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的策略 谢秀丽 (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学校,江苏徐州 221164)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 情感。使之与作者、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本文作者着重从巧 设情境,注重情感储备;咬文嚼字,直接对话;调动情感,融入 体验:抒情美读,激发共鸣四个角度谈了意见。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作品情感共鸣 策略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这样要求:欣赏文学作 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联系作品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 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明确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 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让学生“走人文本,披情 人理”,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在心灵的沟通 中诠释作者的情、理、韵,与作者和作品共鸣,以获得个性 化的审美体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健全的人格。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 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 引,进入一个A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 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 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 格的提升”。 从教学目标来看。语文阅读教学正是学生的文学接受 活动。因此,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共 鸣,那么学生将达到文学接受的高潮,有效的教学也将得以 实现。 如何引导学生走人文本与作品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 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巧设情境。注重情感储备 文学阅读中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阅读期.如果 我们只注重由文本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忽视学生阅读前 的情感储备,这样的阅读就是不完美的,也不容易产生共 鸣。只有读者内在固有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合拍,才更能 产生情感的共鸣。在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下,通过阅读主体 对文本客体的感知、体验、表达等活动。激起阅读主体与文 本客体之间情感的交融、感化、燃烧.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的 情感共振、同化与升华的阅读机制,从而使阅读主体获得强 烈的审美快感与深刻的审美教育。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 文作品记载的父子送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文章 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深深的自责和父子之间的浓浓感情。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一些学生就叫嚷:“不就是买点橘子吗, 至于吗?”带着这种情绪不要说共鸣.进入文本都很难,何以 产生共鸣?现在部分学生由于受时代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 响,自私、自我、逐利、享乐的心理严重.认为父母为他们所 做的一切以为正常,理所当然。于是我课前安排了一些活 动:第一.回家观察父母衣装和自己的比较;第二,为自己的 父母洗一次脚或梳一次头;第三,记下自己的感受。上课时 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体验再读自己的笔记,接着上课,学 生均带着感情去读去思考,父子之情呼之而出,一节课情意 浓浓。试想如果没有恰当的情景设置储备情感,学生的感触 就不会很深,理解也不会很透彻。 二、咬文嚼字,直接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此,教 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符合学习主体发展的情境,为学生搭 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使学生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走 进文本.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直接进行平等式的 对话.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进人作品中的情景,与作品中的 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效应。如 《孔乙己》一文,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典型的语言行动肖像神态 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我在教 学过程中分析孔乙己迂腐清高的性格特点时,先找出描写孔 乙己的语段(走进文本明白写了些什么),接着抓住“排”“摸” 两个动作想象两个动作不同,并试着揣摩两动作在什么情况 作出的(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把文字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 景,使他们走进文本),最后引导学生就这两动作对孑L乙己说 句话(直接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课堂上许多学生直接述说了 孑L乙已你真迂腐,太清高。这与鲁迅的情感不谋而合,共鸣自 然产生。 三、调动情感,融入体验 当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情 感经验相同或相似,就会产生共鸣。作家的作品是在一定的情 境下产生情感的,有些教材写作年代较远,但有现实的教学意 义.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就课文分析课文,就难以激起学生的阅 读兴趣.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把作品产生的背 景和学生的认知阅历结合起来,把时代生活与教材内容的情 境联系起来,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藤野先生》一文, 作者鲁迅回忆自己早年留学日本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的过 程,文中浓缩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学生很难理解作者在行文中 的情感流露:为什么鲁迅把自己在仙台受到的优待感受为“物 以稀为贵”?为什么对在东京的清政府留学生感到失望?为什 么鲁迅在“看电影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在教学过程中我穿 插了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史料,清朝末年中国的状况,鲁迅 留学日本的初衷,在了解了这些素材后,学生的情感被调动, 很容易深入文本。 四、抒情美读。激发共鸣 阅读教学读的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说的是有感 情的朗读,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课 堂上少读或不读课文。这无疑放弃了一种引导学生走人文本 的有效方法。选人教材的很多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有感情 的朗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了他们 的灵魂.拨打了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获得 了极美的艺术享受。朱自清的《春》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 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为一个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课文,营造一种氛围,将 学生带人春的意境,体会春的新、美和活力,对作者赞美春天 的感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作品共鸣的方法还有许多,比 如阅读时加入想象.