】(1)根据气压数值,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高压或反气旋,在该系统的控制下,甲处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
(2)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⑤处的风向为偏西风,可能是西北风。①处与⑤处相比,⑤处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的是⑤处。
(3)②即将受冷锋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大风天气,B对。气温下降,C对。气压升高,气温下降,A、D错。
(4)属于暖气团控制的地点是②、③点。位于冷锋锋前,或暖锋的锋后。 (5)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的是④处,位于暖锋锋前。 32. 读“世界洋流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D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此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
(2)1月份,大陆西岸卑尔根(挪威)的温度在2℃左右,而纬度较低的大陆东岸符拉迪沃斯托克在8℃左右,说出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 。
(3)若C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 响? 。 (4)若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城到B城,又返回到A城,则此行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是: ;顺次利用的洋流名称是: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日本暖流。
【答案】(1)秘魯;寒流 (2)洋流,大气环流 (3)一方面加速石油污染海域的净化; 另一方面扩大污染海域面积 (4)西风;东北信风;北太平洋暖流;北赤道暖流
【解析】整体分析:该纬度,大陆西岸有暖流影响,受西风带暖湿气流影响,温暖湿润。大陆东南受冬季风影响,沿岸有寒流影响。所以两地气温差异很大。洋流可以加速石油污染海域的净化,同时扩大污染海域面积。
(1)D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此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寒流。
(2)1月份,大陆西岸卑尔根(挪威)的温度在2℃左右,而纬度较低的大陆东岸符拉迪沃斯托克在-8℃左右,说出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洋流、大气环流。大陆西岸有暖流影响,受西风带暖湿气流影响,温暖湿润。大陆东南受冬季风影响,沿岸有寒流影响。
(3)若C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一方面加速石油污染海域的净化。 另一方面扩大污染海域面积。
(4)若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城到B城,又返回到A城,则此行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是盛行西风,东北信风。顺次利用的洋流名称是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
33. 读某地的地质构造图(下图),回答问题。
(1)地质构造的名称,A ,B 。
(2)C处的地形为 ,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3)B、C 两处构造中,利于储存石油的是 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构造。 (4)因铁路建设,需要打通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在图中A、B、C 三处中,最适宜修建在 处,理由是 。
【答案】(1)断层 向斜 (2)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3)C B (4)C 天然拱形构造,比较稳固;不易透水
【解析】(1)地质构造的名称,A处是断层,岩层错动明显。B是向斜,岩层向下凹。
(2)C处的地形为谷地,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3)B、C 两处构造中,利于储存石油的是背斜构造C,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向斜构造B。
(4)因铁路建设,需要打通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在图中A、B、C 三处中,最适宜修建在C处,理由是天然拱形构造,比较稳固。隧道不易透水,安全,不会变成水道。
三、实践探究题:
34. 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考察了家乡的河流水文状况。他们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绘制成家乡某河流域特征示意图(图甲)和①②两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径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图乙)。请你结合图帮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水循环的类型是 。该区城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2)能正确表示图甲中②水文站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 ,理由是 。
(3)该学校可能位于我国 地区(填字母:a. 华北平原b. 青藏高原c. 珠江三角洲d. 长江中下游平原)。理由是 。
(4)位于入海口处的④地貌的名称是 。其成因是 。
【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 大气降水 (2)b 经过湖泊的调节,河流流量变得平稳 (3)a 该地基带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河流汛期出现在7月 (4)三角洲 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到下游后,地形平坦,流速变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任答2点即可)
【解析】(1)图甲中,水循环的类型是海陆间循环。该区城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
(2) 图甲中②水文站位于湖泊下游,受湖泊调节作用影响,流量变化幅度较小,正确表示径流量变化曲线的是图乙中的b,理由是经过湖泊的调节,河流流量变得平稳。
(3)该学校可能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对应字母a。理由是山麓地带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青藏高原是高寒植被,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亚热带植被。
(4)位于入海口处的④地貌的名称是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到下游后,地形平坦,流速变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