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又名海拉尔松,为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为松科大乔木,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沙地上,小兴安岭瘠薄山地亦有零星分布。自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1953年引种以来,樟子松成为我国三北风沙地、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是治沙造林中应用最多的针叶树。据2003年国家林业局统计,全国樟子松总面积约1,000万亩,主要分布在内蒙、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区。2006年统计,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面积为52.4万亩,其中辽西北约30万亩。这些树木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樟子松在我国北方省区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国家林业局提出用5年时间在三北地区—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建成以樟子松为主的1,000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
为全面提高三北五期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应用推广多年樟子松研究、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的营造林技术,现将其培育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育苗技术
1. 采种
育苗最好采用当地种子园或母树林中所产的种子。如当地采集不到种子,选择与当地自然条件相近似地区的种子。樟子松种子区区划,详见附录1。
章古台地区一般采种时间为9月中旬开始,其它地区根据气候条件不同、种子成熟情况,或前或后。
2. 种实的调制
可采用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干燥法。人工加热干燥球果时,温度控制在45℃左右。
3. 种子的储藏
要选择背阴通风处存放,有条件的可选择冷库储藏。
4. 种子催芽
4.1 层积催芽
4.1.1混沙埋藏:用冷水浸种,种皮吸水膨胀后再层积。沙子与种子体积比为3:1,沙子的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
4.1.2 混雪催芽:把种子与雪按容积比1:3混和均匀,装入容器或直接置于事先挖好的坑内,上部培成雪丘,再覆以草帘。无雪的地方,可用碎冰代替雪。
4.2 水浸催芽
主要采用温水浸种,水温控制在40℃左右,浸种时要反复搅拌,自然冷却。种皮吸水膨胀后捞出置于容器中,日晒或在20℃条件下催芽。
5. 圃地选择
圃地要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坡度小于5度、地下水位低,水源、电源、人力充足的地方。山地育苗要选山坡的中、下腹,地势较平缓的阴坡或半阴坡,坡度不超过15度。农耕地育苗,要选有排灌条件、肥力较好的土地。不可选用前茬作物容易对苗木带来病虫危害的土地。
樟子松育苗地最好选择无盐碱、排水良好、表土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选择前茬是樟子松、油松、赤松的育苗地。多风地区育苗地应选在背风处。
另外,在无严重病虫害的条件下最好选择连作,否则,要人工接种菌根菌或施用菌根土。同时,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实行轮作,一是播种区与移植区轮作;二是有条件的苗圃,苗木与绿肥作物、农作物轮作。
6. 播种苗的培育
播种作业是关系到育苗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播种过程中要严格掌握作业质量。
6.1播种前整地、土壤改良和种子的处理
播种前要进行细致整地,包括翻耕、耙耧、平整、镇压,清除草根、石块等。新开垦山地育苗地要在草籽成熟前进行全面清场。
沙地苗圃应大量使用草炭、河泥等改良土壤,并施以足够数量优质厩肥,形成一个保水保肥的耕作层,给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用草炭改土最好在施用的前一年雨季挖出,经过较长时间的晾晒促使其熟化然后再施用,或在施用前一年夏季放入畜舍中做垫脚,使其与牲畜粪便充分混合腐熟。底肥以腐熟猪粪为好,施用前必须倒细,连续育苗的土地,亩施10,000kg即可,移植地亩施2,000~3,000kg。施草炭与农家肥时务必与土壤混拌均匀,切忌粪肥集中,否则由于土壤肥液过浓,影响苗木根系的发育和地上部分生长。
为防止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可于播种前7~10日用硫酸亚铁、福尔马林、敌克松、地虫丁或其它灭菌、杀虫药剂进行土壤处理。用法与用量详见各药剂的使用说明。
樟子松种子在播种前不经处理也能出苗,但为促进播种后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幼苗抗性,在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混雪催芽,效果良好。播种前4~5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放入水中,待雪化净后,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2小时,并用清水冲洗几次,捞出后稍阴干即可播种。
6.2播种时间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一般以地表下5cm深处平均土壤温度达到8~9℃时较为合适。在辽宁章古台,4月25日~5月10日为适宜播种期。
6.3育苗方式
樟子松播种育苗一般用高床,床面高出步道10~15cm。然后覆一层稻草,优点是保湿,缺点是土温低,出苗慢,还得人工看雀,另外还需经常喷水以防种子芽干。庭院育苗可采用下床育苗法:播种后不覆稻草、顺床覆细纱网、不用看雀。因为是下床,可采用漫灌,减少浇水次数,节约劳力,降低成本。其它环节与传统育苗方法相同。
6.4播种量及苗木密度
播种量需依据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纯度、千粒重等来确定,还应考虑到育苗技术水平和圃地土壤情况等。如果室内发芽率在85%~90%,亩播种量6~8kg,亩产苗可达20~27万株。
