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神秘古国谭国与谭姓来历及谭姓血脉渊源解密

神秘古国谭国与谭姓来历及谭姓血脉渊源解密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三章. 神秘古國“譚國”與譚姓來歷及譚姓血脈淵源解密; 序:歷史記載與譚姓家族譜牒記載傳說及現代技術考古證據吻合; -、歷史記載譚國的史據資料探索考證發現文獻;

1.考證古代典籍,周初武、成、康三次大封諸侯時皆無譚國。而史書《三齊記》有平陵為殷帝帝乙之都,帝乙巡遊至譚國都城的記載。歷史典籍證明,譚國在殷商時代即已存在。

2.考證典籍《殷墟卜辭綜類》甲骨學史上地位崇高影響深遠的名著(國內曾有內部印本)。名著中收錄涉及譚國的卜辭多達三十五條。 3.歷史記載譚國的文獻有幸存被收入《詩經》中的《大東》詩文;古詩《詩經·大東》反映這一歷史事實的就是譚國大夫所作的《詩經·大東》。歷代傳箋疏注說解;基本上沒有大的出入,肯定了這是被征服的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朝統治的詩歌作品。 《詩經·大東》全文;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言顧之,潸焉出涕。

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無浸獲薪。契契寤歎,哀我憚人。薪是獲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

《詩經·大東》說明作者是譚國大夫,而姓氏、經歷和生活年代無從稽考。譚國在今山東濟南市東南,對照《魯頌》“遂荒大東”,那一帶地區當屬大東。從詩義看,他是東方舊國的大夫,因詩中的思想和情緒,絕對不可能產生於姬姓各大國的當權派。他對“西周人”的對立情緒,正反映了征服者的周王朝與被征服的東方舊國統治階級的矛盾;他的地位下降,使他發出同情人民的不平之鳴,從而也反映了西周統治階級與被征服國人民的矛盾。

4.又據《左傳·莊公十年》所記“齊師滅譚”記載: 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爾後返回齊國當了君主,卻不念舊德,不久齊國卻向東方擴張。因為齊桓公逃亡到莒國的時候,路過譚國“過譚,譚不禮焉。然而,在齊桓公執政賀喜時,各方諸侯皆來慶賀,譚又不至。在齊桓公執政的第二年,即西元前684年,譚國遇到了滅頂之災。冬,齊師滅譚,譚子奔莒。齊桓公雖然發動了“齊師滅譚”的軍事行動乃至屠殺抵抗

中的軍民人等,但譚國並沒有亡國,只不過使譚國成為齊國的附庸國而已。莒國的西疆與魯國接壤,西北與州國、紀國二國接壤。州國是小國,薑姓,不久被齊所滅。當時莒國、齊國、魯國是東方大國,附近的貴族與國君在本國住不下去時,都喜歡投奔莒國避難。這時期曾在莒國避難的外國貴族,除了齊公子小白(齊桓公)之外,還有譚國譚君“祁”、魯國的魯慶父。

5.到了西元前684年,齊桓公發動了“齊師滅譚”的軍事行動乃至屠殺抵抗中的軍民人等後,導致有關古譚國的文獻全毀無存。今天要考證譚國的歷史,除地下的大量陶片文物外,再就是被收入《詩經》中的《大東》詩了。相傳《大東》詩是譚國大夫所作,距今已3000多年了,是一位早於荷馬的詩人。據《史記》記載:當時周王朝的晉、鄭、衛、魯、莒國等大國都是姬姓公爵;而譚國屬“姬姓-姒姓”諸侯,子爵、爵位屬等級較弱小王國(殷商、周時代把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遭欺辱。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即諸侯各國國君的統稱。殷商、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6.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本紀出自《史記卷二·夏本紀》,作者是司馬遷。本史記主要記述了夏朝的歷史。)文獻中敘述了譚姓源自“姬姓-姒姓”大禹乃是鯀之子,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後裔。譚姓確立於(西元前684年)。史傳;姒姓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是子承父位、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是大禹的後代,殷商-周朝初大封諸侯時,大禹後裔中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

