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招生难是职业学校的“新常态”

来源:意榕旅游网
接和中职学生升学、就业、待遇等政策法规的层面 上做好工作,逐步提升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吸引 力;职业学校要通过加强常规管理、优化专业结构、 打造特色品牌等措施,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 量,促进学生发展,提升职业学校在当地老百姓中 的认可度。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章亦华) 00 招生难是职业学校的“新常态” 职教圈内的人都喜欢说中职学校招生难.难道 普通高中学校和本科高校招生就不难吗?当我们向 同事诉说招来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的时候,清华、北 大不也在打生源大战争夺优秀学生吗?当我们痛恨 于出钱“购买”生源的时候,普通高中不也是向优秀 学生提供奖学金和用进入所谓“实验班”或“强化班” 的机会来进行“引诱”吗?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稀缺是 市场的固有属性,如果没有稀缺市场也就失去了必 要性。就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理想的生源总是稀缺 的,有些是招生的数量总是无法达到要求,有些是优 秀学生的数量总是无法得到满足,有些是招来的都 是女生……这些稀缺都可能表现为招生难。 既然招生从来都是难的.为什么职业学校和老 师还对招生难有切肤之痛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20 世纪80、9O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吧。计划经济条件 下企业的进货、经营、销售都由国家规定,企业无须 操心原料从哪里来、产品销往何处:但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计划被一步步地取消了.许多企业开始抱怨进 货难、销售难、经营难,以致有些地方的政府呼吁企 业“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很快企业就发现市场的 力量确实大过市长,那些仍执着于抱怨各种“难”和 请求市长支援的企业被市场淘汰了.剩下的企业明 白了“难”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常态.于是关 于“难”的抱怨也就消失了——今天的企业碰到各种 “难”时的第一反应已不是抱怨而是思考如何解决问 题了 今天的职业学校能否类比作那个年代的国企? 它们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今天的职业教育管理 中.各地仍然延续国家审批招生数量和招生范围的 做法,这意味着招生市场并未彻底放开,但必须要认 识到.区域内的市场化招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 了,所以今天的学校与当年的国企一样正在经历从 酾2015年第2期 完全的计划管理模式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模 式过渡.产生类似的抱怨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年的经 历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抱怨招生难是没有意义的, 招生难就是学校办学的应有状态,放下抱怨解决问 题才是正确的方法 我一直相信,并潮儿的水性是最好的,尽管淹 死的概率也比较大.同样民办的企业或学校的市场 嗅觉与反应能力也是最强的,尽管有时超强的趋利 性会使它们走向深渊。所以案例中职校的做法应该 是符合中国职教当下情势的合理反应。不仅如此, 提供免费教育或者教育补贴、帮助潜在学生开展生 涯规划、提供更具普适意义的职业教育几乎是世界 范围内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做法。看来在事 关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上,中国人没有必要学 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能与国外同行齐头并行。我们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做法更合理地加以实施 我们的职业学校不仅要向“安徽华夏旅游学校” 这样的民办学校学习招生.也应静下心来考虑适合 自己的招生方式与途径,而不是一味地向初中学校、 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让利。以下仅举一例.初中毕业 生大都是十五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在各自家庭中有 多大的话语权?他们在做出学业路径选择时有多大 的话语权?我的经验是十几岁的孩子在与切身利益 相关的事务上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和决策力。家长们 时常被迫放下身段。但在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这 样重大的问题上孩子们却往往没有了主意.家长的 作用要远大于孩子 而家长们基于各自教育和社会 背景,普遍轻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这可能是目前 招生难的原因之一 那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学业 问题上发声呢?因为他们被封闭在小学和初中校园 中.对职业世界缺乏最起码的了解。针对这一情况, 有些地方开始开放职业学校校园,面向中小学生开 展职业体验活动。想想看如果孩子们看到大哥哥大 姐姐们能操作挖掘机点燃香烟或者自己亲手做出一 个蛋糕.那对他们未来选择职业学校是怎样的一种 激励?各地、各学校可以学习这种做法,想办法把初 中毕业生作为招生宣传的受众和争取对象,让学生 本人影响老师和家长,而不是倒过来。I圄 (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 (本期“问题讨论”栏目得到江苏省淮安市教育 局职教处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