6.5 播种方法
采用撒播。在播种前3~5天,灌足底水,在床面潮润时将床面浅浅耧成麻面,人工或机具播种,并及时镇压,然后用细沙覆盖,厚度0.3~0.5cm。
6.6 播种地的管理
风沙地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土壤渗透力强,肥、水易流失,抚育应以除草、水、肥管理为重点。
6.6.1覆盖(草):为保持表土水分、调节床面温湿度,防止风蚀或浇水、降雨时冲掉覆土,在播种后应及时用稻草覆盖床面,厚度以似漏非漏覆土为宜。每平方米床面需稻草0.5kg左右。到种子已有50%左右出土时,撤除1/2,到苗已出齐,再全部撤除。
6.6.2浇水:一是种子发芽阶段。从播种到出齐苗这一阶段表土必须保持湿润、防止芽干。每天可浇水1~2次,使接触种子的土壤保持湿润状态,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二是保苗期。从出齐苗后到6月末,最好是在每日的高温到来之前进行灌水。三是速生期。樟子松苗木以7~8月为高生长最快期,每旬高生长可达1~2cm,浇水应掌握少次多量的原则,即每隔2~3天浇1次透水。到8月上、中旬后则应逐渐减少浇水次数,以促使苗茎木质化和顶芽的形成,10月末~11月初覆土前再浇一次透水,以利苗木越冬。
6.6.3中耕除草:近年来多用化学除草,即播种时在覆沙中混除草醚,每平方米的覆沙中混2~3g,或在覆沙后将除草醚兑水喷于床面上也可,出苗后再撒1次药土,这样就基本可以控制住杂草。
在7~8月间应勤于松土,最初的一、二次宜浅耕,以后可逐渐加深,到9月初宜停止松土以利幼苗越冬。
6.6.4 施肥:沙地苗圃一般土壤较瘠薄且透水性强,养分易流失,为保证幼苗在生长期能有充足的养分,应从6月初开始,每隔10天左右追施化肥1次。追肥多以氮肥为主,最初1、2次每平方米施硫氨5~10g,以后随苗木生长情况可酌情增加,但最多每平方米不得超过20g,到7月末停止追肥。
具体方法是先将肥料用少量水溶化,兑水后均匀地浇到苗床上,然后用清水冲洗苗木。
6.6.5 间苗:播种时撒籽均匀,出苗后可不进行间苗。由于播种时撒籽大多不均,所以为调整苗木密度,促其生长均匀,于7月间幼苗地茎已木质化时进行间苗。
6.6.6 灾害控制:一是防止鸟害。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鸟类啄食,因此从幼苗开始出土后,应设专人看护。待出苗后20~30天种壳脱掉,方可免于看护。二是设置防风障。在春季风沙为害严重或圃地四周无防护林的苗圃,播种区四周必须设置防风障,到6月初可分批撤除。三是防治病虫。在幼苗阶段,蝼蛄等地下害虫有时危害苗木,可用诱饵毒杀。对病害的防治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可于播种前7~10天对土壤进行消毒,或在播种时于覆沙中混入五氯硝基苯,在幼苗期喷1次甲托或退菌特均有较好的效果。
6.6.7 越冬保护:在初冬土地封冻前,用步道土把苗木埋严,覆土厚度3cm左右,翌年4月初将覆土撤除。
7. 移植苗的培育
樟子松苗需培育2年才能达到出圃造林的标准。
7.1移植时期
秋末或初春均可进行。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4月上旬到中旬进行。
7.2移植前的准备
在移植前需要进行整地、施肥和灌足底水。
7.3移植方式、移植密度
苗木移植有床作和垄作2种方式。床作苗木产量高,浇水、施肥方便,便于管理。床宽为1.5m左右,垄宽为60cm。床作时行距14~16cm、株距4cm;垄作时采用双行,株距4cm。
作业时务必保证苗木不受风吹日晒,栽植时将苗木放在有水的苗木桶中,移栽时宜深、不窝根,植苗后踩实并及时灌水。
7.4苗期管理
在夏季应勤松土除草,适当浇水。移植苗一般要追肥,在移植15天左右苗木成活后,每平方米约追施硫酸铵25g,以后每半个月追施1次,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可适当增加施肥量,到生长季节结束追施4次即可,一般在8月中旬左右追施1次钾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
8. 切根苗的培育
樟子松切根不移植育苗技术是将当年播种苗秋季留床,第二年进行切根。5月上旬切主根,深度12cm左右,6、7月各震荡1次。切根或震荡后应立即对苗木进行充分灌水,防止苗木因根系失水死亡。切根苗对氮肥需求较多,应适当多施氮肥。
9. 容器育苗
容器育苗是利用一定规格的容器(杯、袋),进行播种或移植苗木的方法。容器苗虽成本较高,但因其成活好、缓苗快等仍被广泛采用。容器苗的培育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培育好的苗木装到营养杯内再装入配置好的营养土中培育;二是先将容器杯或容器袋装好营养土后置于架子上,进行工厂化播种育苗。
9.1作床与营养土配制
床的深度低于容器杯高度5cm左右、宽度以150~170cm为宜。放置的容器杯上口要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在配制营养土时,一定要加入一定量的肥料。一般采用如下配方进行配制,即苗床土40%~50%,主要为耕作层的熟土;粘土20%~30%;厩肥15%,猪粪、羊粪最佳,厩肥要充分腐熟,防止烧苗;草炭15%。
9.2选苗、装杯
樟子松容器苗既可以采用种子直播,多数是工厂化育苗,也可以采用1年生播种苗或2年生苗装杯两种方式进行培育。培育造林用容器苗,选用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健壮的2年生苗。苗木选好后进行装杯,装好的苗木一行一行地摆放在已经做好的下床中,然后进行灌水、覆土封闭。第一次水要灌透,在缓苗期内,要每隔3~5天浇1次水。
9.3起苗、运输
起苗前5~7天避免浇水。起容器苗时,应先将床的两端挖开,深至杯的底部。运输时,要分层摆放,以防止容器苗散袋,损伤苗木。
10. 大苗培育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大容器杯培育;二是圃地培育。
10.1大容器杯法
将苗高30~50cm、地径0.8~1.2cm的樟子松苗移栽到杯径30cm×40cm的容器杯内,进行大规格苗木培育。北方最佳时间是春季土壤解冻后。株行距为50cm×50cm。
10.2圃地培育法
将苗高20~50cm、地径0.6~1.2cm的樟子松苗,直接移栽到圃地。北方最佳时间是春季土壤解冻后。株行距依据培育年限确定。
11. 苗木调查
苗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后,要按苗龄、育苗方法、作业方式,调查苗木质量和产量。苗木调查一定要精确,按苗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因子包括株数、地径、苗高等。
12. 苗木出圃
苗木出圃是最后一项圃地作业,也是育苗与造林衔接的重要过程。作业质量的好坏对造林的成活和幼树的生长极为重要,因此必须高质量地进行起苗、选苗、假植、包装和运输等工序。
12.1起苗
