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56期 第3期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No.3,2014 2014年8月 Joum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Serial No.56 新视角下的潮汕文化精髓与影响六 杨晓英杨晓娜 (揭阳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揭阳522000;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作为汉文化分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文化,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域 文化,是潮州民系的文化共同体。本文作者试图从培植乡土文化的构成要素这个全新视角人手,通过仔细探究、厘清潮汕文化 成长发展并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所在,从而把形成潮汕文化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了解透彻,以此达到透过丰富多彩的潮汕文 化现象,真正了解到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潮汕文化特征,并正确把握潮汕文化的精髓和特质的目的。 关键词:潮汕文化;环境;潮汕人;精细;乐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14)03—0075~06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同创造的。 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 据国学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老先生 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而其中又以由广 分析: “潮汕文化不仅具有一般中国地域文化之底 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组成的珠江系文化作 蕴,而且自具特色,这是经二千多年积淀逐步形成 为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 的。” 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文化就是在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如 广东地域中具有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特征下孕育而 果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把握它的精髓和特 成的不同于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另一支文化体 质,笔者认为可以从培植乡土文化的构成要素这个 系,其包含的丰富文化特质是潮汕文化区别于周边 全新视角来加以探究。通过分析、厘清潮汕文化成 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据。潮汕文化富有特色,内 长发展并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所在,从而把形成潮 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下列16个方面:潮汕方言、 汕文化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了解透彻,以此达到 潮汕民间文学、潮剧、潮汕音乐、潮汕工艺美术、 透过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现象,真正了解到具有两 潮汕地区民间艺术、潮汕地区民居、潮汕地区民 千多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潮汕文化特征,并正确把握 俗、潮汕名贤、潮汕农艺、潮汕商业文化、潮汕饮 潮汕文化的精髓和特质的目的。 食文化、潮汕宗教文化、潮汕侨批文化、潮汕慈善 一文化、潮汕地区旅游文化。 、培植“潮汕文化”的构成要素 在这些文化因子中,作为载体的语言是最具有 (一)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 区别性的特征。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潮汕文化又可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东北部,东北与福建省接 以定义为: “潮汕文化是作为汉文化分支的潮州民 壤,东面隔海与台湾省相望;省内分别与西北之梅 系文化,是潮汕地区中以潮汕方言为主要特征的具 州市、西南之汕尾市为邻。地处东经115。05 一117。 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化共同体。”【】]也就是说,潮汕 19 ,北纬22053 24o14 之间[2]北回归线横过中 文化是由生活在潮州、揭阳、汕头三市以及海内外 部。