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字,会写“非、常”等7个生字。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7个生字。
2.难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三、教学准备
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PPT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朋友(出示小猴子的贴纸)。谁来跟它打个招呼?小猴子住在哪里呀?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了,路上遇到了很多喜欢的东西。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带拼音齐读“猴、结、掰”等12个字。 2.去拼音开火车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运用
1.小猴子下山先后来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 (1)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 分析词语“掰、扛”,指导朗读。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小猴子下山先后来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
理解词语“摘、扔、捧、抱、追”,指导朗读。 (3)词语运用: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4)体会结尾: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书写“非”“常”2个字(“非”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 五、板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 又大又多 掰、扛
桃子 又大又红 扔、摘 一无所获
西瓜 又大又圆 扔、摘
兔子 蹦蹦跳跳 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趣味性很强,全文配有四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会认“猴、结、掰”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二、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并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会迁移运用。以及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三、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不再三心二意。
一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主。然而在本次教学中,识字环节却把控的不是很好,用时比较短,用的识字方法也比较单一,孩子们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本节课带有“扌”的字比较多,可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引导孩子掌握“扛、摘、
扔、抱”等字。在课文讲解过程中,采用了动作表演等形式展开教学,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当小猴子看到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时,心里是非常高兴的,要读出高兴的感情。当小猴子空手而归时,内心是沮丧的。紧接着从小猴子的表现来引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再引出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不再三心二意。教学的最后是写字环节,在写字环节中仅仅对学生进行了范写指导,而缺少了学生的书空和对孩子的点评。
本次讲课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对我来说收获很大。通过自己的展示以及指导老师的点评,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了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方法,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