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3期 2011年5月 肇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Vo1.32,No.3 May 2011 宋代出土石砚简论 杨 杰 (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广东肇庆526061) 摘 要:出土所见宋代石砚多为长方形,其中又以抄手砚为大宗。端砚、歙砚占有相当数量。以东南地区出土 最为集中。使用者一般为官宦或殷实之家,绝大多数出自男性墓室,也有女性墓出土者。上述特点是和史栽情况 相一致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经济文化的兴盛和时人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宋代;出土;石砚 中图分类号:K87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11)03-0045-07 石砚因在各类质地的砚中最易保存,因而多 有传世,收藏者(或机构)众,其中精品亦丰。故言 砚者多以传世精品论之。然考古工作所获石砚虽 从以上数据看,端砚和歙砚所占比例达45%, 其中端砚占29%,印证了当时端、歙等名砚已风靡 天下的真实状况。抄手砚占44%,是宋代最主要的 石砚形制,而且从宋初就十分流行,贯穿始终。坊 间广为流传的苏东坡设计抄手砚的说法显然不 是事实。 精品寥寥,但有准确的出土地点和年代,实属砚 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砚经过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已 相当普及,也发现了诸多实物标本【l】。到宋代,石 砚在考古工作中多有发现。本文主要收集常见资 在各种形制的石砚中,长方形砚和梯形砚是 最多的,共52件,说明当时制砚以实用为首要目 的,虽也有形制上的变化和雕刻简单花纹,但还 远非主流。宋砚以中小型砚为主,同样也是注重 实用的表现。 料中的宋代出土石砚(表1),在此基础上对两宋 时期石砚略作分析,以充引玉之砖。 一、石质、形制特点 一在《西清砚谱》著录的宋砚中,也是以长方形 为主,其中又以抄手砚为多,和出土情况也相 致。 本文所收80例出土宋砚中,原作者识为端砚 的有23件,歙砚l3件,文家冲石砚1件,紫金石砚1 件,青石砚11件,其他未说石质的31件。 在形制方面,以抄手砚为大宗,共35件,其中 长方形抄手砚2O件,平面略呈梯形的抄手砚(亦 二、地域分布特点 本文所收石砚中,江西18件,江苏12件,安徽 10件①,湖南、浙江、广东各7件,福建6件,湖北5 件,河南、陕西各2件,山东、上海、四川、北京各1 件。其中南方省市共74件,北方省份只有6件,尽 管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但如此悬殊的差距还是 事出有因的。南方所出集中于中东部省份。由于 砚台是书写类工具,表明有宋一代,东南地区是 经济文化最为发达之地,与南宋偏安一隅也不无 关系。 有称之为箕形抄手砚或风字形抄手砚)14件,钟 形抄手砚1件。其他形制中,长方形砚17件,椭圆 形或圆弧边长方形砚7件,圆形砚4件(其中2件带 三足),风字砚4件,箕形砚2件,船形砚、正方形 砚、琴式砚、钟形砚、腰圆形砚、双鱼形砚、荷叶形 砚、不规则圆形砚各1件。另有3件形制不明。明确 提及雕刻花纹者有7件,有刻字者5件。最大者长 23.6厘米,最小者长8厘米,一般长度(或直径)在 10—2O厘米之间。 北宋范祖禹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2】。时 收稿目期:2010—03—16;修改日期:2010—05—22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2009一DF一09) 作者简介:扬杰(1961一),男,辽宁凌源人,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博士。 ①安徽歙县小北门窖藏共出歙砚17方,因出土情况特殊,与其他零散出土者不能简单类比、统计和分析,故暂不全部计入。 肇庆学院学报 第32卷 人富弼云:“朝廷用度,如军食、币帛、茶盐、泉货、 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九道(指江南九 道),朝廷所以能安然理天下而不匮者,得此九道 供亿使之然尔!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3】。表明 当时东南地区经济的繁盛和作为国家命脉之所 在的重要性。 宋代东南地区的江西、福建及两浙等地文化 发达主要表现在文化普及、文化水准高和重视教 育等方面【们。如《宋史・地理志五》在谈到福建路时 说:“然多乡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 多。”【 】 。