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克服作文虚假空洞、千篇一律的现象。使学生的作文富有自己的个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放学生的思维束缚,培养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能在作文中分别达到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的三级目标。从而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3、在研究取得一定经验和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在全县推广,以扩大课题研究的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需要
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过去作文教学中没有表达的需要,只是为作文而作文的现象必须改变。“需要”,可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实际生活中的切实需要;二是创设情境,即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包括假设的某种需要的情境。
(二)自主
作文是表达,是书面形式的表达。表达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非得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这是一种完全主动的表达;第二种是被动中有很大主动因素的表达,如命题作文,参赛作文等等;第三种是完全被动的表达,如代写书信等。“学
1
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这里要研究的,自然是完全的表达,“主动”就是自主。没有自主,哪有主动?让学生自主,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要因希望提高学生的某一篇作文而“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学生也不要怕写不好作文、完不成作业而“找窍门”,指望别人辅导,或者摘抄别人的文章。二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有需要,有兴趣,才能更好地自主。
(三)真实
真实,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这是端正文风的重要的因素。我们反对虚假。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真实,另一种是想像中的、文学艺术创作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十重视学生的想像。小学一、二年级就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想像中的真实常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可贵的,千万不要因为片面理解“真实”而把真实中的“想像”给否定了。
(四)创新
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创新,有新意,这是个性化的核心。当然,创新,有新意,也是分不同的情况的,有水平、层次高低之分,有内容、范围大小之分。对于甲是创新的东西,对于乙不一定就是创新的东西,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各方面条件不同,对于创新内容的理解或创新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个性化力求创新,有新意,这一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我认为应该成为我们这一课题——特别是对“个性化”三个字探索的着力点。
2
三、实验假设
作文是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其本质特
征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在作文教学中,实验研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规律,这完全符合心理学\"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规律。当然,这就对作文教学中\"低年级进行句子训练,中年级进行段落训练,高年级进行篇章训练\"提出了质疑。因此,我们的课题实验从组织学生的作文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
四、理论依据
1.全面发展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以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此可见,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人应具有四项基本能力:\"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并将其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作文\"已是其发展方向。\"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当然,这里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作文的内容与形式等各个方面。
2.素质教育理论依据
\"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垒土\"愈坚实,\"高台\"就愈坚固。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基
3
础教育没有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就是一纸空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发展全体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个性化作文,
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3.心理科学理论依据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开辟了\"因材施教\"的先河。他根据弟子的个性特点,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造就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丰功伟绩。心理学研究已经揭示了这一古老法则的奥妙,即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各异。就是相同年龄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学生的同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其水平。只有这样,个性化作文才能\"求得突破,求得发展,求得创新\" 。
五、研究原则。
1、创新性原则。
鼓励学生在立意、构思、选材、语言等方面不落俗套,敢于标新立异。唯有创新才有个性,经常创新,作文个性化才能得到发展。
2、构建大语文观原则。
4
开阔学生视野,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使语文教育资源成为源源不断的一泓活水。
3、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原则。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但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4、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原则。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要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现代教育、作文教育、建构主义理论等有关理论,借鉴情景教学等手段,指导研究活动。
2、总结经验法。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边学习、边实验边总结,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3、调查对照法。将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作文基本情况通过横向及纵向比较,进行定性分析。
七、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3月)
5
1、建立健全组织
⑴县教研室成立了小学语文“学会学习”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小学语文“学会学习”课题研究总课题组。
⑵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2、调查摸底、制定方案
在各个学校的各个实验班级抽样调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多数学生缺乏作文兴趣。我们用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生活体验单一,情感积累少;学生课外喜欢看电视,不喜欢阅读书籍,好词佳句储备不足……写作文时是“无米之炊”,当然就没有写作兴趣。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特别爱看课外书籍,还乐于表达……因此,我们把组织语文活动作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而完成了研究前测报告,编制出实验方案。
3、学习理论,提升素质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始终注意了对《语文课标》和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把理论学习纳入课题研究集中学习例会时间。在集中学习过程中,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研讨,统一评价。在集中学习的同时,我们还根据课题组成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督促研究教师利用网络学习教育专家论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章。用以提高老师们的课题研究能力,为实验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4、落实活动,记载翔实
6
为使课题研究有序地进行,课题组制定了相关的统计表册,翔实地记载课题研究活动:
(二)实施阶段(2004年3月—2005年12月)
1、注入“源头活水”。
作文是有字的生活,生活是无字的作文。丰富学生生活,是解决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
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投入生活、感知生活,积累了情感,储备了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学生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有作文,作文处处皆生活。
2、理论引领,课例探讨。
课题组通过学习一系列理论,积极深入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大家反复评议,反复研究,直至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3、 教学模式的“个性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在研究中我们尽量做到:
(1)尽量少用命题作文,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的方式,达到“写作—— 互评——体会”的良性互动。切实培养全体学生的习作兴趣。
7
(3)评改适宜,赏识个性。在评价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学会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
4、搭建展示平台。
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1)成立“百花文学社”。
(2)开辟“个性化作文芳草园”。
(3) 开通“百花文学社网站”。
(4)组织作文竞赛。
(5)学生自制《作文集》。
(6)推荐作品发表。
(7)编辑出版学生个性化习作集《启航》、《花韵》。
八、拟形成的成果。
1. 构建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基本模式;
8
2. 落实小学生个性化作文基本模式的要求、步骤和策略;
3. 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活动形式与教学形式;
4. 培养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的生成能力对学生观察能力、说话能
力、选材能力等方面的影响。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