潮汕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潮谚有称“省 以“潮汕话”为交流工具、沿袭潮汕习俗的群体共 尾国角”,指其位于国防f-IP,又是远离省城的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广东省情研究数据库建设与 决策支持研究》子课题《潮汕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专题数据库》 (12TS0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02 作者简介:杨晓英(1979一),女,揭阳市社会主义学院(中共揭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和区域经 济。杨晓娜(198l一),女,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76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广芷 北边陲。莲花山脉不仅阻遏了潮汕与中原地区的直 接交往,而且构成了它与岭南首府广州乃至珠江三 心,是政权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在改朝易帜时, 往往是溃败一方负隅顽抗的战场所在。“自唐以 后,潮汕地区因政局变动引起的兵事,主要是改朝 换代政治力量较量的最后战场之一,其特点是反复 和残酷。”_7 潮汕沿海为闽粤交界之处,既是东南沿 角洲的天然屏障。这也是潮汕文化能够形成不同于 广府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原因之一了。顾祖禹 《渎史方舆纪要》说“闽之西南境与广东潮州府相 唇齿,水陆二途皆为捷径”I3_地理位置的便利,促进 了粤东和闽南的文化交流,加上历史上(汉代、唐 代)现分属潮、漳的相邻区域曾是辖属于同一州、 郡,使得潮汕文化成为与闽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地 海海上航行的必经之处,又是海防较为薄弱之地, 统治者出于“靖乱”和御侵的考虑,将一些重要的 海上贸易商港变成严禁海外贸易的军事重镇,使海 上商贸活动被迫采取了违禁的民间活动的形势。为 域文化。 潮汕地理虽然是背山面海,相对内陆而言比较 闭塞,但它同时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呈现出中原移 民泛海而来、潮汕移民漂洋过海的面海开放的格 局。这种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既封闭 又开放,对潮汕人的生活、生产、贸易活动都产生 影响, “是造成潮汕民性保守又开拓的矛盾状态的 一个重要因素。”_4] (二)温暖湿润,灾害频繁的气候自然环境 潮汕地区气候的总趋势是温暖湿润,夏热无酷 暑,冬暖有阵寒,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潮汕也是自 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特别是夏季,这里常受到热带 低压、热带风暴和台风的袭击,最大风力可达到12 级以上。清广东副监督郑伍赛向朝廷上奏称“粤东 地处海滨,每当夏秋之际,飓风旋作旋息,居民庐 舍、往来舟楫猝被损伤” 5] 潮汕地区除了常年受到热带风暴和台风的袭 击,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还时常出现破坏性 地震等悲惨事件。从北宋治平四年(1067)以来 900多年间,发生在潮汕地区的地震灾害据史料记 载有150次之多,平均每六年发生一次,其中破坏 性地震有10次。治平四年地震, “坼裂泉涌,压 覆州郭及两县(海阳、潮阳)屋宇,士民、军兵死 者甚众”l6]。据《中国地震简目》所载,这次地震 震级为6.75级,震中烈度9级。 潮汕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民进行精 耕细作,是形成潮人精巧、温和性格的先天有利条 件;而常年遭到台风、地震活动破坏的恶劣自然环 境考验的潮人,为发展生产、保护家园,也逐渐养 成敢于拼搏、百折不挠的坚韧民风。 (三)备受政局不稳,实行“海禁”政策负面影 响的区域 潮汕地区地处“省尾国角”,远离中原政治中 了躲避战乱和杀戮以及因海上走私活动而招致来的 杀身之祸,从这个时期,潮人开始以海洋为载体, 泛海而出,到海外创业。而这样的移民史也给潮汕 人的性格深深的烙上了勇于开拓、四海为家、“爱 拼才会赢”的印记。 (四)人多地少的经济生活环境 历史上,在唐宋以前,潮汕地广人稀,社会经 济发展缓慢;自唐后期起,受两次南下移民浪潮的 影响,扭转了潮汕地区长期以来地广人稀,劳动力 不足的局面。 “宋代是潮州经济全面开发时期。水 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北部山区和南部三角洲平原 的垦殖。” 8]。但是进人清朝中叶以后,又出现了人 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农民要通过精耕细作, “种田 如绣花”,努力种植多种经济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但还是无法解决土地有限与人满为患的矛盾,只能 通过经商、出洋、务工来拓展生存空间。这样的生 存环境逐渐的形成了潮汕人精工细作、以精巧取胜 和擅于精打细算的头脑和手段。 二、潮汕文化的创造者——潮汕人 (一)崇尚儒雅的潮汕人 潮汕地区由于地处“省尾国角”,在历史上曾 被称为“南蛮之地”。自唐代起受到韩愈兴学重文, 推广教化的影响,潮汕开始兴起崇尚儒学、提倡举 止优雅的儒雅文化。一代大儒韩愈在潮州为官虽然 仅仅8个月,但他在潮州留下的那种积极人世、有 所作为、推广教育科举的精神和事迹,深深的影响 了以后历代的治潮者和潮汕人民。潮人对韩愈的崇 敬之情,可凭山水为证。潮州“山水于今皆姓韩” (许士杰诗句,指韩江、韩山皆因韩愈得名)。潮州 韩文公祠香火旺盛,成为全国现有规模最大、年代 最久的一处韩祠。