2年生樟子松苗,最好在春季苗木出圃前,先灌足水,等苗木体内水分得到恢复后,再进行起苗,苗根长度保留18~20cm。苗木起出后要及时捆包,切忌苗木遭受风吹日晒降低造林成活率。
秋季起苗后应及时进行假植,做到深埋、稀摆、踩实并灌好水,在封冻前用碎土把苗木埋严防止透风、苗木被吹干。翌春3月末或4月初将覆土撤除。
12.2包装
裸根苗需要打包才能出圃,在打包前一定要蘸好泥浆或保湿剂以保持苗根水分。
二、造林技术
1. 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是在造林规划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依据上级机构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某一个基层单位的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条件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进行造林设计。还要对造林工程的种苗、劳力及物资需求、投资数量及效益估计等作出精确测算。是林业基层单位制定生产计划、申请投资及指导造林施工的基本依据。通常由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已经审定的造林项目文件或上级的计划安排,以设计任务书的方式下达,由专业调查设计队伍组织,由专业调查设计人员与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结合来完成。
2. 造林地的选择
樟子松垂直分布范围多在200~1500m之间,如河北赛罕坝林场在海拔1300~1500m高山阳坡以及在山西海拔2000m的地区都有造林,且获得成功。
樟子松可在山地砾质土、粗骨土、丘陵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多种土壤、平川沙荒地、风积沙梁,以及其他土壤瘠薄的地段上造林,但不宜在粘重的水湿地,以及排水不良的下湿地和临时性积水地造林。樟子松虽然耐瘠薄,但并不等于喜瘠薄,宜首先选土层比较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壤土地为好。
樟子松喜欢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但亦耐轻度盐碱。通常在土壤pH8以下,土壤可溶性含盐量0.1%以下,其生长尚无异常现象。当土壤pH 8以上,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仍能生存,但生长受到某些抑制。
相对高度3m以上的沙丘,应空留1/2~1/3的丘顶。
3. 造林地整地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固定沙地上栽植樟子松,如杂草繁茂地段宜实行窄带状整地,近期弃耕地或流动、半流动沙地,可不整地。整地时间以造林前一年雨、秋季为好,整地宽60cm~100cm、深20cm~25cm。
3.1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是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式。全面整地不宜集中连片、面积过大。坡面过长时,在山顶、山腰等部位应适当保留原有植被,保留植被一般应沿等高线呈带状分布。另外,在坡度比较大而有必要实行全面整地的地方,整地必须与修筑水平阶相结合。
3.2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主要适用于无风蚀或风蚀比较轻微的地区,伐根及其它障碍物不太多的采伐迹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坡面比较平整的山地,林中空地或林冠下的造林地。带状整地又分为山地带状整地、平原带状整地等。块状整地适用于山地和平原。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有穴状、块状和鱼鳞坑;平原应用的块状整地有块状、坑状、高台等。块状地的排列方式,应与栽植行一致,在山区沿等高线排列;在水土流失地区或坡度比较大的山地相邻行之间的穴状以品字形排列为宜,在平原地区应南北向排列。
4. 造林密度和造林点的配置
最适密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目的、立地条件、培育技术和培育时期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合理造林密度为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樟子松造林株行距一般为1.5~3m×3m,1.5~4m×4m,1.5~5m×5m,1.5~6m×6m。造林点的配置以品字形为佳。
5. 造林方法
5.1 苗木的种类、年龄和规格
造林用苗的苗龄、规格,要根据造林的立地条件、经济条件、不同的造林季节、不同区域、不同目的而确定。樟子松造林大致有三种苗木类型。
5.1.1裸根苗:裸根苗多用1+1、2+1的移植苗。用樟子松2年生裸根苗造林具有成本低、造林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等优点。用樟子松2年生移植苗造林,宜采用一级苗和二级苗。樟子松2年生裸根苗苗木规格为:1-1一级苗为地径>0.50cm以上,苗高>15cm,根长>18cm,侧根数>10条;1-1二级苗为地径>0.35cm,苗高12~15cm,根长>18cm,侧根数>10条。
5.1.2容器苗:宜采用1+1、1+2、2+1、2+2、2+3等不同苗龄的容器苗。
5.1.3大苗:多为5~10年生带土坨的幼树。
5.2 苗木的保护和处理
造林过程中要自始至终保证苗木根系湿润,避免失水。运输时可用方便袋将一定数量的容器苗包装为一袋,以方便作业。对于远途运输的裸根苗木,若温度过高应分层加冰块。造林前对于根系过长的应进行适当修剪。栽苗时要把苗木放在盛水的桶里,泡上苗根,边栽边拿。
5.3 造林季节
根据造林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季节和造林时间。
5.3.1 春季造林:主要用裸根苗和容器苗。春季栽植应尽量提早。栽植时间为:华北低山、平原可为3月中旬~4月上旬;东北中南部4月上旬~4月中下旬,
北部4月下旬~5月中旬;西北黄土高原东南部3月上旬~3月下旬,西北部3月中旬~4月上旬;新疆北部3月下旬~4月上旬、南部3月上旬~3月下旬。
5.3.2 雨季造林:雨季造林的时间一般为7月上旬~8月上中旬,主要是容器苗。切勿在樟子松抽新梢后高生长旺盛期造林。雨季栽植要掌握雨情,以降1、2场透雨、出现连雨天时为最好时机。雨季栽植切忌栽后等雨。
5.3.3 秋季造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可在树木落叶至土壤结冻前进行秋季造林。在陕北地区9月下旬~10月上旬是樟子松造林的最好时机,而在山西的雁北为10月中、下旬~11月上、中旬。
