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 娜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2期
蒙 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竞争对于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影响正被学者们广泛热烈的讨论,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视其为技术溢出的一种渠道,而是归结其为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但普遍的观点认为,东道国某些行业的竞争程度会因为外资企业的进入而更为激烈,进而带来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就竞争渠道的影响因素和竞争效应对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FDI 技术溢出;竞争效应;渠道;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107-02
基金项目:本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项目“FDI 溢出效应的机理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代码为00491562723008。
一、竞争效应的基本概念
在具备一定的条件和遵循一定的路径机制下FDI 技术溢出效应才会发生。对于FDI 技术溢出的渠道的研究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开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当前学者们普遍认同FDI 技术溢出主要有四个渠道,它们是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关联效应和人才流动效应。竞争效应在技术溢出发挥作用上并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发挥作用,在同类行业不同的厂商之间发生的概率很高。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开设子公司之后瓜分了东道国本行业的现有市场,占据了该行业有限的资源,从而加剧了包括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同时,在开放的经济背景条件下,虽然外资企业的进入占据了本来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使资源得到了重新的优化再配置,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竞争效应发挥作用上,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有两种机制。首先,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会对其有垄断势力的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在经济学中,完全竞争的状态是市场应有的最健康的运行模式,而打破或是给垄断势力带来一定的冲击有利于整体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一般说来,在大多数行业里,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是相对固定的,在没有外力的推动与下,这种平衡很难打破,而且垄断势力随处可见,且垄断势力可大可小,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运行模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是有害无利的。其次,跨国公司的进入会使原本稳定的行业格局产生新的竞争力量,在有限的资源下促使东道国的本土企业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同时跨国公司会提高效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来稳固在东道国的企业间的竞争力,而东道国本土企业会因来自跨国公司进入带来的激烈竞争,为了缩小与跨国公司的差距,不断提高核心的竞争力,进而削弱跨国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反过来跨国公司也收到东道国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动创新能力、提高研发能力、培养高知识技能人才,将这些不断的向其子公司引进,以稳固其在东道国相对优势的竞争地位。就这样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产生了了优胜劣汰的效果,更无形的促使了东道国企业在各方面的提高,如重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先和效率的提高。同时,东道国和跨国公司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新的示范效应,新的技术溢出也就随之而来。在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本土企业之间一个新的示范效应就开始了,新的技术溢出也随之而来。
二、竞争效应渠道下的影响因素
竞争效应渠道(competition effect) 是指跨国进入东道国与本土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加剧了市场竞争,在打破了东道国原有的市场均衡下,迫使本土企业更加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现有资源,推动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竞争效应渠道下FDI 技术溢出被竞争驱动,该渠道下的影响因素有二,一是行业竞争程度,属于竞争渠道下内部市场环境因素;二是研发能力,属于竞争渠道下内部技术水平因素。行业的竞争程度是溢出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一个竞争并不是很充分的行业里,东道国本土的企业在该行业已经形成垄断格局,跨国公司很难立足行业,限制了技术溢出的效果,甚至会限制跨国公司积极主动的开展研发工作。但是如果进入充分竞争的行业,跨国公司会不断开发或引进新技术来维持其在东道国相对优势的地位。作者认为研发能力发挥作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研发的吸收作用,二是研发的学习效应。东道国加强研发的能力不仅能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就吸收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能力上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对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可将潜在技术溢出转化为现实技术溢出,为行业吸收技术溢出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
三、竞争效应对技术溢出的影响
作为技术溢出的渠道之一竞争效应具有其特殊性,进入东道国的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竞争程度直接影响竞争效应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技术溢出。如果跨国公司进入一个自身相对优势较明显的行业内,本来就拥有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优势地位的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没有动力去积极地为维持优势地位而做更多的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的动力不足。相反,如果进入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之间、跨国公司之间都会竞相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来维持其优势的地位,跨国公司会积极主动的向其子公司输入先进的技术,加速其进步的脚步。同时,如果外部的环境处在竞劣竞争的情况下,在竞争效应渠道下的技术溢出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比如外资企业不仅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更加严格的控制为其提供中间产品的供应商的选择,也愿意为供应商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Blomstorm(1986) 在分析墨西哥行业竞争对技术溢出的影响时发现,产生溢出效应主要是依靠竞争加剧导致东道国企业竞相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不是跨国公司所带来的行业内的技术转移。Kokko(1996) 对乌拉圭类似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竞争是导致技术溢出效应发生的主要途径。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一些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中在某些行业里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如前所述,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跨国公司没有足够的动力引进新技术。随着我国入市以来市场开放程度增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更加容易,逐渐增加的外资企业带来的是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跨国公司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加强研发和创新力度,使产品更新换代、升级的速度大大提高。在上个世纪80 到90 年代,我国的小轿车行业还处于产品单一、更新缓慢的行业状态,几乎被国际市场所淘汰,但是随着国内轿车市场的更新换代,上海别克、广州本田相继上市,德国大众随即将帕萨特引入中国,改变了其以往的态度,使B2 级的桑塔纳一次越升了三个等级。
四、营造竞争的环境
在引入跨国公司方面上,达到加强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要尽可能的多元化,避免单个跨国公司独大的现象。在本土企业还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情况下,引入多个实力的跨国公司,既避免了单个跨国公司的垄断从而抑制了技术外溢,也加强了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竞争环境。
为加速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我过在20 世纪90 年代曾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方针,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战略也在新形势下展现出了弊端和局限性。首先,对跨国公司而言为了得到进入东道国的机会而给东道国待来先进的技术,对东道国而言是一种静态的技术进步策略,是一种被动的驱动而不是企业自身内在的发展要求。其次,能够控制市场准入的机会,将其作为换取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筹码,是“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
件。但是,在我过加入WTO 后这种前提条件逐渐失去其发挥的作用,因为遵守入市规则,我过将不断地、不同程度地向外资企业开放我过的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不再会有重重阻隔,预示着我国政府不能再以市场作为换取外资技术的筹码。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战略也要与时俱进,以市场换技术不再可行的前提下,我们就以竞争换技术。在上述的竞争效应带来技术外溢的效果下,这种战略所带来的竞争会促使跨国公司积极地、主动地向其子公司输入先进的人才和技术,与此同时东道国企业也竞相效仿通过竞争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来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从而产生了良性的循环竞争,这种相互促进是主动的、持续的。
参考文献:
[1] 向永辉. 集聚经济、区域政策竞争与FDI 空间分布: 理论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D]. 浙江大学,2013.
[2] 王文剑, 仉建涛, 覃成林.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 的增长效应[J]. 管理世界,2007,03:13-22+171.
[3] 程滢.FDI 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 浙江大学,2003.
[4] 常颖.FDI 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D]. 大连理工大学,2009.
[5] 韩梅, 徐春祥.FDI 技术溢出不同渠道下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6:27+29.
[6] 杨继军.FDI 技术溢出的渠道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作者简介:蒙 娜(1989-),女,内蒙古扎兰屯市人,研究生,国际贸易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