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是⼀个⾮常重要的时期,语⽂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积累,只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学习好这门课程,下⾯是⼩编给⼤家带来的九年级语⽂上册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九年级语⽂上册古诗词赏析 ⾏路难(其⼀) 李⽩
⾦樽清酒⽃⼗千,⽟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满⼭。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 ⾏路难,⾏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拔剑四顾⼼茫然”所展现的画⾯。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把筷⼦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四顾,⼼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运⽤了哪两个典故?其⽤意是什么?
⼀是引⽤了姜太公渭⽔河边垂钓,遇周⽂王,被重⽤的典故;⼆是引⽤了伊尹梦见⾃⼰乘船经过⽇⽉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的典故。诗⼈的⽤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天会被朝廷起⽤,为国家做出⼀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天,我⼀定能乘长风破万⾥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天,能实现⾃⼰的远⼤抱负。突出了诗⼈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远⼤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个什么样的诗⼈形象?
⼀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充满信⼼,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豪⽓的诗⼈形象。 5.“⾏路难!⾏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
⽤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樽清酒⽃⼗千,⽟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作⽤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丰盛的宴会场⾯。反衬诗⼈悲愤、失望的⼼情。
7.本诗题为“⾏路难”,但纵观全诗,诗⼈的⼈⽣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楚⽔凄凉地,⼆⼗三年弃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今⽇听君歌⼀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楚⽔凄凉地,⼆⼗三年弃置⾝\"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被贬谪到巴⼭楚⽔这些荒凉的地区,⼆⼗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情。
2.本⽂运⽤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有两个典故,⼀个是\"闻笛赋\",⼀个是\"烂柯⼈\";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事俱⾮,恍如隔世的⼼情。
3.\"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的本意和⽐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答: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病树”⽐喻作者⾃⼰,⽤“千帆过”“万⽊春”喻⾃⼰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的⾝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事物⽆⽐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联是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这⼀联的意思是:沉船旁边,千帆竟发,⽆⽐热闹,病树前头,万⽊争春,充满⽣机。⽐喻新事物⼤批出现。
5.诗⼈⽤\"闻笛赋\"\"烂柯⼈\"这⼆个典故,分别有什么⽤意?
答案⽰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已被贬离京太久,这⾥变化很⼤。
6.对这⾸诗的赏析有误的⼀项是(D)
A.诗题中的\"乐天\"是⼤诗⼈⽩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居易,酒宴上⽩居易写了⼀⾸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就写了这⾸诗来答谢。
B.⾸联两句尽写⾃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并不直率倾诉⾃已⽆罪⽽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这些富有感情⾊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C.\"怀旧\"句表达了诗⼈对受害战友王叔⽂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对岁⽉流逝、⼈事变迁的感叹,⽤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来肯定⽐现在好。它⼀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概。
7.简析\"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以\"沉⾈\"\"病树\"作为反衬并⾃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争春的富于⽣机的景象;表现了⾃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8.诗歌第⼀、⼆联起什么作⽤?
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限⾟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尤其第⼆联⽤典贴切,表意深刻。
9.诗歌第三联(颈联)⽤了什么修辞⼿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沉⾈”“病树”⾃喻,“千帆过”、“万⽊春”形象⽣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活态度,富于哲理。
10.请描述“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所展现出的画⾯,并揭⽰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幅这样的景象:⼤江之上,沉⾈之侧仍有千帆竞发;⼤⾃然中,虽有病树但万⽊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活泼形象地描述了新陈代谢的⾃然规律、表⽰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11.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概。
⽔调歌头·明⽉⼏时有 苏轼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1.这⾸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中秋对⽉,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的向往之情和对⼈⽣的感慨。
2.这⾸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最好的⼀⾸,《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东坡《⽔调歌
头》⼀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的评价?