韩文公的千古名句“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更是千百年来为潮 第3期 杨晓英,杨晓娜:新视角下的潮汕文化精髓与影响 77 汕人民广为传颂并奉作为人处事、经营事业准则的 金字箴言,这一句甚至可以作为诠释潮汕人性格特 征的最佳注脚。 潮汕地区自韩愈之后,地方官员利用民众尊韩 心理推行教化,兴起了崇尚儒学、提倡举止优雅的 儒雅文化。宋代,人潮四川籍官员陈尧佐将韩愈在 潮州的教化效应大大地推进了一步。陈尧佐赠诗勉 励将归潮阳的登第举子: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 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潮 人所津津乐道的“海滨邹鲁”即源于此。陈尧佐给 予潮汕“海滨邹鲁”的美称,为潮人留下了自勉自 豪的精神口号。而将潮汕儒雅文化发展到登峰造 极,广泛渗透到民间习俗的则是宋代的理学。理学 是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兼容佛、道思想的新儒学。 理学中强调的躬身实践工夫和推动礼教对潮汕的人 文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 “潮州王门学派”的明代潮州学人薛侃,他在宗山 学院讲学期间,积极倡导阳明格致之学,指导师生 的社会实践。“以名节自立,出仕则以一身许国, 乡居则以传道习礼为己任,倡乡约、立保甲、建宗 祠、修族谱,对明、清时期的潮州社会发展产生深 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下层社会,就弘扬儒学 理学的广泛与深刻而言,说潮州是“海滨邹鲁”, 已经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次。”_9]而明清时期,崇尚 儒雅文化、重视理学的潮汕地区英才辈出,出现的 “潮州明代前七贤”和“潮州明代后七贤”更是让 世人为之津津乐道。 (二)敢闯善谋的潮汕人 潮汕地区背靠丘陵,滨临南海,多发自然灾 害,又加上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 故而在遭遇战乱的年代,乘坐“红头船”下南洋成 了很多面临生存挑战的潮人唯一的出路。 “无奈 何,打起包裹过暹罗”、“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 浴巾去过番”。恶劣的生存环境激发了潮人为了生 计出海闯荡的精神,正是凭着这股敢闯敢拼、坚韧 善谋、团结互助的精神与气魄,赤手空拳的潮汕人 很快在海内外闯出一片新天地。闯出今天为世人所 啧啧称奇的潮人社会。众所周知,潮汕人社会有三 个“一千万”的说法,那就是本土有一千万潮汕 人,本土以外国土以内的有一千万潮汕人,国外也 有一千万潮汕人,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潮汕人口总 数三千万人。精明细致、善于经营、懂得谋略的潮 汕人,在“商场如战场”的商业活动中,能善于择 利而行,恪守“处事要诚,待人要信”的传统道 德,因而在经济领域中取得硕果累累的好成绩,出 现了一批海外富商巨贾,书写出一部部动人心魄的 潮商辉煌创业史,并因此得到“东方犹太人”的美 称。凭借敢闯善谋、善于经营的性格特征,潮汕人 才能在1860年汕头开埠之后,能快速敏捷的抓住 有利商机,在半个多世纪里,将汕头经营为国内外 著名商埠,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f我国在远东的 成工力))一文中盛赞的当时中国的“唯一有一点商业 意义的口岸”,[-o]形成以小公园为中心,拥有3500 家商号的南中国繁华商城。 潮汕人在海外的奋斗史其实也是一部充满苦难 的“逐海洋之利”的“经商史”,其经历和成就与 “犹太人”有类似之处,因此被冠以“东方犹太人” 的称号。正是这两个民族有着相似的发展史,使得 他们生出“惺惺相惜”的认同感,这促成了两个民 族共同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计划得以实现,使广东 以色列理工学院(TGIT)在广东汕头成功开办, TGIT是由广东汕头大学与全球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学 院合作办学,这种教育合作模式对广东提升高等教 育水平,培育创新型人才和推进科技创新、促进转 型升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潮汕文化的精髓和特质 通过以上我们对“培植‘潮汕文化’的构成要 素”的认真剖析,对乡土文化创造主体的性格把 握,明确了形成潮汕文化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 我们可以发现潮汕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在于精细乐 群。 (一)精细 “而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特 点便是‘精细’二字。农业的精耕细作,手工业的 精雕细琢,商贸的精心经营,饮食的精工制作,艺 术的精益求精,无一不与‘精细’二字有关。”…林 伦伦先生这番见解笔者是很认同的。而通过上面对 潮汕文化构成要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精细的特点 是潮汕民系在经过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而 来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农民要通过精耕细 作, “种田如绣花”, “无奈何,打起包裹过暹 罗”,为了生计,孤身下南洋的窘况,激发了潮人 敢闯敢拼的同时,还学会善于谋略,精打细算、精 78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正 明细致的经营事业, “精而不奸”,在异国他乡的 商场中站稳了脚跟并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尊韩重儒、推崇新理学的千年文化传统心理,形成 网线细的惊人,网眼有张有弛,折纹疏密自然,精 巧纤细,与“牛索”珠联璧合。” ]揭阳城隍庙主体 建筑为石、木承载结构,庙顶为悬山顶,力学结构 严谨,既能有效抵御地震,又能防御台风;庙内栋 梁间的金漆木雕精工细镂,刀法简洁明快,雄浑遒 劲;大门门神画像为已故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陈成光的亲笔作品,具有国家级文物价值。 