5.3.4 冬季造林:冬季造林时,采用带冻土坨大苗栽植。
5.4 造林技术
5.4.1裸根苗造林:沙地宜采用缝植、穴植,山地宜采用穴植。缝植造林时先用铁锹铲去表土,用郭勒索夫锹插入栽植点,向前或向后移动,别出深40cm、上口30cm的缝隙,形成一个垂直面,然后将造林锹拔出,将苗根甩入缝隙内,使苗木不窝根,然后用造林锹将原来的缝隙靠紧,踩实。小坑靠壁造林时,先用铁锹铲去表层干土,挖深30~35cm、上口宽30~35cm、穴底宽15cm的植苗穴,将松苗扶正靠在垂直壁上,进行倒坑栽植、小背阴栽植。在较平缓的沙地上,可采用机械造林。
5.4.2容器苗造林:参照裸根苗穴植法。
5.4.3大苗造林
大苗造林一般采用移植筒造林、带土坨造林。
移植筒造林技术一般适用于沙地,其方法是先把移植筒套在将要移栽的樟子松幼树树干周围,并用锋利的板锹按筒径大小,切去周围多余的土,边切边往下压筒,直到移植筒的上沿与地面平或略低于地面为止,而后将直立树坨推斜后安装移植筒底,抬出坑外。树坨运到栽植点后,连筒一并放入坑内,再抽出筒底、扶正、填土至坑平止,最后拔出插钎,撤出筒皮,填土踩实,作盘灌水。
6. 主要模式
不要营造大面积樟子松纯林,要营造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混交林。
6.1 混交林
6.1.1 混交树种
混交树种主要有:彰武松、异砧红松、油松、赤松、班克松、长白松、枫树、怀槐、蒙古栎、花曲柳、杨树、白榆、黄榆、文冠果、白丁香、平榛、锦鸡儿、胡枝子、沙棘等。要着力推广的适生林木新品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主要良种见附录2。
6.1.2 混交类型
混交类型主要有:乔乔混交、乔灌混交、针针混交、针阔混交。
6.1.3 混交方式
混交方式主要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
6.1.4 混交林的培育
当次要树种超过主要树种时,可采取平茬、修枝、抚育间伐等措施进行调节;当次要树种与主要树种对土壤养分、水分竞争激烈时,可以采取施肥、灌溉、松土以及间作等措施进行调节。
6.2农田防护林
主带由2~3行樟子松或加1~2行灌木组成,副带由1~2行樟子松或加1行灌木组成。带距100 m~150m、带宽6~9 m,株行距2~3 m×3m。
6.3草牧场防护林
在平坦沙地草场营造带状林,带距50 m~100m,带宽可选9m(3行)、15m(5行)等;在起伏比较大的沙地营造群团状林或疏林,群团状林每块面积在10亩左右,株行距3 m×3m或4 m×4m,林占面积占草场面积的20%。疏林每亩栽植10~20株。
7. 幼林抚育管理
7.1苗木的越冬防寒
用樟子松2年裸根苗造林,须连续覆土防寒2~3年,用3~4年容器苗造林,可连续埋土防寒1~2年。覆土时间一般在11月上旬,撤防寒土一般根据各地的天气情况,一般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
7.2幼林地管理
幼林抚育年限为3~5年。干旱、半干旱地区或土壤水分不足的幼林地,为了有效的蓄水保墒,无论有无杂草,都要进行松土,松土的深度为5~15cm。松土的原则:里浅外深(与树体的距离)、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粘土深松、干土深松。
8. 彰武松造林技术
彰武松P. densiflora var. zhangwuensis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它生长快,抗逆性强,材积生长比樟子松快20%以上。彰武松是一个杂交种,主要靠无性繁殖,嫁接是目前繁殖彰武松的主要方法。
幼林地改接是营建彰武松纯林和混交林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选择4~5年生的樟子松、油松或赤松幼林地,通过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
嫩枝嫁接:在彰武松穗条半木质化时(章古台为6月上中旬),进行采条和嫁接。穗条长度20cm左右,粗度依砧木而定,在晴朗天气的早晚嫁接为好。可采用保温箱内放置冰冻矿泉水或制冷箱(5℃左右)保存、运输接穗。
硬枝嫁接:在树液流动前采集穗条(章古台为3月中旬之前),于春初砧木萌动后进行嫁接(章古台4月中下旬)。
嫁接成活后,翌年解除捆绑,剪除影响接穗生长的砧木枝条。
另外,还可以在苗圃3~4年生的樟子松、油松或赤松容器苗上进行嫁接,翌年造林。
9. 异砧红松嫁接技术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75年在章古台沙地上,用樟子松幼树作砧木、红松作接穗,进行嫁接试验,取得成功。目前,该所已经发展异砧红松混交林1000亩。在野外,可选择树高30~150cm的樟子松、油松或赤松幼林,进行硬枝或嫩枝嫁接。
硬枝嫁接和嫩枝嫁接方法同彰武松。此外,红松硬枝嫁接除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外,还可采用芽接(劈接)法嫁接,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另外,也可在苗圃3~4年生的樟子松、油松或赤松容器苗上进行嫁接,翌年造林。
三、经营技术
森林经营对樟子松林木生长、林分健康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要切实加强抚育采伐和人工整枝等工作。现有的樟子松人工林有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类。
1. 抚育采伐对象
1.1商品林的抚育采伐
幼龄林到近熟林阶段,林木分化明显,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的林分;遭受到火灾、病虫害及风雪等自然灾害轻度危害的林分。
1.2公益林的抚育采伐
从幼林形成到森林成熟前,适时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的生长发育。特殊保护等级公益林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抚育采伐活动,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等级公益林进行必要的抚育采伐。
2. 抚育采伐开始期、间隔期
樟子松人工林抚育采伐的开始期一般在10~15年生,间隔期5~8年。
3. 樟子松人工林龄级划分
樟子松人工林龄级划分表 单位:年
幼龄林 中龄林 近熟林 成熟林 过熟林 龄级期限 20以下
21~30 31~40 41~60 61以上 10 4. 抚育采伐的种类、方法和技术要求
4.1商品林
4.1.1抚育采伐种类
透光抚育:在幼龄林内进行;生长抚育:在中龄林至近熟林阶段进行;卫生抚育:在达到成熟龄之前的各林龄阶段均可进行,主要是伐除遭受到火灾、病虫害及自然灾害危害、无培育前途的林木。