宋代江南东、西路“川泽沃衍,有水物 之饶。永嘉东迁,衣冠多所萃止,其后文物颇 盛。”【 】 不仅说明江南文化繁荣之盛状,还指出 了兴盛之原因。 有学者对我国历代状元的地域分布情况进 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在北宋时状元分布 南北基本平衡,并显示出南方的迅速崛起【6】。南宋 时南北分裂,无法类比,但南宋是南方文化在全 国奠定领先地位的重要阶段当无疑问。至明清时 期,状元数量南方已占绝对多数,其中又以江苏、 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最为集中,文化之盛至臻 矣。本文所计出土宋砚中,北宋和南宋时期数量 基本相当,考虑到南宋较之北宋疆域大幅缩小的 因素,石砚使用数量当更多于北宋时期。 宋代出土石砚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与中国 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不谋而合,绝非偶然,也为 此增加了一个注脚。 三、使用者特点 80件石砚标本中,有28件明确出自合葬墓, 其中只出l件的均出于男墓主墓穴中,有4件出 自合葬墓中的女性墓室;其他出于单葬墓并明确 有墓主的12件也都为男性,说明在宋代男子是 石砚的主要使用者。《宋史》记载:三朝老臣王嗣 宗于天禧五年(1021年)78岁时去世,曾“著遗戒 以训子孙勿得析居,又令以《孝经》、弓剑、笔砚置 圹中。”说明当时士大夫阶层确有随葬包括砚台 在内的文房四宝的风俗【7】。 个别合葬墓中的女性墓穴也出石砚,表明宋 代上层女性中也不乏好舞文弄墨者,如李清照、 唐婉等就是杰出代表。在宋代墓志中就多有对当 时中上层妇女德行、才智的描述,其中有的才学 已达到相当高深的程度【 。 宋代是中国妇女地位逐渐发生变化的重要 时代。在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以前,虽也秉 承男尊女卑的观念,但对女子的约束还是相对宽 松的。她们很难得到男子那样的系统教育,士人 之家的女子却也能获得较好的家庭教育tgJ,女性 阅读成为富裕家庭中的~种时尚。宋代社会文教 发达,形成了女性阅读的社会氛围;经济的发展 和商业的勃兴,导致印刷业的兴盛,使书籍普遍 流通,为女性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loJ。但在文 化教育尚不普及的宋代,文化知识还是主要掌握 在上层男性手中,下层男子也很难获得接受教育 的机会,女性就更可想而知了。因此当时能识文 断字的女子毕竟是少数,从石砚的出土情况也可 见一斑。 另外,宋代只有品官才可以立墓志铭,《政和 五礼新仪》卷二百十六“葬”条:“未发前五刻击鼓 为节,陈布吉凶仪仗、方相、志一(九品以下无), ……”… 出石砚的墓葬中有部分出墓志,说明官 员是使用石砚的主要群体之一。从另外一些出石 砚同出买地券的墓葬分析,这些墓主虽未入仕, 却也是殷实之家。政治、经济的强势决定了文化 的强势,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四、宋代出土端砚、歙砚简析 关于端砚的面世时间,传统的观点是根据清 人记载。计楠《石隐砚谈》:“东坡云,端溪石,始出 于唐武德之世。”【 2】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也有 相似记载1“观东坡集所云,则端溪始出于武德之 世。”(B1 即唐初高祖李渊之时。但这一观点引 来不少质疑。有学者认为端砚在唐以前即已面 世【l4】,也有学者认为不早于中唐【l】。端砚源于唐代 是多数学者所持的观点。从古人提到苏东坡集分 析,其言并非毫无根据,黄钦阿“观东坡集”当非 虚指。苏轼《东坡志林》中提到许敬宗砚时,感叹 “真四百余年物也”,或以为计楠、黄钦阿等人的 观点是据此推算出的【j4】,即便如此,也说明,端砚 至少始于初唐。总之,尚无充分证据能够证明唐 以前已有端砚,关于苏轼言论的记载也不宜轻易 否定。 考古资料和传世品及诸多砚著证明了有宋 一代是包括端砚在内的各类砚种、砚形大发展的 时期。在我们统计的23方出土端砚中,广东、江 西各6,江苏4,浙江、安徽各2,福建、四川、湖南 第3期 杨杰:宋代出土石砚简论 47 各1,全部集中在南方地区。端砚是宋代名砚中出 土数量最多的,说明当时端砚开采、使用之盛。宋 代是文人品评砚台的极盛时期,也是砚谱、砚史 等有关砚的记述最为丰富的时期。关于砚的早期 史料主要是依靠宋人的相关记载。此时砚的出产 地和砚形也显著增多,宋人米芾《砚史》即记载了 20多个砚种;叶樾《端溪砚谱》记载的端砚砚形近 50种;唐积《歙州砚谱》记有砚“样”40种。在本文 收集的出土端砚标本中,除宋代最为流行的抄手 砚外,还有船形刻花涂金砚、钟形双足砚、琴式 砚、椭圆形砚及随形砚等形制,反映出当时砚形 丰富的真实情况。 本文统计资料中有13方歙砚,安徽4,江西、 江苏各3,浙江、湖北、陕西各l,依然是主要集中 出土于南方地区。 关于歙砚的起始年代,也有不同说法。