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一)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教室,接受他们的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细(稚 致)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轮 伦)次的故事记了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了一个“爸爸”,画了一个“妈妈”,又画了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象 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 钉)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以及“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的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1.用“\\”将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划掉。(8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6分)
语无伦次: 浅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把那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句中的“书”与前面作家的书有什么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表现在哪些地方?(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痪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狂,他把痛楚作为契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给划线字注音(4分)
中枢( ) 自虐( )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注释,②表语意转换,③表声音延长或中断。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 )中。(4分)
A.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
B.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 3.在短文中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各选一句摘抄下来。(8分) A.正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侧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的第一次作文(42分)
小学三年级,多了一门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我记得很
清楚,他叫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桌前,挺直的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我想起他给我们讲解的“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
第一次上作文课,他没有让我们写作文,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是到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的。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看的是《上甘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①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②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张老师让我们第一次写的作文就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把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写了下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我的这篇作文。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觉得那么亲切。那作文所写的一切,我自己听起来也觉得那么亲切。童年的一颗幼稚而骄傲的心,使我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啊,原来自己写的文章还有着这样的魅力!
张老师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也提出意见。这些,我统统忘记了。但我记得从这以后,我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我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我的作文。张老师对我格外器重起来。他常在课下对我说:“多读些课外书!”我觉得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1.联系上下文说说“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什么。在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这个成语,说说这样写的好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完成练习。(9分)
(1)句①和句②都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把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句②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完成填空。(9分)
(1)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个方面来描写了“我”的新班主任张老师。
(2)张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次作文课,并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 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我”对张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在括号里。(6分) ( )→( )→( )
5.张老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想一想“我”会对张老师说些什么。(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一)、1.致 轮 象 钉
2.说话没有次序。 简单、易懂。
3.句中的“书”是孩子们的作业。作家的书才是真正的书。
4.孩子们学到了“写书并不难”。孩子们讲故事、画插图的行为说明了这一点。 (二)1.shū nüè 2. A ② B ①
3. 3.A.正面:第一段的2、3句。B.侧面: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4. 因为痛楚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感受到自己还活着,病情在不断康复中,所以他感激。 5.言之成理即可。略
(三)1.“怒发冲冠”的意思是头发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形容极端愤怒。这样写运用的是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前后文联系更加紧密。
2.(1)比喻 由低到高的椅子 梯田上的小苗苗 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的一道白光 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
(2)示例:在我们人生的航海征程中,老师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3.(1)姓名 年龄 口音 外貌
(2)让我们写作文 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 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 4.害怕 亲切 柔和
5.张老师让“我”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迷上了作文。“我”会对张老师说:“张老师,谢谢您!我一定刻苦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打 碗 碗 花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有一块荒芜的土地。荒地上的野花总是一茬接一茬,终年不断——除非雪花盖满了大地。
有一次,我跟着外婆从那儿经过,远远地就望见荒地上的野花开得一片粉红。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野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呢。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呀!我挣脱外婆的手,蹦跳着去摘那花儿。
谁知,外婆一把拉住我,连声说:“不能摘,不能摘,那是打碗碗花。谁摘它,它就叫谁打破饭碗。” 我被吓住了,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外婆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过了一些时候,外婆的警告逐渐地淡薄起来,而好奇心却强烈地鼓动着我,想要看看打碗碗花究竟是怎么使人打碎碗的。
吃饭的时候,我把一束打碗碗花藏在衣袋里,端起碗,一声不吭地吃着饭。我的心忐忑不安,真担心手里的碗像变戏法那样,突然间就碎了。但一顿饭吃完,那碗却安然无恙,丝毫也没有要破的样子。啊,打碗碗花——不打碗!
但我始终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怪名字加给它呢?那原是一种美丽、可爱的花呀!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安然无恙:________ ②将信将疑:________
(2)打碗碗花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来。
(3)短文第6自然段表现了“我”从( )到( )的心理历程。 A.惊慌 B.担心 C.难过 D.放心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内容是否正确。 ①打碗碗花会使人打碎碗。 ②“荒”字一共有9笔,第6笔是竖折。
③打碗碗花有毒,外婆为了不让“我”去摘花,才这么吓唬“我”。
④在生活中有了疑问,要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甚至是亲自动手去做做。
【答案】 (1)①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②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2)远远地就望见荒地上的野花开得一片粉红。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野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呢。 (3)B,D
(4)错误;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①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②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2)远远地就望见荒地上的野花开得一片粉红。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野花生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碗”底还滚动着露珠呢。 (3) BD ;
(4)错误;正确;错误;正确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
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⑪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⑫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
⑬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⑭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⑮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⑯渐渐地,习惯成自然。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⑰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善良和同情。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⑪段说“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请用一小段话来描绘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3)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划线词语作简要赏析。
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母亲”的印象。
【答案】 (1)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2)小斌真不懂事!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3)“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知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我的母亲,主要事件是母亲把我的烤白薯分给乞讨的小男孩,当我哭闹时,母亲就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2)结合语象分析,母亲因为可怜同情那个乞讨的小男孩而把我的烤白薯分给给他时,我先是把剩下的烤白薯扔到地上,然后又在地上撒泼,因为我当时也是一个孩子,也不懂事,母亲要想法哄住我,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软乎乎”形容软和,用在这里是形容“幸福”这个词,幸福本来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它是人的一种感觉,因此这个词语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4) 结合文章母亲的动作、语言分析,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故答案为:⑴ 母亲把烤白薯分给小男孩,又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
⑵ 小斌真不懂事!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分给他吃一点儿有什么关系。可小斌才8岁,也是个孩子啊,我该怎么才能哄住他呢?
