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时期苏轼的创作与思想
作者:龚程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4期
摘 要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抵达当时十分荒僻的贬谪地湖北黄州,日子过得比较清苦。面临人生突如其来的低谷,苏轼坦然面对,完成了苏轼向潇洒智慧的东坡居士的转变。黄州时期苏轼在创作上达到了一个巅峰境界,留下了精彩绝伦的“两赋一词”及其他优秀诗文。同时,苏轼获得了精神上的高度自由,他开始参悟人生,思想也真正走向了圆熟。
关键词 苏轼 黄州 创作 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1潇洒智慧的东坡居士
由于宋太祖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加上王安石、苏辙等部分亲友的多方营救,经历了牢狱之灾的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幸免于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初到黄州的苏轼人生地不熟,不仅要为衣食发愁,而且与亲友联系甚少,其实是朋友们不敢与他联络以免惹上麻烦,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苏轼的孤苦寂寞。 《初到黄州》作于苏轼刚到黄州时,一家人生活的困窘状况可见一斑: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与妻儿寄居僧舍,有时温饱都成问题,苏轼意识到自己“事业荒唐”,与一个毫无价值的落魄文人相差无几。
幸运的是,苏轼在黄州的老朋友马正卿不顾苏轼的戴罪之身,帮忙苏轼寻得一片荒废的旧营地。苏轼与家人辛勤劳作,开辟出一片田地,还修建起了居所——东坡雪堂,苏轼不无兴奋地自封为“东坡居士”。经过一些时日的经营,苏轼一家人的生活局面得以改善,至少不用再为衣食住操心,他们与当地的百姓相处融洽,过着普通农夫的生活。
虽然后来衣食无忧、扁舟草屐、放迹山水之间的日子无比逍遥,苏轼心中仍不免会生出无限的孤苦惆怅。苏轼给李端叔写过一封信,其中有这么一段:“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寓居定慧院时,所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同样流露出他难以言传的悲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夜深人静的时刻,月光黯淡,“幽人”难以安眠,在月下独自漫步,多少愁苦无人倾听,只好独自品尝。孤鸿惊飞,回首一瞥间,包含了多少外人根本看不透的哀怨,而那受到惊吓无处栖息或者不愿随便找一处地方就寄身的孤鸿,不就是我苏轼惨淡处境和落寞心绪的写照吗? 在广大百姓心目中,苏轼是一位敢于为民请命、性直坦率、光明磊落的正直官员。当他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杭州、湖州的百姓听说之后自愿做一个月的消灾法会来为他祈福。来到黄州,苏轼虽是一介有名无实的小官,依然怀有广施慈善、泽被苍生的愿景。在写给好朋友李常的信中,苏轼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间……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苏轼毕竟是一位有文化良知的文人,他无法舍弃亲民意识,心里始终装着国家与百姓。懂得体爱众生之人,才是真正领悟了大爱真谛的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潇洒的诗意的活着。
贬谪黄州时期,苏轼远离喧嚣,寄情山水自然,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至少不用受官场上的束缚。在黄州,苏轼的作品从之前的浮于世事回归现实,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同时,苏轼的思想也趋于圆熟,他内心坚守儒学,佛老与道教思想在他失意时给了他精神上的极大支持,可以说,黄州时期的苏轼是智慧的儒生,是达观的道人,也是超脱的释者。 2黄州时期苏轼的创作
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创作了诗歌约220首、词66篇、赋3篇、文约169篇,还有书信288封等,诸多名垂千古的篇章如两赋一词: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以及前文提到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均创作于这一时期。
2.1文赤壁下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经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苏轼的心灵逐渐归于淡泊宁静,他懂得了热爱生活、随遇而安。对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苏轼自我感觉非常不错,他在《与陈季常书》中说:“日近亲阙甚多,篇篇皆奇”。
苏轼的文字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中解脱出来,他不再轻浮,不再锋芒毕露,“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过去这种大展身手锐意进取的入世精神已不适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如今,他把内心的情深爱真,宽容豁达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冀融入黄州这片土地,继而呈现于自己那一篇篇精致绝伦的诗文作品中。这些文字全然是他真实灵魂的袒露,是在绝境之地走出坦途的透彻的生命哲学。
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唯独他气定神闲,边引吭高歌边徐步向前,来看苏轼在那个春天所作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不以风雨为忧,亦不以风雨为喜,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超然自适的态度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豪迈飘逸的文字,浪漫洒脱的活法,可以看出苏轼在黄州已经参透人生祸福,即人的一生其实“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赤壁赋》中,苏轼描述了他与两位友人在月圆之夜游览赤鼻矶的情景。三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好不惬意。正在兴头上,爱酒的苏轼觉得既然好朋友来了,又遇此良辰美景,怎么说应该有酒菜招待。朋友说,今天我正好撒网捕到了鱼,不知道有没有酒呢?苏轼立马回家找妻子要酒。妻子把藏起来有些时日以备不时之需的好酒取出,供苏轼与朋友复游赤鼻矶饮酒作乐。苏轼选取日常生活场景入诗文,而且写得那么活灵活现诗意盎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艺术创造力。
正所谓“诗家不幸诗歌幸”。处境最艰难的时期,苏轼在创作上孜孜不倦,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有的喜怒哀惧,写就了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如此看来,苏轼的确是文赤壁下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2.2文质彬彬,诗意悠长