北宋 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 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 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 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斫为砚,由是山 下始传。”[】 ]既然称“温润大过端溪”,则端砚出世 当早于唐开元年间,即端在前,歙在后。而据明代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端溪未行,婺石称首,至今 唐砚垂世者,龙尾也”的记载【 】143,歙砚又早于端 砚。但唐积为北宋人士,其说或更可依凭。又据北 宋陶谷《清异录》的记载,开元二年(713年),唐玄 宗就曾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龙鳞月砚”各 一方,“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 6】 说明歙砚在开元初就已成为御用珍品,开采当更 早。从各种记载分析,端、歙初始时间相距不远, 大致都不晚于唐初。 砚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书写工具,有着十分 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与后世砚台 具有相同功用的研磨器具。《玉篇残卷・石部》: “砚,字书亦研字也。”又“砚,所以研和,以研和 墨,用为书字者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石 部》:“砚,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墨者日砚,其 引申之义也。”因此砚、研同理,均有研磨之意【l7】, 故新石器时代用以研磨颜料的器具,无疑就是砚 的源头和前身。但砚作为一种文化,则开始于汉 代。汉代除了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用鹅卵石制 成并辅以研石的纯实用性的古朴砚形,也有甘肃 天水隗嚣宫遗址出土的盘螭盖三足石砚这样的 制作精美的砚形,汉代砚由应用向兼顾审美方向 发展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 砚发展承上启下的阶段,其中以陶瓷砚最具特 色,在石砚上着力似乎并不太多。唐代是砚作为 一种文化现象而大发展的时期,端、歙、洮、红丝 “四大名砚”之说即源于此时,其砚种、砚式奠定 了后世发展的基础;文人赠砚、品砚、咏砚之风渐 兴。宋代是中国砚文化发展的繁盛期,诸多文献 和传世品证明了这一点,出土资料也同样支持这 一结论。 最后要强调一点的是,由于历年发表的考古 资料既多且散,本文的统计材料并不完全,但所 据均属最为常见的原始资料,因此,还是可以在 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宋代石砚的相关情况及其发 展、演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4(4):71—77. [2】脱脱.宋史:第31 At-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796.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0 ̄t-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034. [4】程民生.略论宋代地域文化[J】.历史研究,1995(1):55—72. [5】脱脱.宋史:第7 ̄tt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中国文化地理概速[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脱脱.宋史:第28 At'M].北京:中华书局,1977:9651. 【8】 宋冬霞.浅议宋代墓志中的多元女性类型【J】.青海社会科 学,2007(6):129—132. [9】苗眷德.宋代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195・ 212. [1O】铁爱花.宋代社会的女性阅读[J】.晋阳学刊,2005(5):75— 78. [11】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M】.钦定四库全书・史部. [12】计楠.石隐现谈[M]//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后集:第7 集.上海国粹学报社印行,1915. [13】《端砚大观》编写组编.端砚大观[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5. 【14】陈大同.