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二、具体措施:
1、打印两份知识基点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基点的识记。 2、出两份知识基点应用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3、出一份期末测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二物理期末复习教案
第1、2课时
教学课题:初二物理知识基点训练(1~3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150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声来听声音,如音乐家贝多芬就是这样的。4、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85Hz到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喊话时,手做成喇叭状,医生用听诊器听诊都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锣和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音色不同。音色决定于发生体的材料和结构。5、人们用分贝划分声音的等级,分贝的符号是dB,0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6、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一般说话的声音为60dB。7、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a.防止噪声的产生;b、阻断噪声的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消声器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高速公路旁修建高墙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在噪声强的地方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耳朵8、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发声体——介质——耳朵。9、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这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的特点;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这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的特点。10、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要小。11、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0则反射角为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a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b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c、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13、球面镜分为凹面镜和凸面镜 ,凹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利用它可制成太阳灶和汽车头灯。凸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利用它制成汽车的后视镜。日食和月食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4、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0入射角= 0。15、电视机遥控器利用了红外线,验钞机利用了紫外线。16、透镜有两个焦点,凸透镜是实焦点,凹透镜是虚焦点。17、凸透镜成像规律是:a,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原理。b、当f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后仍平行射出去的反射叫镜面反射。所有光滑的表面都发生镜面反射,如平静的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后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反射叫漫反射。如电影银幕的反射是漫反射、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漫反射。20、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星星、点燃的火把、通电的电灯是光源,而月亮、白雪、钻石不是光源。巨大的自然光源是太阳,最好的人造光源是电灯。21、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入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23、在早晨和傍晚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虚像,这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发生了光的折射。24、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是位置变高了的虚像,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光的折射。25、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的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光心在透镜的中心。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26、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要把烛焰、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物体在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27、拍了半身像之后拍全身像,照相机应离人要远一些,同时把镜头离胶片的距离调近一些。拍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有进入画框,把照相机离人的距离调远一些,同时把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近一些。28、眼睛看近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看远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用凸透镜矫。29、显微镜的物镜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所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30、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如蓝色的玻璃只透过蓝光,其它的色光都被它吸收;红色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红光,其它的色光都被它吸收。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通过红玻璃看写在白纸上的蓝字,看到的字是黑色的,纸是红色的。31、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有:射击时的“三点一线”、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有:倒影、平面镜成像、能看到本身不光的物体等。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有:早晨和傍晚看到的太阳、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池水变浅了、凸透镜成像、海市蜃楼、斜看到水中的游鱼等。3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立竿见影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树在水中的倒影的“影”是光的反射,看电影的“影”是光的折射。
第3、4课时
教学课题:初二物理知识基点训练(4-5章)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摄氏温度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0C,读作37摄氏度。3、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0C~420C,分度值是0.10C,体温计在玻璃泡的上方有一个缩口,因而可以脱离被测物体而读数。4、使用温度计之前,要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5、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需要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需要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7、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如海波的熔点是480C,它的凝固点是480C。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8、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9、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10、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1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是:a,液体的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12、液体蒸发要吸热,有致冷的作用。云、雨、白气、露雾、出汗都是液化现象,霜、冰花是凝华现象。水的凝固点是00C,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0C。13、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1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15、水沸腾是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16、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把石油液化气装在罐里的。17、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使它的体积减小,便于储存和运输。18、日光灯管的两端变黑是先升华后凝华,白气的形成是先汽化再液化。19、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除了需要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纸板,还需要温度计,酒精灯,钟表。20、对手吹气感觉冷,而对手哈气感觉暖和,这是因为前者是蒸发现象,后者是液化现象。2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2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为库,符号是C,功、机械能、内能、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24、已知A球带正电,若B与A相排斥,C与B相吸引,则C带负电,B带正电。25、一带电体带正电,接触金属小球时,箔片的张角先减小后张开,则验电器原来带负电。26、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库仑,两个物体摩擦后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27、用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因为橡胶棒束缚电子的本领比毛皮要强,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橡胶棒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而带正电。28、电荷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要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是:a有电源,b,电路闭合。电源从能量的转化的角度看,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蓄电池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是从负极流向正极。29、导体有 ,绝缘体有 ,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而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是靠正、负离子。30、 叫串联电路, 叫电路, 叫并联电路。串联和并联是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小彩灯是串联,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是断开的。 叫电流 ,其定义公式是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31、电阻器的元件符号是 开关的元件符号是 电灯的元件符号是 电铃的元件符号是 电流表的元件符号是 电压表的元件符号是 滑动变阻器的符号是 。
第5、6课时
教学课题:初二物理知识基点应用(1-5章)
1、在月球上,人们听不到彼此的说话声,这是因为 。2、夏天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 。3、站在百米跑道终点的记时员,当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记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实际时间晚 秒。4、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 。5、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一位女高音, 音调高, 响度大。6、我们能辨别出各种乐器的声音,是由于各种乐器的 不同。7、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这是在 减弱噪声,使有噪声源的厂房的门窗背向居民区,这是在 减弱噪声,还可以戴上耳罩,这是在 减弱噪声。8、光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的速度为 米/秒,光在其他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要 。9、射击时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都可以用 解释。10、倒影、平面镜成像是光的 ,水中的筷子变弯、池水变浅、放大镜成像、海市蜃楼是光的 。11、一个人晚上走路经过一盏路灯,在走路的过程中,影子的长短变化是 。12、百米赛跑的记时员是看到发令枪的烟雾记时,这是因为 ,若记时员以听到枪声开始记时,时间相差 秒。12、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反射光线的方向是 ,如果保持入射光线不变,使平面镜绕入射点转30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13、 在黑暗的房间里,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镜面朝上放在纸上,当手电筒光正对平面镜照射时,从侧面看去,镜子比较 ,它发生了 反射,白纸比较 ,它发生了 反射。14、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迎着月光走,地上较 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较 处是水。15、人离平面镜有2米,人身后1.5米处有一张桌子,则人与像相距 米。人与桌子的像相距 米。16、一个1.8m高的人在平面镜中的像高 米,当他走*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17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所指的时刻为1点20分,则实际时刻是 。18、小球在桌面上滚动的方向与小球的像移动的方向垂直,则平面镜与桌面的夹角
为 。 19、平面镜玻璃厚5mm,反射膜镀在玻璃的后表面,一个发光点距前表面4mm,所成的像离前表面 mm。20、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21、从水面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物体是 像。它比实际位置要 ,从水中斜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要 。22、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 弯折,这是因为光从 射入 中发生 的缘故。23、某人站在平静的河边,看到水中有鱼在“云”中游,他所看到的云是光的 而成的虚像,鱼是光的 而成的虚像。24、老花眼镜的镜片是 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 镜。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一个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将成为 光。25、u>2f时,成 , 的 像。物像 侧,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u=2f时,成 、 的 像。f电流的单位是 ,1A= mA= uA,测量电流的仪表是 表,在使用时要 联在电路中。39、有三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流过第一个灯泡的电流为0.5A,则通过第三个灯泡的电流为 A。有甲、乙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通过甲灯泡的电流为0.5A,通过乙灯泡的电流为0.3A,则干路电路为 A。40、如图,(1)要使L1、L2串联起来应闭合的开关是 ,(2)要使L1、L2并联起来,则应闭合的开关是 ,若S1、S2闭合,则 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