4.1.2抚育采伐方法
下层抚育法:适用于单纯同龄林,主要是伐除IV、V级木和部分III级木,以及个别发育不良的I、Ⅱ级木。
综合抚育法:适用于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主要是伐除砍伐木。
机械抚育法:适用于株行距整齐、初植密度大的人工林,在林分内不进行林木分级,机械地隔行或隔株伐除部分林木。
4.1.3抚育采伐技术要求
必须做到留优去劣,留大砍小,密间稀留,控制强度。
抚育采伐后,单位面积适宜保留株数见下表。
樟子松人工林抚育采伐适宜保留株数 单位:c
m; 株/亩 6 径 阶 8 10 12 14 商品林 120~140 100~120 80~96 64~74 50~60 公益林 100~120 84~100 68~80 54~64 42~50 径 阶 16 18 20 22 24 商品林 40~48 32~38 28~32 24~28 24 34~40 公益林 30~32 26~30 22~26 22
注:表中的适宜保留株数适用于辽西北及其类似地区,其他地区可根据当地的水分、养分和温度条件等适当增减。
抚育采伐的蓄积强度(上层抚育法除外)≤25%,机械抚育法≤50%。
4.2公益林
4.2.1抚育采伐的种类和方法
透光抚育:在幼龄林内进行,单纯同龄林采用下层抚育法;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采用综合抚育法。
生态疏伐:在中龄林及近熟林内进行,单纯同龄林采用下层抚育法,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采用综合抚育法,调整林分的密度和林带的疏透度。
卫生抚育:在林分达到防护成熟龄之前的各林龄阶段均可进行,伐除遭受火灾、病虫害及风雪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林木,促进保留木健康生长。
4.2.2技术要求
抚育采伐后,适宜保留密度见樟子松人工林抚育采伐适宜保留株数表;采伐的蓄积强度(上层抚育法除外)≤25%。
林带间伐后疏透度在0.4以下,并保持原林带的总体结构;林带抚育采伐的株数强度不超过50%。
四、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随着栽培范围的扩大及树木年龄的增长,樟子松病害逐渐增多,引种地的病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与原产地不尽一致。在原产地红花尔基,樟子松林木病害主要有松针锈病Coleosprium pulsatillae、烂皮病Cenangium ferruginosum、落针病Lophodermium spp.、红斑病Dothistroma septospora、瘤锈病Cronartium quercum、疱锈病C. flaccidum、红疣枯枝病Nectria cinnabarina和窒息病Thelephora terrestris等,其中前4种为害较重。在引种地辽宁彰武章古台,主要有枯梢病(衰退病)Sphaeropsis sapinea、红斑病、落针病、松针锈病等,其中衰退病最典型,为害最重。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主要害虫有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松梢螟Dioryctria splendidella、油松球果螟Dioryctria mendcella、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松大蚜Cinara pinea、松树红蜘蛛Oligonychus picea、褐幽天牛Arhopalus rusticus、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 piniperda、大树蜂Sires gigas、松球蚜 Adelges sp.和松毒蛾Dasychira axutha等。
1. 樟子松枯梢病(衰退病)
自1991年开始,在最早进行沙地引种的辽西北章古台地区出现了林木衰弱死亡现象。后来,灾害蔓延到辽宁所有引种栽培区,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以章古台为基地,通过多年、多学科联合攻关,总结出现有樟子松人工林存在的问题是在气候条件差异过大、林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土壤水分亏缺、养分不良等诱导下,松沫蝉、松毛虫、松毒蛾、雹灾、旱灾等激化下,松枯梢病促进下,多种生物、非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属于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即林木“衰退病”。
实践证明,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不可多得的优良树种,关键要科学营造,合理经营。必须明确防护林的经营原则,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方针,自始至终以促进林分的健康和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为核心。
主要防治措施有两项:
营林措施。在辽西北,樟子松生长到40多年生便趋于数量成熟,而染病树木30 年生后就趋于数量成熟,治理措施需区分对象,分类施策。
40 年生左右或以上林分:一般均已发病且较重,治理措施应以卫生伐为主。伐除枯死木和濒死木,可逐步改造成疏林草地。
30 年生左右林分:生长比较迟缓,染病相对较轻,需进行密度和结构调整并辅以卫生伐,适时引进阔叶乔木或灌木,改造成混交林,还可进行混农或混牧作业。
20 年生左右或以下林分:生长较旺盛,应及时间伐调整密度。间伐要坚持留优去劣的原则。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间伐。
修枝可降低林木的“物理年龄”,减免无效蒸腾,缓解水分矛盾,是防病治病的良好措施。修枝并不是被动的修除病枝,而是在未感病林分中进行主动、提前修枝。整枝强度:20年生以下的幼龄林冠高比2:3~1:2;21~30年生的中龄林冠高比1:2~1:3;30年生以上的林木冠高比1:3~1:4。
化学防治。因松枯梢病会导致苗木、林木死亡,在染病的母树林或种子园等特用林和苗圃中,化学防治作为治疗措施,可酌情采用。对当年播种苗,在6月中旬至8月末,用70% 甲基托布津(20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或50% 苯来特(800倍液),每隔2周打1次药。翌年春季移植苗木时,用上述药剂浸苗10~15分钟,即可获得良好效果。对樟子松母树林、种子园或有必
要防治的其它林分,在新梢生长停止时和展叶中期,在辽西北为6月初和6月中旬,用上述药剂喷雾2次即可达到应有的效果。
2. 松针红斑病
2.1分布及危害