答:(1)词⼈借与明⽉的对话,探讨⼈⽣的意义(抒发⼈⽣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阔⼤;(3)情怀乐观⽽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彩;(5)语⾔如⾏云流⽔。
3.下列对《⽔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A.这⾸词上阕写词⼈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间⽣活的热爰,下阙写词⼈在⽉下对亲⼈的怀念和祝福,⾃始⾄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抒发思念亲⼈的感情,表⾯看来,好像是对⽉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不能团聚的惆怅。
C.“⼈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到⽉,从古到今,对⾃然和社会作了⾼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4.谈谈你对“⼈有悲欢离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句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样,原本是⾃然的规律。
5.赏析“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步⾃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的慰藉。
6.这⾸词表现了词⼈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7.“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 ⽉夜忆舍弟 杜甫①
戍⿎断⼈⾏,边秋⼀雁声。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安史之乱爆发,⼭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许多地区都陷⼊战乱。②问死⽣:探问⽣死。
1.请从写作⼿法的⾓度赏析“露从今夜⽩,⽉是故乡明”⼀句。
这两句使⽤了借景抒情的⼿法。“露从今夜⽩,⽉是故乡明”⼀句的意思是露⽔从今夜开始更凉更⽩,⽉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的景融⼊了诗⼈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的期盼。 3.⽉亮明明普天之下是⼀样的,但诗⼈为何偏偏说“⽉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轮明⽉,诗⼈偏要说故乡的⽉亮最明;明明是⾃⼰的⼼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左迁⾄蓝关⽰侄孙湘⑴ 韩愈
⼀封朝奏九重天⑵,⼣贬潮州路⼋千⑶。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⑷! 云横秦岭家何在⑸?雪拥蓝关马不前⑹。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瘴江边⑻。
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县南。
⑵⼀封:指⼀封奏章,即《论佛⾻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千:泛指路途遥远。⼋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就吝惜残余的⽣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命。圣明,指皇帝。
⑸秦岭:在蓝⽥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马蓝关,⼤雪阻拦,前路艰危,⼼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关,今在陕西省蓝⽥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驱马涉阴⼭,⼭⾼马不前。”
⑺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意思是⾃⼰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1.这⾸诗抒发了作者忠⽽获罪的悲愤忧伤的思想感情。
2.“⼀封朝奏九重天,⼣贬潮州路⼋千”⼀联中,“朝”和“⼣”、“九重天”、“路⼋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之意,这反映了诗⼈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怎样的⼼情?
对⽐反映了诗⼈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对⾃⼰忠⼼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3.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运⽤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法,“家何在”表达了诗⼈对家⼈、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马不前”写出作者⼼事过重、前路的艰⾟。通过对前路渺茫、严峻寒冷的环境描写,与孤苦渺⼩的个⼈形成强烈的对⽐,暗⽰前路的艰⾟,表达了诗⼈前途渺茫的愁思、内⼼⽆尽的难舍悲凉、忧家伤国之情。
4.颔联写出了诗⼈怎样的⼼态?试作简要分析。
答:想要为皇帝⾰除弊端,哪能因衰⽼就吝啬残余的⽣命。这⼀联表明了诗⼈对国家的忠⼼,同时表明⾃⼰因忠⼼却被贬的抑郁不平的⼼情。
长沙过贾谊宅①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去后,寒林空见⽇斜时。 汉⽂有道恩犹薄,湘⽔⽆情吊岂知? 寂寂江⼭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诗⼈因公务南⾄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曾因“刚⽽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帝重⽤,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依现代汉语来看,这⾸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下,本诗的“悲”“ 涯”和 迟、时、知在古代是押韵的。
2.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项是(D)
A.⾸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凭吊屈原,如今,诗⼈⼜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飘摇时却贬谪⽆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3.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试作简析。
答案:颔联通过对“⼈去后”、“⽇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境;为下⽂抒发感慨做铺垫。
4.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诗借古讽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了强烈的控诉。
商⼭早⾏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悲故乡。 鸡声茅店⽉,⼈迹板桥霜。 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 凫:野鸭 回塘:圆⽽曲折的池塘
2.“客⾏悲故乡”⼀句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是哪⼀句? 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梦到⾃⼰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得其乐,⽽⾃⼰却在离家远⾏的路上。
结构:与⾸联中的“客⾏悲故乡”照应。
4.“枳花明驿墙”⼀句中的“明”⽤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的昏暗,突出了⾏之“早”。
5.颔联是被⼈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
只⽤⼏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村“霜⽉早⾏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道路⾟苦,羁愁旅思”。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氛,从⽽反衬旅居在外的游⼦思乡之悲。 咸阳城东楼 许浑(晚唐诗⼈)