延伸阅读.饰演课本剧等。总之,教学中每 37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摭谈 许慧莲 (天台县白鹤中学,浙江天台摘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 317 ̄201) 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有效进行文本解读,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 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从中体会到“我”对珍珠鸟的细腻关 爱,再回过头来,重新体会文章的主旨,就明白作者说的不仅 有效性。本文从尊重文本,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真诚 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而是一切交往的基础。因此,那种架 地与学生对话:尊重偏差.及时地加以引导等方面阐述了提高 空文本,兴之所致,纵横千里。自由言说的课堂教学是阅读教 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学的大忌。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策略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对文本进行解 读.这种状态就是多元解读。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千 一、问题的提出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作为多元解读聚会的首 我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鼓励 席,在走进课堂前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 学生大胆质疑。有学生提出:“‘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 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 了,却总是吃不够……’这不是说明不计划生育的危害吗?到 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 后来文章又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 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因此,尽管倡导个性化阅 个木偶人了……’这就更明显地将多子同饥荒、苛税、兵、匪、 读,但是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理 官、绅并列。极言其危害……”对于这种明显偏离题旨、肤浅幼 由:任何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文本的 稚的认识,该教师竟然大加赞扬,这实在是对语文意蕴美、情 基础上。例如七年级(下)21课的《伟大的悲剧》,写的主要是 感美的扭曲和异化。如果默认这样的虚假创新,以此类推,学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 生在这种鼓励下再向你抛出“从豆腐西施杨二嫂谈‘美女经 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 济’的渊源”、“从闰土猎猹谈野生动物的保护”等论题,你还能 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在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本 为这些“奇思妙想”拍手叫好吗?在教师如此引导和鼓励下,学 文文眼“悲”和“伟大”,提问:“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藏着伟 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阅读中,都着实过了一把“多元解 大?两个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 读”的瘾。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 义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 为愚公挖山不止、破坏了生态环境;读《水浒传》读出了武松实 其次.进一步启发学生: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 乃法盲一个.因为他在景阳岗风景区打死了属于国家保护动 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挖掘 物的老虎……如此“解读文本”,不知道还有哪本名著能逃脱 “悲”。最后,体会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倡导“自主”“合 “厄运”?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 这样的曲解显然有悖于文本解读的本意,不利于学生对 话。(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对话结果)斯科特所率领的探险 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记忆犹新。比 语文课程所承载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也 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领先者阿蒙森留下 大打折扣。语文教师对于这种曲解现象要大声说“不”,并用正 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 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 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 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 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 并拖着l6千克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 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生命,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 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 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尊重文本,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 作品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意图的物质载体,也是教师和 已经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了,他们虽败犹 学生获得作者思想意图的中介。文本解读首先要尊重文本的 荣.“荣”就“荣”在他们都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 客观性.忠实于文本。立足文本,一切都从文本语言出发,进行 命的价值;“荣”就“荣”在他们都在颂扬一种生命中的冒险与 反复的体察玩味.知人论世,潜心会文,在揣摩审读中通过表 探险的勇敢谨慎,以及为事业而献身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 面的语言表述获得作者表达的本意和初衷.最终与作品中的 神.给后人以无限鼓舞。 情意达到契合与沟通.得到作品意象活泼的生命和深层审美 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音,体验 韵昧的洞悉。比如在教学《珍珠鸟》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最后 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他们 一个句子“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生发出去,思 在与文本真正自由的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 考讨论:珍珠鸟是怎样和“我”建立起信赖的?他和“我”的感 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语文索养。 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学生继续自主探究.可以划 三、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对话 出文中描写珍珠鸟活动变化的句子,进而理解为什么珍珠鸟 文本涵义的丰富性自然引起师生读解的多义性,而读解 一种方法的运用,目的都是既增强阅读的兴趣,又唤起学生的 参考文献: 赏读热情走入文本,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 [1]语文课程标准 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能提高。 [2]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