⑶ “软乎乎”既指吃烤白薯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把那种有东西可吃的幸福变得具体可感,语言表达极具表现力。
⑷ 母亲让“我”把烤白薯“掰点儿给弟弟”,可见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用神仙的故事来教育“我”,可见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揣摩并描述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父亲决定请一天假,姐姐安娜和我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维尔也请假回来了。
②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两个姑娘考虑到这样的大场面应该穿戴得漂漂亮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一番,使它们显得更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节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
③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④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⑤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准备。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那样。母亲把所有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准备上车。
⑥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
⑦父亲说他愿意留在家里。不过,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午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做饭。
⑧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父亲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一会儿。
⑨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母亲站在阳台上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 ⑩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⑪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屡次三番地站起来,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⑫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⑬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快活、最幸福的一天。
(选文有删改)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大家请假回家过节→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 ________ →母亲为大家忙碌 (2) 请用三个短语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3) 请概述本文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之处,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4)“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快活、最幸福的一天。”如何理解母亲的幸福?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大家筹划过母亲节;大家决定母亲留下;大家外出游玩(概括合理即可) (2)参考要点:①无私奉献;②慈爱善良;③体贴宽容;④勤劳忙碌
(3)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这一情节出人意料(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令人感动,也突出了文章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4)参考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在母亲心中,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①结合第二到第五段“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可概括:大家筹划过母亲节。②结合第六到第八段“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可概括:大家决定母亲留下。③结合第九、十段“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可概括:
大家外出游玩。(2)①结合“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节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可知,本来是家人给母亲过节,可是其他人都有礼物,而母亲却不要任何礼物,并且还要为孩子们把礼物进行修饰,看出她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②结合“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可知,在今天母亲的节日里,母亲来准备着旅行的吃食,看出她的慈爱善良。③结合“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可知,本来钓鱼是为了给母亲过节,可是当车的空间不够时,居然是母亲主动留下了,让其他人出去玩,看出母亲的体贴宽容。④结合“吃饭的时候,母亲屡次三番地站起来,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看出母亲的勤劳忙碌。
(3)出人意料的情节。情节一:结合“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可知,本来过节应该是给母亲买礼物,但是其他人都有礼物,只有母亲没有礼物。情节二:结合“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可知,钓鱼是为了母亲高兴,但是因为空间原因,母亲却没有去。情节三:结合“吃饭的时候,母亲屡次三番地站起来,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给母亲过节,但是母亲却是最忙碌的,忙着修饰帽子,忙着做饭等。效果。这些情节的设计,一方面制造了一种喜剧效果,让人哑然失笑,感觉本末倒置,引人思考,怎样才是真的爱母亲。另一方面,在这些充满笑点的情节里面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体贴奉献等,令人感动,突出了主题。 (4)结合“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一番,使它们显得更好看”“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等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都是主动的,是自愿的,是享受的。示范:虽然家人给母亲过的这个节日反而让母亲更加忙碌、辛苦了,但是母亲却从中感受到家人对她的关心,并且她的幸福是来自于家人的快乐,家人快乐,她就快乐了。因此她认为有家人的爱、有家人的幸福的这一天就是她最幸福的一天。
故答案为:⑴① 大家筹划过母亲节 ;② 大家决定母亲留下 ;③ 大家外出游玩(概括合理即可) ⑵ 参考要点:①无私奉献;②慈爱善良;③体贴宽容;④勤劳忙碌
⑶ 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这一情节出人意料(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令人感动,也突出了文章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⑷ 参考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在母亲心中,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
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安排的赏析。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常用方法有:巧设悬念、误会、伏笔,以抑扬相生之法着意蓄势,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⑷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和对主旨的把握。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⑩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⑪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⑫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⑬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⑭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⑮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⑯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⑰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选文节选自七年级上册《猫》,作者郑振铎)
(1)文中的猫除了外形不招人喜欢,它身上还具备哪些特质呢?请简要概括。
(2)第③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这句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请联系上下文,赏析⑭段的画线句。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4)如果时光倒流,你是猫主人,由你来处理“猫吃鸟”事件,你会怎么做呢?请你谈谈自己的做法。 【答案】 (1)它不活泼,忧郁、懒惰,也不愿抓老鼠。
(2)“似乎”一词不能删。“似乎”在这句话中表示推测的意思,含蓄地告诉我们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为下文我犯下的严重错误埋下伏笔。
(3)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暴怒和虐待”比作是“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自己“冤死猫”这一错误行为的鞭挞。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之情。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可依据“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这此语句来概括作答。(2)第③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这句中的“似乎”一词不能删去,其原因在:“似乎”表明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运用这个词交代了花白猫对“芙蓉鸟”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推断,这为下文叙写“我”认定花白猫吃“芙蓉鸟”而导致“我”犯下主观臆断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所以说,是不能删除的。据此理解作答。(3)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把“我的虐待”比作“针”,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自己的主观臆断的错误行为深深的自责、无尽的悔恨和愧疚之情。据此理解作答。(4)选文通过“芙蓉鸟事件”,告诫人们对待人或事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来下结论。所以本题作答要围绕着“不主观臆断,不偏私,客观公正地调查”等方面来拟写自己的处理方法即可。注意观点要正确,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它不活泼,忧郁、懒惰,也不愿抓老鼠;
