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零丁洋》导学案
执笔: 冯玉华 编订:陈耀书
【温故互查】2人小组对讲,互查.
1.背诵杜甫的<示儿》。
2.朗读全诗。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朗读、默写、翻译这首诗。
3.理解并鉴赏这首诗精炼而概括的语言。
4.学习作者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完成下列问题(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标记):
1.填空题
(1)本诗是一首 ,作者 ,字 , 朝人,代表作品 有 、 、 。全诗的韵脚是 、 、 、
。
(2).诗人将往日的体验和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的诗句是 、
。
(3)、本诗的主旨句是 。
2.选择题:
(1)从本诗所写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叙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
(3)下列修辞方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④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⑥一百个火红火红的太阳在分娩。
A.比喻、对偶、夸张、排比、对偶、夸张
B.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夸张
C.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拟人
D.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拟人、拟人
3..思考题:
(1)、.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讨论题:
(1)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5.理解全诗意思。
6.同学们,试着 背诵并默写全诗吧。
(二)我的困惑(将你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写下来)。
二、合作学习(由前后4人组成的大组内合作:把你的答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不同意见进行讨论,
小组内达成共识,并将你的困惑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或求助老师)。
1.文天祥拒绝降元“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 吗?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三、展示交流(教师组织提问,4人小组派代表发言,向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小组间进行互评、纠错、补充,回答问题时要求尽量合上课本))。
四、互讲巩固(2人小组分别将上述问题答案叙述一遍,同位之间进行互讲)
【精讲点拨】
1. 诗主旨:
诗人通过概述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2.读完全诗,你有何感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归纳提升】总结本节所学的重点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同完成。
1.如何鉴赏古诗:
(1)、 联系生活读古诗
(2)、在头脑中描绘一幅幅画面
(3)、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 4 )、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2.律诗的四联:
首联,一.二句 颔联,三.四句
颈联,五.六 句 尾联,七.八句
【中考链接】
1. “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 和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3、在青海玉树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_。”(《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达标测评】根据情况出5---10个选择题,2---4个非选择题(检测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能力提升方面的题要占一定的比例;4人小组大组长组织评价,2人小组互改,大组长检查,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各组代表与全班交流,教师讲评)。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并解释:
(1)干戈寥落四周星( ) (2)留取丹心照汗青( )
2、对下列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对偶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对偶、比喻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偶、比喻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对偶、双关
3、诗中颈联,作者巧妙地借 和 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急。
4.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拓展延伸】
欣赏李清照的诗《乌江》,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读后你有何感想?
教师寄语:让对民族的热爱之光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