⼀上⾼城万⾥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沉阁,⼭⾬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蝉鸣黄叶汉宫秋。 ⾏⼈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流。 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和作⽤。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依旧,世事沧桑。⼀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句引出下⽂情感的抒发)。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沧桑的世事,把诗⼈的愁怨从“万⾥”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或“引发诗⼈的思古幽情”)
3.《诗境浅说》评“⼭⾬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度赏析。
“⼭⾬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意越来越浓,⼤⾬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分形象地写出⼭城暴⾬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临其境。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然界的变化,⽽是包含着另外⼀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变动的前⼣。这种社会⼤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欲来风满楼”的局⾯。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分形象的诗句。由于⾃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请从情景交融的⾓度简要赏析本诗。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的感情基调,与下⽂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则交代因何⽽愁,⽤云⽇风⾬层层推进,⼜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限
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光寒。 蓬⼭此去⽆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东风:春风。 ⽆⼒:没有⼒量。 残:凋谢。
丝:双关,既指“丝”,⼜隐指相思之“思”。 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 但:只。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蓬⼭:即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这⾥指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神西王母的信使。这⾥指传递信息的⼈。 为:替。
探看:探探看,打听⼀下。
1.李商隐的《⽆题》寄托了仕途苦闷的⼼情,以极其沉痛的⼼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的途径,表达了⾃⼰情感的诗句是:蓬⼭此去⽆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蓬莱,这⾥⽤来借指恋⼈住处。
4.有⼈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晓镜”两句是诗⼈设想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写出主⼈公对恋⼈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及恋⼈,拟想两⼈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的种.种情状,以⽰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恨别,⼈之常情。⼀对忠贞不⼆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的场⾯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好景不长,马上⼜要天各⼀⽅。这分别之际不是⽐相见更令⼈愁肠⼨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似同,义实有别,⽽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量。
6.对“春蚕到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始⼲”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来形容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始⼲”寓含着⼀种超越诗歌本⾝内容⽽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私奉献。
7.试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借景抒情的⼿法,⽤春蚕和蜡炬⼀对最具表现⼒的⽐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死不渝的爱情。
⾏⾹⼦ 秦观 【宋】
树绕村庄,⽔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园⼏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啼,燕⼉舞,蝶⼉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1.填空:这⾸词随作者的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具有⾊彩明丽、⽣
机勃发(或欣欣向荣)的特点。
2.这⾸词的⽩描⼿法历来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这⾸词语⾔简洁,极少修饰;如“红、⽩、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有声;描绘出⼀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3.词⼈在词中描绘了⼀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怎样的感情?
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鲜花盛开,⾊彩缤纷,让⼈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桥流⽔近旁,酒旗飘扬。这⾥莺鸣蝶舞,春意盎然,⽣机勃勃。勾勒出⼀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园风光图,表达了诗⼈对农村⾃然景⾊的喜爱之情。
4.请对这⾸词写景的⼿法及其语⾔特点进⾏赏析。
这⾸词以⽩描的⼿法,上⽚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机。这⾸词格调轻快,语⾔清新、浅近。质朴⾃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
丑奴⼉·书博⼭道中壁 ⾟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对⽐是本⾸词⼀⼤特⾊,如内容上“不识愁”和“识尽愁”、“少年”和“⽽今”构成对⽐。 2.下⾯关于本⾸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C )
A.词中的“愁”,有指词⼈⽆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怀才不遇、报国⽆路之哀愁。 3.上下两阕紧扣⼀个“愁”字来写,这两个“愁”有何不同?
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法⾔说的“哀愁”。 4.这⾸词下⽚“欲说还休”采⽤叠句⼿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内⼼的痛苦与孤独。 5.“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硬要说愁。 6.“⽽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概括词⼈半⽣艰难⾟酸的经历;使整个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个⼤转折。 7.词⼈“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愁绪太多,⽆从说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