⑵“似乎”一词不能删。“似乎”在这句话中表示推测的意思,含蓄地告诉我们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为下文我犯下的严重错误埋下伏笔;
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暴怒和虐待”比作是“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自己“冤死猫”这一错误行为的鞭挞。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之情; ⑷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文章关键段即可作答;
⑵词语的表达作用,联系词语的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
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先表明态度;
⑶赏析句子要找准赏析角度,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切入:一、从句式特点入手,二、从修辞方面入手,三、从句子的描写方法入手,四、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赏析这个句子可从修辞角度入手; ⑷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现代文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莫顿·亨特
时间一分 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 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 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 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中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在另外一个落脚 点。”我双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 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办要记下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 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选文开始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明知孩子有摔下来的危险,然而父亲却不去救他,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 (3)从课文内容看,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4)选文最后说“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1)衬托我绝望、恐惧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2)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意思相近即可。
(3)告诫人们要一步一步战胜困难,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畏惧困难。意思相近即可。
(4)虽然我在悬崖上走过的路是很短暂的,但我战胜了恐惧心理,是我人生的一个巨大进步,这个进步 相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转变,所以说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能力,结合“暮色、寂静”写出“我”的恐惧心理。
(2)因为父亲知道:自己如果去救孩子,孩子就永远不知道人生的坎坷是要一步一步去走过来的,孩子永远成不了大器,要经受一次次磨难,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不去救他。
(3)“走一步”是基础,是开端,“再走一步”则是积累。,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再一个一个加以克服,就一定能战胜它。战胜巨大困难的关键是化整为零。
(4)“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点评】(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4)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当你自卑时,一定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邓为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④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⑤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⑥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⑦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⑧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⑨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⑩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⑪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⑫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⑬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⑭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⑮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⑯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⑰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⑱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⑲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⑳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㉑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㉒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4分)
情节 心情 饲料即将用完 ① ________ 帮父亲解决难题 ② ________ 阻止父亲捡拾 ③ ________ 拉父亲进来开会 ④ 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每当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②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她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
的积雪。
(4)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改为“告别自卑”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忧虑、焦急;窃喜不已;烦恼、恐惧;悔恨、感动 (2)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
(3)①“远远”这一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②“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表明他站在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4)示例一:我认为“告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示例二: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体会我的心情,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④段写到,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看到这种情况,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当我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此时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但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开家长会时, 父亲冒雪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看到这种情景,我非常的悔恨和感动,于是把父亲拉进教室里并向所有人介绍他。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动作等分析父亲的形象,父亲在城里养猪,没有饲料时,就到学校食堂拾剩饭剩菜,他由此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父亲的穿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朴实的人;他按照儿子的要求不进教室参加家长会,却冒雪站在教室外面听,这说明父亲是一个疼爱儿子的人;文章第⑲段父亲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自尊自强的人。
(3)结合语境分析,父亲在学校食堂拾剩饭剩菜,他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生怕同学看出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远远”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②结合语境分析,由于我的虚荣、自卑,我要求父亲不要在家长会上出现,父亲为了保护儿子自尊,就冒雪站在教室外面认真地听家长会。因此,“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是形容雪的,说明雪下的多,下的事件长,也表明父亲站在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4) 此题只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同意换或不同意换皆可,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告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
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或: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故答案为:⑴①忧虑、焦急;②窃喜不已;③烦恼、恐惧;④悔恨、感动 ⑵ 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
⑶ ①“远远”这一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②“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表明他站在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⑷ 示例一:我认为“告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示例二: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揣摩人物心理的心理的变化。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⑶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