揭阳榕城古榕武庙门楼顶上“斗八藻井”呈八卦 形,图案繁褥,雕刻细腻,独具匠心,是潮汕目前 了潮汕文化“精细”的特点。唐代韩文公的千古名 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千 百年来为潮汕人民广为传颂并奉作为人处事、经营 事业准则的金字箴言,同时它也可看做是潮汕文化 走向“精细化”的解读密码之一。到了宋代,强调 躬身实践工夫和推动礼教的理学对潮汕的人文教育 产生重大影响。理学是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兼容 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它将潮汕儒雅文化发展到登 峰造极,广泛渗透到民间习俗中。同时,推崇新理 学的文化传统心理,使潮汕文化也朝着“精细”、 “雅致”的方向发展,这就有了手工业的精雕细琢, 饮食的精工制作,戏剧艺术的精益求精,潮汕宗 祠、宫观寺庙建筑的精美奇巧。广东民间工艺馆收 藏的潮州花岗岩石梁枋构件,是清末石雕精品。艺 人采用通雕为主和深浅雕相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 岩石上吊出在结满荔枝、葡萄丛中偷吃果实的一群 老鼠,每只老鼠动态各异,生动有趣。石雕构图匠 心独运,图画玲珑剔透,技艺精湛,充分表现了潮 汕雕塑通透、精致的工艺特色,赋予石头以艺术生 命力。 在潮汕特色民问工艺美术中,潮汕人将中国传 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巧妙的融会贯通在其作品 中,让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焕发出艺术的光彩,其 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潮绣、潮汕金漆木雕、阳美玉 雕、大吴泥塑、普宁嵌瓷、潮州陶瓷、陶瓷微书、 汕头瓶内画和金漆画等等。 现存以工艺精美,大量运用木雕、石雕、嵌瓷 等技艺著称的有潮州城内己略黄公祠、潮安县彩塘 从熙公祠,揭阳城隍庙、榕城古榕武庙、澄海樟林 妈祖新宫和南澳天后宫等。 “从熙公祠是旅马华侨 陈旭年汇巨资兴建,从清道光十七年(1837)开始 施工,咸丰元年(1851)竣工,历l4年工夫,耗 费26万多元,雕饰极其华丽精细。大门两边镶嵌 的四幅石雕中,有幅《渔樵耕读》图,所刻牧童手 挽的牛绳,长仅16厘米,粗细如同火柴梗,绳上 的股数清晰可辨,穿过牛鼻的牛索弯曲自如,据说 先后有三位石雕老艺人因为雕琢石绳子中途折断, 竟急得吐血丧生,第四位老艺人知难而进,倍加精 心,终于打出这条牛绳子。还有一幅《渔夫撒网》, 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庙藻井。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的绣花领域里,具有阴 柔之美的锦绣,历来都是女人的专属领域,大家普 遍认为只有女人才能驾驭那支小小的绣花针。但 是,精细如潮汕人,无论男女都能将绣花这个技法 发挥的出神人化。 ((岭南丛述》称: “清代,粤绣 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 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城市所罕见。” “宣统二年(1910)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的潮 州金银混合垫绣和过厅彩中堂浮绣 子仪拜寿》、 《苏武牧羊》、《丹凤朝阳》等作品,就是被誉为 “24位绣花状元”的男绣工绣制的。男绣_T除了精 巧不亚于女工之外,还使潮绣作品较其他品类多些 粗犷刚强的成分,增强了地方特色。” 重视礼教,推崇理学的社会氛围,使心思缜 密、手脚勤快的潮汕人将“精细”的民系文化特点 发挥到了极致。正是这个特点,让勇敢擅闯的潮汕 人,能“耕田如绣花”;在闲暇之时,喝着“工夫 茶”,平心静气的思索为人处事经营之道,工于技 艺,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里,呈现出“行行 出状元”的动人画面。潮汕人这种“精细”的民系 性格特征,与德意志民族那种做事一板一眼、一丝 不苟的行事方式能形成共鸣,笔者认为,就是这种 民系性格相同的文化基础,才最终促成了中德金属 生态城成功在揭阳落户。 (-)乐群 潮汕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一个乐群的民 系。朱熹说过: “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即谓学习了一段 时期之后,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要到同仁中间进行广 泛的切磋以互相检验求证,以期有所增进补益。 推崇朱熹理学的潮汕人,崇尚儒雅文化,对工 艺历来要求是精益求精,很多潮汕民间艺术家具有 第3期 杨晓英,杨晓娜:新视角下的潮汕文化精髓与影响 79 十分强烈的斗技斗艺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意识又 反过来能激发这些艺术家创造热情和灵感,促进技 艺的提高。当代潮州木雕名师张鉴轩就是在与其他 木雕名手相对阵中成名和发展起来的。 潮汕人的乐群,一方面体现在其敬业、精细的 特点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这个民系乐观、团结、 能与人为善的精神状态上。