松针红斑病是世界上松树叶部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樟子松、赤松和红皮云杉,还危害油松、长白松、红松和偃松等的苗木和幼树针叶。可造成樟子松和红皮云杉苗木绝产,幼树受病严重者也能枯死,大树病后影响生长。
2.2防治方法
2.2.1引入苗木以及造林苗木出圃时应检疫,禁止病苗外运或上山造林。
2.2.2加强苗圃管理,清除病株及残体,并运出圃地外烧毁或深埋。
2.2.3病苗病树可喷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或福美制剂500~700倍液,每半月1次,喷2~3次。人工林郁闭后要适当修枝,或用百菌清烟剂或五氯酚钠烟剂防治。
2.2.4选育抗病品种。
3. 松针锈病
3.1分布及危害
松针锈病是世界广泛分布的松树叶部病害,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受害树种有云南松、马尾松、华山松、黑松、油松、赤松、红松、湿地松及火炬松等。由于引起病害的锈菌种类不同,其转主寄主也不同。樟子松松针锈
病主要分布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为害苗木和幼树,导致松针枯萎、早落,严重时使新梢枯干,甚至全株死亡。
3.2防治方法
3.2.1避免营造松、黄檗混交林。清除中间寄主。造林时,两树种的距离至少2km。
3.2.2有条件时可喷硫磺粉或0.3~0.5Be石硫合剂或用80%代森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每半月1次,共喷2~3次。6月下旬开始喷黄菠萝,8月中下旬喷松树。
4. 松落针病
4.1分布及危害
松落针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遍布所有松树分布区。无论人工林还是原始林,从幼苗到大树都有发生。辽宁多发生于樟子松、红松、黑松、油松和云杉等针叶树上。病害严重时,整个树冠枯黄,提早落叶,影响生长。
4.2防治方法
4.2.1发生落针病的主要原因是林内湿度过大。因此,加强抚育,及时间伐,清理林内杂草,使其通风降湿,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
4.2.2营造混交林,混交林带中针叶树的初植密度不能过大。
4.2.3苗木或幼林发病时,在子囊孢子飞散传播时期喷洒1%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800倍液、45%代森锌500倍液、50%退菌特600~800倍液或70%可湿性菲美铁1000~1600倍液,每半月1次,共喷2~3次。
5. 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5.1寄主及危害
在章古台地区主要危害樟子松、赤松,其次为害油松。
5.2防治方法
防治松毛虫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测报工作为前提,营林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利用生物、化学、物理、机械各种相辅相成的防治措施,把松毛虫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
5.2.1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保护杂草、灌木、密源植物等,丰富植被,发展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物群落。
5.2.2生物防治:用BT进行防治或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每亩释放量3,000~10,0000(根据虫口密度而定)不等。利用白僵菌、松杆菌、清虫菌防治松毛虫。
5.2.3化学药剂防治:5月上中旬用20%杀灭菊脂、25%灭幼尿或通杀等进行树冠喷雾,也可用氰茂菊脂进行飞防或喷雾;缠毒绳防治,用通杀和废机油1:7浸泡纸绳,在松毛虫上树前将浸泡好的毒绳缠在树干上。也可用“林丹”烟雾剂防治松毛虫幼虫。
5.2.4物理机械防治:将0.5cm宽的塑料条缠在树干上3周半,来阻隔松毛虫上树。
5.2.5人工防治:在成林中设置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等食虫鸟类,对控制松毛虫发生有一定作用。
6.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6.1分布及危害
油松毛虫分布在河北、华北的油松分布区以及辽宁的阜新、建平等地,是毁灭性食叶害虫。在章古台地区与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混合发生,主要为害油松、樟子松,也能危害赤松。
6.2防治方法
同赤松毛虫。
7. 松梢螟Dioryctria splendidella
7.1分布、寄主及危害
辽宁发生普遍,是针叶树的主要害虫。它不仅为害油松、樟子松、赤松、红松等的主梢和侧梢,还为害球果,降低种子产量。
7.2防治方法
7.2.1营造混交林,特别是混栽豆科等蜜源植物,有利于寄生天敌—长距茧蜂、赤眼蜂等的繁殖,可抑制或减轻为害。
7.2.2摘掉被害果实,剪掉被害树梢,掩埋或烧掉。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受虫害的果、梢放在寄生蜂保护器内,做到既消灭害虫,又能保护天敌。
7.2.3在受害严重的林分中,在幼虫转移为害期间和成虫出现期,喷2.5%溴氰菊酯或20%的速灭杀丁。
7.2.4产卵期间(6月中、下旬)施放赤眼蜂,每亩放蜂1万头左右。
8. 油松球果螟Dioryctria mendacella
8.1分布、寄主及为害
油松球果螟是章古台地区松林内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各地。除严重危害油松外,尚危害樟子松、赤松、红松等的球果和嫩梢。幼虫不仅危害二年生球果,而且严重危害一年生主梢和侧梢,个别植株一年生梢几乎100%受害。一年生球果和二年生梢,也皆受其危害。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材质。
8.2防治方法
参照松梢螟。
9. 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
9.1分布、寄主及为害
辽宁省分布普遍。20世纪80年代初,章古台地区发现少量松沫蝉危害,后来数量逐渐增多。若虫吸食梢部汁液,轻者能影响新梢的正常和发育,重者使嫩梢呈弯曲状或下垂,甚至枯萎。主要为害樟子松,也能为害赤松和油松。
9.2防治方法
9.2.1 幼龄若虫发生盛期(5月末),用内吸性杀虫剂如2.5%溴氰菊酯或20%的速灭杀丁等5倍液2ml/株注干或涂干、原液1ml/株注干或涂干、500倍液喷雾。
9.2.2成虫羽化后、产卵前(7月末)采用烟剂防治,效果良好。
