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就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获得生命的愉悦与灵性,彰显生命的个性与活力。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呢?
一、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双基”,张扬个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智慧,更不能缺少思想。如果语文教学只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那么学生的智慧火花就会熄灭,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使命是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让学生的心智得到觉醒,智慧得到成长。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构建智慧课堂
学生的智慧是在语文实践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探究发现而逐渐生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让课堂充满智慧。
1.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自主品味语言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并受到熏陶,达到阅读的目的。
2.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阅读中若是没有学生的独特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所以教师要鼓励建立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通过互相的作用,学生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方面会有全新的体验。学生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自主阅读,从而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
3.进行激励评价,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等方式进行合理评价。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诚恳和信任,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并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三、用智慧驾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着眼点不是简单地完成预设的教案。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与众不同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课堂的复杂多变对教师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的动态生成又可以创造出许多精彩的瞬间。所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
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简洁清晰的教案设计,更有待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得以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其次,要机智地处理课内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上,优秀教师往往对学生有超乎寻常的敏感性和感受力,善于突破教学常规,用不寻常的手段,便捷高效地处理问题,彰显出高超的课堂教学机智。他们能恰当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顺势而为地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巧妙有效地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理解,自然流畅地启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生动愉悦地诱导学生步入人生智慧的魅力境界。
四、用激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语文课堂处处闪现智慧,处处充满灵气,处处涌动激情。这是个性的魅力!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唱、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并感染学生,从而创设出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无穷的力量。
五、设法让学生自己说话 1.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要使学生愿意说、主动说,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做法,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他们在认知上必然是有差异的。教师对于课堂上那些意见相左的现象应予以包容和保护,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地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
2.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表达独特的情感
教师要通过积极鼓励,让胆怯的学生敢说。有些学生生性腼腆,他们常常出现“欲说还羞”的现象。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表现,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使之树立自信心,排除口头表达的心理障碍,从而勇敢地把话说出来。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敢说又说不好的学生也屡见不鲜。因此在训练中,教师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训练,说的顺序应由易到难、由简至繁、从准确到精确。使学生从说一句简单的话、含糊的话,逐渐过渡到说出恰当的话、表意精确的话。
3.加强引导和交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创造,而且要学会借鉴他人成果,尊重他人劳动。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光听不说与光说不听一样,都会使课堂学习效率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示范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身体力行,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