有些学者认为潮汕人 “内聚而生排外”、 “内聚力量越强,对外来者而 言,就是一种排斥,形成排外的文化,这种排外进 一步强化了边缘化。”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 的,在笔者看来,潮汕人是乐群的,是既能团结内 部族群,又善于与异族打交道、与人为善的。历史 上的潮汕人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族群,自秦始皇派兵 驻守开始,中原汉人不断南迁,与本地土著在文化 上互为影响、碰撞、交汇、融合而发展形成了今天 的潮汕民系。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和 杀戮以及因海上走私活动而招致来的杀身之祸,潮 人开始以海洋为载体,泛海而出,到海外创业。迁 徙的历史,带动了人员、信息的交流,更促进了文 化的不断融和,形成了潮汕文化凝聚力强、乐群、 包容的一种文化特质。陈骅在《海外潮 一书中 说:海外潮人社会,俗称“潮州帮”,是潮人在海 外以地缘为基础,同时兼及亲缘、业缘、神缘、文 缘等所构成的特定人际关系网络流和总体社会形态 ……其明显标志是在潮人聚居地,依特定的地缘认 同取向建立一定数量的准社团和社团组织。¨s]而学 者冷东认为潮人社团“从互助互济、自卫自强的秘 密组织发展成为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有法律观念 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的近现代社团,随着时代的 进步,不断调节自身的功能,并且自觉以推动社会 发展为己任,经久常新,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l1胡 可见,无论是本土的潮汕人,还是移居海外创 业的“潮汕帮”,他们都是乐群的,并不会因为家 乡宗族观念或团结一致而生排外之心。潮人在世界 各地的扩散与业绩,显示了潮州民系之顽强生存的 适应力和乡土文化传承不辍的凝聚力,同时也是研 究潮汕文化具有“乐群”特质的重要视角。因为潮 汕民系是一个商业意识非常发达的族群,乐于经商 的潮汕人非常重视商业关系,而只有良好、融洽的 社会关系才有利于开展商业活动,这就要求潮汕人 要主动的与客户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必须团结当 地的人民,真正达到“和气生财”的境界。身处异 国他乡的潮汕人,除了投靠亲戚之外,还非常积极 主动的融入到当地社会中去,并努力争取成为当地 的一份子。如很多潮人与泰人通婚定居后,很快融 人了泰国社会,并为泰国社会政治、经济作出重大 贡献。周恩来曾说过:中泰是亲戚,其血缘就在潮 州。… 东南亚潮商巨子、潮籍名人的发迹史都是潮人 随遇而安、刻苦耐劳、守信团结的“乐群”精神的 真实写照。诚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说的成功经商 之道: “要时刻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你要相 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欢和你 交往,那才最重要。”“乐群”的精神无时不刻引 领潮商在商海中勇敢拼搏,并取得一个个可喜的战 绩。 四、声名远播的潮汕文化 历史上的潮汕人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族群,有一 种说法:“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声。” [18]可 见潮州民系的扩散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以及扩散之 广。潮汕文化是通过“移民”或“移民潮”传播和 扩散出去的,同时又不断的受到华侨文化的影响, 焕发出独特的侨乡色彩。 迁徙的历史,带动了人员、信息的交流,更促 进了潮汕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1860年汕头开埠 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联系的加 强,一直到1949年,潮汕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 出现了三次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这些移民潮,直 接将潮汕本土文化传播到侨居地,影响着侨居地的 文化面貌;同时, 移居外地的华侨在回大陆探亲 时,又将国外文化带入了祖居地,给潮汕文化注入 新的营养成分,使潮汕文化焕发出一种侨乡色彩。 由潮籍泰国华侨谢慧如捐资兴建的潮州开元寺泰佛 殿,其建筑仿照曼谷云石寺的建筑风格,用料和装 饰都富有泰国建筑的异域风采,充分体现了潮汕的 侨乡文化特色。号称“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 居,其建筑格局就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以中式为 主的建筑风格。汕头小公园规模庞大的骑楼群,使 小公园成为颇具特色带有东南亚风情的商业街,同 时,骑楼建筑也是汕头经济开放和文化交融的见 证。潮汕文化就是这样通过“移民”或“移民潮” 传播和扩散出去的。潮汕移民遍布世界各地四十几 个国家和地区。华侨、侨裔以及港澳台胞中,潮籍 80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正 人数约占 。在外潮人80%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以泰国为最多,其次为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新加坡、越南等等。