附录1 樟子松种子区区划表
种子区 种子亚区 范 围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Ⅰ 呼伦贝尔区 - - 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满州里市、新巴尔虎右旗 大兴 Ⅱ1 兴安 安岭 Ⅱ 亚区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黑龙江省:漠河县、塔河县、呼玛县 岭区 小兴 Ⅱ2 安岭 亚区 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逊克县、伊春市、鹤岗市、铁力县、庆安县、绥棱县、海伦县、北安市、嫩江县 长白 Ⅲ 山区 Ⅲ1 长白 山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宾县、尚志县、依兰县、佳木斯市、桦南县、集贤县、双鸭山市、鸡东县、林口县、穆棱县、绥芬河市、东宁县、牡丹江市、海林 北部 县、宁安县、五常县、双城县、宝清县、虎林县、密山县、鸡西市 亚区 长白 山地 Ⅲ2 南部 亚区 吉林省:榆树县、德惠县、九台县、长春市、舒兰县、吉林市、蛟河县、敦化市、汪清县、公主岭市、四平市、双辽县、伊通县、辽源县、东丰县、东辽县、辉南县、盘石县、桦甸县、安图县、图们市、延吉市、龙井县、和龙县、抚松县、靖宇县、柳河县、通化县、通化市、浑江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县;辽宁省:西丰县、昌图县、开原县、铁岭市、清原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桓仁县、宽甸县、丹东市、本溪市、本溪县、抚顺市、沈阳市 Ⅳ 内蒙古高原区 Ⅳ1 内蒙古高原东部亚区 黑龙江省:讷河县、富裕县、德都县、克山县、依安县、克东县、拜泉县、明水县、望奎县、青冈县、兰西县、呼兰县、肇东县、肇源县、肇州县、安达市、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龙江县、泰来县;吉林省:镇赉县、白城市、洮安县、大安县、乾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扶余县、农安县、梨树县、双辽县、长岭县、通榆县;辽宁省:康平县、彰武县、法库县、新民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市、铁岭市、北票县、朝阳市、建平县;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扎鲁特旗、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县、开鲁县、敖汉旗、宁城县、喀喇沁旗、奈曼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兰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化德县、南都县、兴和县、集宁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丰镇县、凉城县、卓资县、和林格尔县、呼和浩特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武川县、士默特右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准格尔旗、包头市、达拉特旗、东胜市、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县、沽源县、康保县、张北县、崇礼县、张家口市;山西省:天镇县、阳高县、浑源县、大同市、怀仁县、应县、左云县、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县、朔县、神池县、五寨县、苛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兴县、临县;陕西省:府谷县、神木县、佳县、榆林县、横山县、靖边县 Ⅳ2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高原西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鄂托克旗、部亚区 鄂托克前旗;陕西省:定边县 引自《中国林木种子区》(GB8822.1-8822.13-88),1988年8月1日执行。
附录2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主要良种简介
1. 彰武松
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var. zhangwuensis Zhang, Li et Yuan var. nov.)是我所于1990年10月,在章古台区域内的一片樟子松人工林中首次发现的,由东北林业大学聂绍荃、袁晓颖教授命名。2004年对彰武松DNA进行RAPD标记,并结合彰武松F1代主要的遗传性状表现,判断彰武松是赤松和油松的天然杂交种。2007年彰武松通过了省级林木品种审定,良种编号为:辽S-SC-PD-001-2007,证书编号为(2007)第001号。
1.1生长特性
彰武松更具有速生性、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特别是无明显病虫害,不感染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在正常年份,其与樟子松连年高生长量之比为1.21倍,最大高生长量达1m;在干旱年份,该比值增大至1.3-1.5倍,高生长量不低于0.5-0.6m。
1.2适宜地区
适宜在辽宁全境及我国的三北地区推广。
1.3繁殖及栽培技术
嫁接繁殖是目前繁殖彰武松的主要方法:在5月末-6月上旬,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砧木选3-5年生樟子松(油松、赤松),在野外幼树或苗圃容器苗上均可嫁接。嫁接的成活率可达85%以上。沙地造林时株行距一般为2m×3m,可与山杏、五角枫等进行带状混交。
2. 樟子松优系(GS1、GS2)
GS1、GS2(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是在章古台樟子松种子园中,通过数十年对365个优良无性系的对比观测,筛选出的两个表现突出的樟子松优良无性系。2007年GS1、GS2通过了省级林木品种审定,良种编号为:辽S-SC-PD-001-2007,证书编号为(2007)第002号。
2.1生长特性
樟子松优系(GS1、GS2)为高大常绿乔木,28年生时,平均高为10.9-11.6m,比同龄种子园樟子松无性系高出26.6%-33.2%,平均胸径29cm,比同龄种子园樟子松无性系高出51.45%-56.67%,28年生GS1、GS2平均单株蓄积为0.30046-0.38362m3,比对照樟子松高出116%-122%。现地观测发现,GS1、GS2生长旺盛,树冠大,枝叶茂绿,结实多,无明显病虫害。