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J】.肇庆学院学报,2006 (4):33-34. 【l5】唐积.歙州砚谱[M]//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续集:第lO 集.上海神州国光社印行,1914. 【16】本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lO8. [1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卷t-M].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2433. 肇庆学院学报 表1本文收集宋代出土石砚一览表 第32卷 单位;厘米 石质 石 出土地点 安 山 形制 艴’年代 13.1. 北宋乾德四年 (966年) 备注 土坑竖穴墓, 潘景唐墓 材料 出处 考古 2008: 10 石 安 商2主. 手5 砚 射 。& 北宋天圣七年 (1029年) 带墓道土洞墓. 李瑞墓 士坑竖穴木棺墓, 刘十三郎墓 单石室墓, 谢文诣墓 士坑竖穴墓, 文物 2008:6 青灰石 江苏无锡锡惠桥 抄手砚,长15.4、宽8-10、厚2.9 北宋嘉祜七年 (1062年) 北宋熙宁十年 (1077年) 考古86:l2 青灰石 湖北英山郭家垮 抄手砚,长13.9、宽8-8.4、厚2.3 考古93:1 石 江苏江宁冯村 长方形(无文字描述) 北宋元丰四年 (1081年) 徐伯通墓 曾巩墓 考古59:1 端石 江西南丰莱溪 抄手砚,长18.5、宽10.8、高2.1 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 【l】 石 浙江余杭西安 隐寺 抄手砚,有刻铭,其中有“雪堂” 北宋元奉占六年 题刻 长17、宽1O、高4 (1091年) 苏轼砚 【1】 端石 安徽全椒西石 船形,前部阴刻梅花和花叶,纹内 北宋元祜七年 涂金色颜料,长10.6、宽7、高1.7 (1O92年) 抄手砚,四角各刻一卷曲纹,长 北宋大观三年 砖石墓 文物88:11 青灰石 江西金溪 l0.5、宽6.4.6.9、厚1.2-1.4 纹,长17、宽l1.2、厚5.1 (1109年) 双砖室墓,孙大郎墓 文物90:9 青灰石 湖北麻城 长方形,四足,有盖,盖上刻花草 北宋政和三年 (1113年) 双石室墓,阎良佐墓 考古65:1 士坑竖穴墓,包绶(包 文物资料丛 拯次子)墓 土坑竖穴双棺墓,马 绍庭墓 刊3 歙石 安徽合肥大兴集 长方形抄手砚。长l7、宽10.8、厚2 北宋政和六年 (1116年) 端石 安徽合肥 长方形抄手砚,长19.2、上宽12.6、 北宋政和八年 下宽13.2、厚3.4 (1l18年) 同上 文物91:3 歙石 同上 长方形,带木漆盒,盒长24.2、宽 15.2、高7.4 同上,马绍庭妻墓 同上 石 江西铜鼓 长方形抄手砚,长12.5、宽8、厚 2.7 同上 双石室墓,荣询墓 江西文物 89:3 歙石 石 端石 江苏无锡兴竹 江苏无锡 江苏南京陆营 长方形抄手砚,带木漆盒,长2O、 宽11.4、厚4.1 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 北宋中晚期 土坑墓 土坑竖穴墓 单砖室墓 文物9O:3 考古82:4 东南文化 1995:2 长方形,长17、宽11.6、厚1.8 抄手砚(M:18),长23.6、宽 12.8.14、高4.8 端石 同上 抄手砚(M:27),长11.8、宽6.6.7.4、 高2.5 北宋中晚期 北宋后期 同上 同上 文物84:l2 青石湖南衡阳何家皂 风字形,长16.8、宽l1、厚4.4 石椁木棺墓 青石 石 石 河南安阳西郊 江西南丰桑田 同上 正方形,边长15.5、厚4 箕形抄手砚,长16.9、宽10.10.4、 厚2.7 北宋晚期 北宋晚期 单砖室墓 双砖石墓 同上 石板木棺墓 考古59:5 考古88,4 同上 箕形抄手砚,长14.2、宽9-9.7、厚2 北宋晚期 长方形,长12.5、宽7.6、厚1.5 北宋晚期 青石 广东深圳 考古90:2 第3期 杨杰:宋代出土石砚简论 49 石 安徽郎溪 安徽舒城三里村 箕形砚,长9、宽6、高2.6 北宋晚期 北宋晚期 土坑竖穴墓 考古92:4 青石 长方形抄手砚,长16.4、宽9.8、 高2.7 土坑竖穴三棺合葬墓 考古2005:1 石 河南新乡 山东栖霞慕家店 江苏溧阳竹箦 湖南长沙 长方形,长17.8、宽I1.5、厚2.2 北宋末期 砖量墓 考古96:1 抄手砚,长19.7、宽12.12.7、高 3.1 石 石 自 由 北宋末期 同上 同上 考古98:5 文物8O:5 文物60:3 抄手砚,长22.2、宽12.6.14.2、高4 北宋 箕形砚(无文字描述) 北宋 上海福泉山 江西德兴 风字砚,长14.5、宽6.5.10、厚2 北宋 圆台形,直径9.8、厚1.5 南宋乾 元年 (1169牛) 土坑木棺墓 考古86:2 歙石 双砖室墓,徐衍墓 考古95:2 石 湖南长沙杨家山 长方形,底部阴刻一“莴”字,长 南宋乾 六年 23、宽14.2.14.8、厚3.5.3.8 砖室墓,王超夫妇 考古61:3 (1170年) 墓 。