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正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体护理的优点在于它注重的是“人”而不是“病”,大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病人康复。而手术是外科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应激,常可以导致病人产生比较剧烈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干扰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以及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早日康复。下面就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是2014年3月~2014年6月178例择期手术病人,其中男性98例,女性80例;年龄7~78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01例,初中以下77例。
2.病人的心理
病人在疾病的状态下,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病人的心理反应。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缘于疾病,另一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等。大量的实践已证实,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并可导致组织结构的病理异常。
3.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3.1手术前病人心理的问题
3.1.1 焦虑和恐惧 焦虑和恐惧是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表现为紧张不安、害怕,乏力疲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原因是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担心手术的效果。
3.1.2 抑郁 某些手术病人有手术(不成功)的经验,或曾听过有关手术议论,担心身体的耐受能力和害怕死亡,而郁郁寡欢。接受择期手术,则50%可能产生抑郁反应。
3.1.3 猜疑和情绪不稳 病人对周围的事物,他人的举动特别敏感,常怀疑医务人员及亲人隐瞒了自己疾病的严重性,见医务人员低声讲话,总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甚至连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好意安慰,亦将信将疑。情绪不稳,对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特别激动,易怒。
3.1.4 担忧和绝望 病人的病情,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社
会地位及经济情况不同,对手术的心理反应亦不一样,病情重,预后差,老年人,经济有困难或缺乏家人照顾的病人会表现特别担心,甚至绝望。
3.2 术中的心理问题 手术病人通常在手术过程中希望被医务人员尊重、重视,担心手术发生意外,是否能顺利进行手术。
3.3 术后的心理问题 术后的病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疾病痛苦被解除的轻松感。但对于脏器或有肢体损失的手术,病人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特别是手术效果不符合期望时更加容易产生担心日后的健康和生活能力。
4.手术病人的护理措施:
4.1 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情况,社会及文化背景,注意病人的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对于预后差的手术,根据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家属沟通,对病情适当采取隐瞒,保密措施,以减少心理创伤。
4.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以增强健康,消除疾病,减轻痛苦为目的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护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神情,与病人交谈时要礼貌,诚恳,自然,友好,帮助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解除心理负担,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4.3 耐心热情地解释有关疾病的治疗信息,解释有关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从而解除病人由于专门知识的缺乏而对手术存在的恐惧。
4.4 手术护士在术前应全面了解病人身心两方面的情况,手术时热情友善的接待病人,术中对病人要体贴,给予安慰,耐心倾听病人提出的问题,做好解释和引导,同时保持室内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各项护理做到稳,准,轻,快,不能高谈阔论与手术无关的题外话,避免医护间作随意的议论,以免引起病人的猜疑。
4.5 术后要做到积极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以及朋友的关怀安慰,护士经常与病人沟通,安慰病人,做好疼痛护理,使病人于术后能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帮助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使病人保持情绪稳定,从而促进早日康复。出院前两到三天,做好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
参考文献:
[1]沈洁.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826-2827.
[2]刘金杯.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2,31(9):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