苏轼的创作经过命运之神的洗礼,文风质朴淡然,文学意境也比以前高远了。 《临江仙·夜归临皋》讲的是苏轼于深秋之夜与数位客人开怀畅饮,酒醉后返回临皋住所的事情。元丰五年九月,即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在江岸欣赏美丽夜景、倚杖听江声时,苏轼产生了类似《庄子》中“汝身非汝有也”的哲理思辨,不禁慨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为自己“心为形役”而深感悲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自己在世间这个宽阔的江湖上如一叶扁舟,漂泊江湖,就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当苏轼还未自称东坡居士的时候,他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他华丽转身为苏东坡之后,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他把“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看得非常非常淡,渴望将自我放逐在大自然的宽广怀抱中,让精神彻底解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两赋一词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艺术才情与文学思想在这三篇作品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曹孟德身为一世之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曾经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周公瑾同样了不起,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曾经也是何等的辉煌!可是苏轼看透了,英雄豪杰又如何: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个人的生命在自然万物面前,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而自然却把最美的东西全部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千年文赤壁,诗意当长存。来到黄州是苏轼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在黄州,苏轼写出了沉博绝丽的诗文,也让黄州这个地名绽放光彩。苏轼寻回自我的同时更是超脱了自我,他真正地成熟了,成为了一个胸怀坦荡大智大慧的真诗人。 3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3.1茫然却不至绝望
按照现在的说法,苏轼是高级知识分子,从他的多篇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始终是矛盾的。苏轼的达观纵然能够让他超然物外,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命运的接连打击总会让他产生感伤与彷徨。虽然有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打算,当苏轼面对仕途失意、亲人别离、幼儿去世时,他做不到绝对的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赠诗中,苏轼说:“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也会疲倦,会消沉,会在生活的重压面前产生“赋谪仙诗,追黄鹤”的想法,去到一个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
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的基调大气磅礴,其实也透露出一丝悲凉与无奈。苏轼以凭吊历史人物开篇,接着以重笔浓墨描绘江山的壮丽,战争场面的宏大,周公瑾的英勇风姿,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像周瑜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淘尽”,更何况我苏轼这个混迹于农民渔夫的平凡人!审视自我的时候,苏轼思考着自己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而他也意识到早生华发的自己年纪大了,所以一面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又发出“人生如梦”的叹息。
梦是虚幻的,存在太多的不可预知。“梦中了了醉中醒”,“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因生活打击而遭受苦闷的苏轼会茫然无助,会借酒消愁,但他从来没有真正绝望,他仍希望在短暂如梦的人生中超越身上承载的所有苦难。 3.2尚道尚佛,参悟人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黄州期间,苏轼的内心开始疏远儒家思想,日渐趋向佛老和道家思想,可以说,儒、道、佛三种思想是平衡地贯穿于苏轼的身心的。
作于元丰七年(1084)的《安国寺记》记载了苏轼居黄期间的生活及思想变化。苏轼发现自己是因为没有按照道家的思想行事才获的罪,若要彻底避免“惹是生非”,修正自己,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必须要在心中有佛与道。“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因此,苏轼会造访安国寺,与寺僧交流心得,“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包括后《赤壁赋》中苏轼记载他梦见孤鹤与道士,都是他在道家思想中寻找寄托的体现。
儒家走向社会而忽视人生,佛家走向内心而否定人生,道家走向自然而简化人生。积极进取时,苏轼以儒家思想为知己;失意时,又从道家和佛家思想中找到慰藉。当然,苏轼并没有因此逃避世事或否定人生,而是从佛老思想中寻觅一种不计进退荣辱、绝对自由的超然心境。苏轼坚守儒家文化,崇尚道家思想,又时常会回归到佛教中,他的身上有儒家的仁厚,道家的清净,佛家的悟性。
乌台诗案的重创使苏轼这位大文豪摒弃了追名逐利的束缚,蜕变成一位参透人生的哲学家。对自己,他有如此一番评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在此,我们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苏轼是这样一位率性深情的本真诗人兼哲学家,为何会屡遭同为优秀知识分子的当朝官员的无情攻击?难道仅仅是因为苏轼性格的问题或者文人相轻? 4结语
黄州时期,苏轼的艺术生命与思想品格经历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整个人变得成熟甚至可以说是圆熟了,这种成熟品格被余秋雨称赞为“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用真诚的诗文超越平凡的生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保持自己正直的文化人格,找到愉快生活的理由,以睿智之心面对进退得失,了解一切之后宽容一切,纵然他的灵魂只能踽踽独行。这一点无论对于后辈们的文学创作,还是为人、处事、处世都有极高的借鉴意义。感谢苏轼那些淡然和谐的优美篇章,拉近了我们与伟人的距离,给我们带来无限美的享受;同时要感谢苏轼的文学思想与人生态度,无论我们遇到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够向他学习,争取给心灵找一个皈依之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苏轼.东坡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