爵位為子。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齊桓公二年(西元前684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帶領公子(伯.叔.季)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公子(仲)留守譚國,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子民和外逃難遷徙的子孫、子民就以國為姓,稱譚姓、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譚氏始祖古譚國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開姓始祖古譚國譚子“祁”被中華譚氏尊崇為遠古譚氏第一世祖。譚國國君“祁”生養四子(伯.仲.叔.季)伯(長子)錦,仲(次子)繡,叔(三子)山,季(四子)河。 7.明朝時期的大儒蘇平仲曾編纂了一部《譚氏家譜》,他在譜序中寫道;譚姓淵源源於姬姓-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周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將先聖的後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今山東章丘),建立了譚國,為子爵,因此史稱譚子。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所以譚姓人稱譚氏血緣源於“系出姒氏”。

考證澄溪譚氏家譜序言;(南宋右丞相兼殿樞密史文天祥撰) 考證嚴溪譚氏族譜序言;(明朝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李東陽撰) 譜序中內容撰寫基本一致;譚姓淵源源於姬姓-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

8.湘西北譚氏明朝時期 古家族譜牒傳說記載;考證澧州譚氏明朝東閣大學士孝峰撰湘西北譚氏家譜序言;澧州譚氏血緣始祖源於軒轅黃

帝傳承於大禹,歷經夏、商、周、王朝至春秋古譚國譚子“祁”之長子“伯”譚錦支系。

二、史冊記載中的神秘古國“譚國”血脈淵源史料;

古譚國“譚國國君的爵位是子爵,源於姬姓-姒姓。”;建都於山東濟南東部的章丘。(上世紀20年代末,在位於濟南東部的章丘市龍山鎮以東武原河畔的城子崖發現了舉世聞名的龍山文化和譚國遺址)。 中國歷史上周朝.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分佈畫圖

史傳古譚國是一個始建於殷商時代的諸侯小國,和歷史上商朝的建立者商湯同姓,譚國是殷商王朝建立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進入周朝時代以後,它又接受了周武王分封諸侯國。分封諸侯國後繼續存在了500多年。史書上有一種說法,就是商王帝乙曾經雲遊到過譚國,這應該是3000多年以前的事情。如此說來譚國比我們現在熟悉的齊國、

魯國歷史久遠得多。古譚國的國勢很弱,沒有建立什麼可圈可點的歷史功績,史書對它的記載也很少,最長的一段見於《春秋·莊公十年》,但有點可悲的是,正是這段史書記載了古譚國的滅亡,西元前684年,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以譚國人對他不恭,違背禮節為由,出兵滅掉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祁”出逃到莒地“莒國”,至此,在城子崖立國長達五百多年的譚國消亡了。而留在故國和外逃難的子孫和子民從此就以國為姓氏“紀念古譚國”西元前684年也是全世界譚姓確立紀念日。

三、現代技術考古考證神秘古國“譚國”都城遺址浮現章丘城子崖; 上世紀20年代末,在位於濟南東部的章丘市龍山鎮以東武原河畔的城子崖發現了舉世聞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但在這個世人皆知的城子崖中卻隱藏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城子崖位於地上的城池遺跡,就是春秋時期古譚國的都城。時至今日,就連龍山鎮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這個神秘的國家,留下了濟南歷史上最早的詩篇,並在城子崖立國存在了長達五百多年之久。

古譚國城牆--城子崖遺址西邊百米之外一座破敗的仿古建築:“這就是譚姓宗祠,龍山鎮城子崖可是天下譚姓共同的故鄉,近幾年就有不少譚姓人士來這裏祭祖、參觀。“譚”這個常見的姓氏就源自古譚國,而再向上追溯還可以一直延續到著名的原始部落領袖大禹。明代蘇平仲所作的《譚氏家譜》序,記述得十分清楚:譚本姒姓,子爵,其皇封國土在今濟南曆城之間。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以譚國人對

他不恭,違背禮節為由,出兵滅掉了譚國後“古譚國從此實為齊之附庸國也”。史冊記載:春秋五霸時期、入春秋卅九年,周莊王之十四年,魯莊公之十年,西元前684年譚國被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滅掉譚國,“古譚國從此實為齊之附庸國也”。而譚子奔莒,譚自為齊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焉。這就是今天譚姓的起源。如今,譚姓已經發展成為世界華人的第65大姓,其子孫後代遍佈海內外。

神秘古國“譚國”都城遺址圖

編撰編輯製作;澧州譚氏“添麟公”支系第二十一世裔孫 譚曉平 西元2009年3月23日於北京 字數統計:33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