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茶而生的紫砂壶 黄云云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2 1 4200 【摘要】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1 ̄91,2U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 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关键词】紫砂壶;茶;紫砂泥; __| 卜-,是万草之英。它内敛的灵性,温和而不张扬的特质, 凫。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 >-y-<与国人的 I2情如此的相似:和中华民族奉行的“中庸之 竟无及,弃置为长吁。”这种竹制的桃符,和今天开水店里使用 道”这般的吻合。国人爱茶,古代的达官贵族在盛大的茶宴中领 的上面烫有火烙印的竹制水筹相似,据说今天的水筹就是当年桃 略茶的魅力;文人雅士在清山流水中,闲情逸致地品味人生、抒 符的化身,传为佳话。 怀明志;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 决乐。 而在众多的泡茶器具中,紫砂壶以它优质的泥 h生,丰富多变的造 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有保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耐寒耐 型 优秀的实用功能,独占鳌头,获得“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 熟。紫砂陶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属半烧结精细陶器,表里都不施 誉;被爱茶者作为泡茶具的首选。 釉。它既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气孔率;盛茶既不会渗 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总括起来有五大特点:第一,紫砂陶是 素心素面的紫砂壶,简洁明快的造型、朴雅温润的色泽、流畅自 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 然的曲线,让崇尚简约、大气的人爱不释手,最得泡茶者的宠 味 色香味皆蕴。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增积“茶锈”, 爱。看似简单的嘴、把、的子,在不同的制作者手里,演绎出或 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第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 方或圆等千姿百态的造型。惟妙惟肖的紫砂壶:盛开的荷花、俏 免异味,但内积茶锈无需除去,可用开水烫泡两三遍,浸没在冷 皮的青蛙、千年的树桩、江南的秀竹、锈迹斑斑的铁器……让人 水中 然后取出,泡茶原味不变。第四。冷热急变性好。寒冬腊 们在赞叹制作者精湛手工艺的同时,也被称作“五色土”的紫砂 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砂质传热慢,提握抚拿 泥,神奇的可塑性和多变的色彩所折服。 不会炙手。第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高温火炉炖茶,壶也 不易爆裂。海外有人称紫砂壶为“无毒餐具”,经常使用它,会 据说,苏轼讲究饮茶有三个很高的要求:茶壶一定要是紫砂提梁 延年益寿。 壶(即今“东坡壶”);茶叶一定要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 定要是金沙泉。金沙泉醇厚甘美,传说同样一担水要比其他河水 紫砂壶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慢慢渗入我们的生活,并成为茶文化 重两斤。所以,苏东坡经常派书僮从蜀山到金沙寺去挑水。日子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热爱高雅艺术的收藏者,还是喜好实用眭 久,书僮苦于往返劳顿,从半路的鼎山就取水回去。可是鼎山 的平民百姓;不管是高达几万、几十万的大师级的高档壶,还是市 的河水烹的茶,苏东坡一尝即能分辨出来。他为了要饮到用金沙 场上十几元的普通商品壶,国民们用这些“方非一式,圆不—相” 泉烹的茶,就想出一个法子:事先和金沙寺老和尚商量好,备了 的茶器,冲泡出了中国的“国饮”;并在泡茶的过程中,与砂壶滋 两道不同颜色的竹制桃符,一交老和尚,一交小书僮,并关照小 生出亲密无间的感情,得到平凡的快乐和实在的幸福。 书僮去金沙寺取水,必须同老和尚调换桃符。这样,小书僮没法 偷懒了。这事在《宜兴县志》上也有记载。苏东坡在一篇《调水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终携茶而美。修心养性,天地虽 符》的诗序中记述此事非常详细,他写道: “爱玉女洞中水,既 大,然皆在这一茶一壶间也。 置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给,因破竹为契,使全沙寺僧藏其 【参考文献】 ,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其诗曰: “欺漫久成俗, [1]陈宗懋.茶叶文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闹市有弃口。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 [2]李英豪紫砂茶壶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