,端石 广东潮州 长方形抄手砚,长l5.5、宽10.4, 厚2.45 南宋乾 八年 石椁木棺墓刘景墓 考古63:9 端石 浙江新昌 长方形,长l8、宽l0、厚5 南宋淳 元年 f1 1 ̄A 单砖室墓,卢德在墓 南方文物 石 江西广丰 圆弧边长方形,长12.2、宽7.3、 高3 南宋绍五年 石室墓,施师点墓 南方文物 86:Z 1194牛)石 江西临J 南宋庆 年 圆台形,上大下小,直径l2、厚1,7 {1 1 ̄0年)1198 双砖室墓,朱济南墓 考古88: 4双砖室墓,张同之夫 妻墓 文物73:4 同上 同上 端石 歙石 端石 江西江浦 同上 江西清江 钟形,下附双足,长13.3、宽8.8-10.7、 南宋庆元五年 (1l99年) 厚O.8.1.8 腰圆形,长19.8、宽11.3、高4.5 同上 钟形抄手砚,有眼,长19.6、宽 南宋开禧元年 8.2.10.2、高2 (1205年)南方文物 87:2 端石 浙江诸暨 不规则圆形,蕉叶白,阴刻“碧玉 南宋嘉定元年 (1208年) 子”三字,直径23、高4 长方形(M1),长13.4、宽8.2、 双砖室墓,董康嗣夫 妻墓 文物88:11 单砖室墓,青石 石 石 湖北武昌卓刀泉 同上 宋嘉 年 高2.3 (1213年) 任唏靖墓 考古64:5 。 椭圆形(M2),长l3、宽7.8 南宋 (1227年) 单砖室墓 双砖室墓,王宣义夫 同上 考古65:11 江西清江 圆棱长方形,长10.5、宽8.3、厚 南宋宝庆三年 1.7 妻墓 石 江西永修 长方形,长8、宽4.5、厚l-3 南宋嘉 年 (1240年) 妻墓 矍室墓,赵时靓夫 同上 …一 南宋淳 年 (\IOAt ̄年) 1249 石 江苏金坛 带盒,形制不明 长方形抄手砚,长l6.7、宽10.2、 厚1.8 单砖室墓,周璃墓 3 ̄ 77:7端石 福建福州茶园山 宋咸 年 一 (1272年) 三穴砖石墓,许峻墓 文物 :10三穴砖石墓,许峻墓 文物 :95 10 石 浙江衢州 椭圆形,长l5、宽10.2、厚2.5 南宋德祜年(1275 双砖室菜,史绳祖夫 年) 妻墓 考古83:11 肇庆学院学报 续上表 第32卷 石质 出土地点 形制 年代 备注 材料出处 第3期 杨杰:宋代出土石砚简论 续上表 51 注:[1】萧高洪:新见唐宋砚图说[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蔡鸿茹,胡中泰:中国名砚鉴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王代文,蔡鸿茹:中华古砚[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博物馆编:广东文物普查成果图录(出土文物部分)[M】.广州:广 东科技出版社,1990. 【5]广东省博物馆编:广东省博物馆藏品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6】高美庆: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5. A Brief Discussion on Inkstones of the Song Dynasty Yang Jic fInkstone.Culture Research Cen ̄e ofGuangdong Province,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Abstract:It is seen from the excavated inkstones that most ofthose ofthe Song Dynasty were shaped rectan- gular.Among which Chaoshou Inkstones are the majority.The Duan Inkstones and the She Inkstones account for a fairly large number.And they accumulate mostly in he souttheast.The users of the inkstones were generally from official or wel1.off families.Most of the inkstones are from male tombs,while some rom ffemale tombs.The abovementioned characteristic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which is a reflection of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sperities,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he conttemporary people. Keywords:the Song Dynasy;excavatte;inkstones (责任编辑:榻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