GS1、GS2在苗期就显示出了它的速生特性,其1、3、5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和地径均大于同龄的普通樟子松,苗高为对照的1.18倍,地径为1.25倍;GS1、GS2的3年生嫁接苗年均生长量58.8cm,最高达95cm。干物质、根茎比明显高于普通樟子松(对照)。
2.2适宜地区
辽宁省境内及三北同类地区。
2.3繁殖及栽培技术
2.3.1播种繁殖
2.3.2无性繁殖
5月末-6月上旬,用嫩枝接穗嫁接,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砧木选用3-4年生普通樟子松做砧木,在野外幼树或苗圃容器苗上均可嫁接。栽培技术可参照樟子松。
3. 异砧红松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62年从辽宁本溪草河口引种红松实生苗进行造林试验,1975年5月在章古台,以樟子松为砧木、草河口红松为接穗,采用髓心形成层嫁接法嫁接红松,获得成功,形成了独特的沙地异砧红松林。
3.1生长特性
沙地异砧嫁接红松在当地表现突出,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速度超过樟子松和油松,且无明显病虫害,特别是不感染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嫁接6年开始结实,15年后进入盛果期,单株结实量最大的鲜重达25kg,另外,章古台沙地上异砧红松的千粒重与草河口差别不大,单株果数、单个果重、单果籽数差别较大,这种差别应该与母树授粉、气候、土壤条件差异等有关。不过,章古台异砧红松单位面积果实产量仍可达草河口的一半,每公顷年可创产值4,500元以上。
3.2适宜地区
适宜樟子松、油松、赤松等栽培区中,水分和养分条件较好的地段。
3.3繁殖及栽培技术
在4月上旬—5月初,利用圃地4年生左右容器苗,采取芽接法(单芽)嫁接红松,效果最好,成活率80%以上,而且异砧红松苗生长健壮。为了使异砧红松生长更好,栽植时有必要进行改土、施肥、灌水等。
4. 彰武小钻杨
彰武小钻杨(Populus×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Zhangwu‟)(1980)曾用名阜新杨、章杂杨,是小叶杨和钻天杨(P.Simonii Carr×P.niga L.var.italica(Muenchh.)Koehne的天然杂交种——小钻杨的一个品种,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64年,在章古台沙地上,进行农田防护林改造技术研究中发现的优良类型。2007年彰武小钻杨通过了省级林木品种认定,良种编号为:辽R-SC-PX-004-2007,证书编号为(2007)第004号。
4.1生长特性
乔木,高达25m,胸径达50cm,干通直,尖削度小,基部不圆整,树冠近似尖塔形。彰武小钻杨根系发达可塑性强,在地下水位4m左右深的风沙土上,14年生彰武小钻杨垂直根穿过干沙层,深达3.8m,而相同条件的小青杨垂直根深为2.6m,彰武小钻杨垂直根深度是小青杨的1.5倍。在地下水位1m左右深的沙质草甸土上,12年生两种杨树,垂直根不明显,侧根增大,彰武小钻杨根幅为20m×20m,小青杨根幅为12.5m×8.0m,前者是后者的4倍。高生长量是小青杨的1.11-2.65倍,胸径生长量是1.72-3.57倍。彰武小钻杨无明显冻害,耐干旱,而且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
据测定,彰武小钻杨纤维长度比小青杨长14.7%,纤维(双)壁厚度大18.7%,木材综纤维素含量都在45%以上,并具有细胞壁薄、胞腔直径大、壁腔比小的特点。
4.2适宜地区
彰武小钻杨为辽西北地区的主要造林品种,适宜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4.3繁殖及栽培技术
采用扦插育苗,造林春秋两季均可。造林密度每667m2以27-42株为宜(株行距为5m×5m或4m×4m),营造农田防护林时,株行距为2m×3m或3m×3m。
5. 大果榛子
自20世纪70年代始,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引进欧榛品种进行试种,并与原产我国的平榛经种间杂交,现已经培育出抗寒,丰产,大果的杂交新品种——大果榛子。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2007年引种抗旱耐寒的大果榛子,表现良好。
5.1生长特性
大果榛子,具有果大、丰产、抗寒性强、果仁质量好等优良特性。单果重2-3g,是野生平榛的2倍以上,出仁率40%-50%,是平榛的1.3-1.6倍,与目前市场上进口的欧洲榛子(美国大榛子)相似,其风味优于外国进口的榛子,坚果红褐色,外观美。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目前,大果榛子已成为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经济林首选树种,我省的鞍山、营口、丹东、抚顺、铁岭、辽阳等市均有栽培,而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山东、河南、新疆、四川、云南等地也已引种栽培。由此可见,榛子栽培及其相关产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根据我省相关单位的效益监测来看,栽植5年时,每公顷可产大果榛子果实450kg、苗木45,000株,按现在价格计算,每公顷果实经济效益为36,000元,苗木经济效益为450,000元,合计486,000元。而且,随着树木年龄的增加,经济效益会不断提高。
5.2适宜地区
适于在中国北纬32-42°的地区栽培。
5.3繁殖及栽培技术
采用直立压条的方法繁殖苗木。大果榛子是半阴半阳性树种,应选择背风向阳,日照好能排水的沙壤平地或稍有坡度的沙壤坡地作为繁育圃和榛园。平地地下水位在1.5m以下为宜。肥沃的沙壤土最适宜榛树的生长与繁殖,如在粘重土壤、沙土、盐碱土上建园时,必须首先进行土壤改良,分别掺沙、掺土和修台田,同时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幼苗生长期根系浅,耐旱性差,对水分要求突出,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果榛子园要有一定的灌溉条件,育苗时必须保持土壤湿润。同时由于榛树根系浅,呼吸强度高,又怕涝,还必须注意排水。一般在春季定植,定植穴直径60-80cm,深50-60cm。定植前先修剪根系,大约剪掉根系长度的1/3。栽苗后立即定干,定干高度50-70cm。栽植株行距一般为2m×3m或2.5m×4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