潮汕移民所到之处,将国 内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潮汕人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以 [5]乾隆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广东海关副监督郑伍赛奏.清代珠 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127. [6]宋史(卷六七).“五行志”. [8]黄挺,陈占山.潮汕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09. 及潮汕民俗文化带到当地,为开发当地经济、发展 当地文化作出贡献。暹罗三世王十分赞扬潮人对暹 罗开拓的贡献,曾命人制作一红头船模型存放在泰 国“岩尼瓦寺”作为纪念。红头船精神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可以说是潮汕人奋勇拼搏、团结进取的精神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663. [11]林伦伦,吴勤生瑚汕文化大观[M].广州:广东省花城出版 社.20HD1.6. [14]陈晓东,适庐.潮汕文化精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93. [15]陈骅.海外潮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4. [16]冷东.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334. 写照, “岩尼瓦寺”里的红头船可视为暹罗国家和 人民对潮汕人及潮汕文化给予肯定的有力证物。 参考文献: [17]陈朝辉等著.潮头平原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51. [1][4][7][9][12][13]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2001.49,5,344,304,650,470. [18]薛山.<潮州会馆史话>序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9 [2]王琳乾编著.潮汕自然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1.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五,“福建一”)[M].上海:上海 书店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温开照] (上接第88页) [8]沈志华.关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 [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03):86—89. [9]中共中央关于中苏合股公司协定公布后消除群众波动的 指示[N].人民日报,1950—03—10.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0. [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5.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3. [23]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1. 【2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1. [25]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2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7. [27]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28]政治局集体学习胡锦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新华 网.http-./'/news.xinhuanet.comdaewscentet ̄2005—060l/content 3032455.htm.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匕京:人民出版社,1993:32.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5— 4O6. [29]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一10.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l12.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I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1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8— 199. [30]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rn/politics/2010—09/06/ c 125238l8.htm.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责任编辑:杜联藩] [2O]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