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复习笔记第八章
2010-7-16 14:36 新浪教育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第一节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用途和主体
1、评估的含义: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判断某一系统的状态或质量,判断的核心问题 在于确定该系
统的好坏、优劣等价值。
2、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持续,考察整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效率、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
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3、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一一把握政策活动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实际关系;科学管理的重
4、 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①以“情况不同,尚在调查评估”为借口,推迟做出决策或 采取行动;②企图通过评估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以便推卸工作失误的责任;
③把政策评 增拨经费的目
估作为炫耀工作业绩, 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手段; ④以政策评估达到追加预算、 的;⑤选择某些表现光线的政策环节进行评估,
借以掩饰政策在整体上的失败或者严重错误;
企图借此从整体上攻击并
⑥选择某些次要的、 直接性的政策要素造成的不良效果进行评估,
要求废纸某项政策。
5、 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有哪些?①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②是决定政策取向的 依据(政策延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③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④是
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⑤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6、 试举例说明公共政策评估者(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不同,其对政策评估的动机和
期待也不同。
社会成员一一确定公正和能力 政府一一证明能力和诚意
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一一发现缺陷、提高质量 政策反对者、受损者和受益较少者一一证明错误、重新分配
7、不同政策评估主体在进行政策评估活动时的特点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一一了解全貌、
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 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
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
专业机构和人员一一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
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
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
易受重视。
政策对象——体会真切、简单快捷。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精选资料
8、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①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③事前评估、
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9、 非正式评估的含义: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势、评估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 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人们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加以评说。 优点:简便易行、
方式灵活。缺点:结论粗糙,甚至以偏概全,有时客观公正。
10 、正式评估的含义:指事先制订出完整的评估方案,并有确定的评估者严格按照规 定的程序和目标所作的评估。 优点:评估过程标准化, 评估方案科学化, 评估结论客观全面。
缺点:要求评估条件较为苛刻。
11 、内部评估的含义: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所进行的评估。优点: 有利于评估的开展, 有利于评估结果真正发挥作用。缺点:有可能在评估中夸大成绩、
失误,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技术要求高。
12 、外部评估的含义:是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优点: 能够较公正的进行评估, 能够提高评估质量。 缺点:容易迎合委托人的意愿,出现不是对政
策本身或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 非公共机构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 1 )受委托进行的评估。 (2)投资或立法机构所组织的评估 (3)其他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评估
13 、事前评估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内容有: ①对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②对政策可行性的预测。③对政策效果的预测。 14 、执行评估的含义:是对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重点是对执行条件
和执行能力的评估。方法有:①观察法。②文献分析法。③调查法。
15 、事后评估(政策效果评估)的含义:是政策执行完成厚度政策效果的评估。
16 、政策效果的含义:就是政策执行后对政策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17、政策效果评估(事后评估)的主要内容:①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②政策非 预期影响。③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变化。④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1、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①评估准备阶段。②评估实施阶段。③评估总 结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确定评估对象、制
掩饰
定评估方案、 准备评估条件。 ②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 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 过程各个阶段、 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 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 政策作出评估。③评估总结阶段的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2、政策评估标准的含义:是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有价值标准 和实事标准。 3、何谓政策的事实评估:是一般由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的评估,是以某一特 定事物或既成事
精选资料
实为标准评估。它反映事物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4、何谓政策的价值评估: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礼仪、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 基础上的评估,
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
5 、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政策评估既是价值判断的过 程,也是事实判断的过程,因此既要有价值标准, 也要有事实标准;价值判断必须与事实判 断为基础;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设立的原则不同。
6、 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有哪些?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能。③政策效益。④回应
的充分性。⑤执行力。
7、 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能即某一项政 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 也就是政策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 政策效益: 即政策目标 得以实现的程度。政策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 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政策执行力: 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他投入
某一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8、 在评估政策效益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要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②要注意分 析绩效的充分性。③注意分析绩效的整体效应。④要注意公共政策的全部效益。 9、 价值标准大致包含哪些方面?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健康发展。③社会公正。
10、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政策影响的广
泛性。 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④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⑤评估者主观动机 上的错误。⑥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⑦政策所需经费获取不已。⑧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1 、何谓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 资源的支出到底是属于对那一项政策的投入,或每一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12、 何谓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 构或部门分别制订执行各自政策, 于是各种不同的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 很难将某项政策
的实际效果从总体变化中分出来。 336
13、 政策主体有关人员的抵制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倾向于尽量不做评估。②对政策 过程的独占心理驱使他们反对他人介入, 以免影响这个过程按照既定计划和规范进行。 ③人 们潜意识里对自己及自己选择的行为方案有所偏好, 而不愿意接受他人批评, 组织总是习惯
于一如既往的运行不喜欢变革,而评估往往意味着或伴随着批评和变革。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评估方法的分类:①经验分析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②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 法。③传统的分析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常见的有:①过程对比法。②价值分析法。 2、过程对比法的含义: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 测的一种方法。特点有:①动态性和全面性。②是一种分析思路的对比分析。
3、 过程对比法主要包含哪些方法?①始 -终对比分析。②始——中对比分析。 ③有与无
对比分析
精选资料
4、 始——终对比分析的定义:政策评估者为了考察某一项政策的效果,对政策执行前 和执行后的各种情况对比,以此来确定某一项政策效果的方法。构成是:①“前
法;②“投射-逝世后”对比法;③“控制对象 -实验对象”分析法。
5、 前-后对比法的含义: 就是将政策对象在政策实施前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与他接受政策 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对比, 从中测出政策效果, 进而据此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 断。优点: 政策前后变化一目了然。 缺点:无法将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与该项政策以外的
因素产生的效果分离开来。
6、 投射 -实施后对比法的含义: 是将政策执行前的趋向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 并将所得到的投影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以确定政策的效果图。 优点: 结果更
-后”对比
加精确。缺点:政策执行前以外环境的数据资料难以收集。
7、控制对象 -实验对象对比法的含义:是社会实验法在政策评估的具体运用。
8、 始-中对比分析的含义: 指的是在政策执行中的某一点上将政策执行的情况与执行前 的情况进行比较、评估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 -特别注意政策效率周期规律的影响。
9、 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一般分为哪些阶段?①政策效力低效期;②政策效力增效期
高效期,③政策效力递减期。
10 、有-无政策对比分析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采 取某一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 然后再对两次比较结构进行比较, 以确定被评 估的那项政策的效果。 优点:能够比较有效的将被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从政策执行后产生
的总效果中分离出来。
11 、价值分析的含义: 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 -成本的比较研究, 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 获取政策方案最大功能。 以及内涵: ①目的是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功能; ②核心是功能分析,
③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2、价值分析的基本步骤①选择对象;②功能分析;③改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监控
1 、政策监控的含义: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 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
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纵向监控。
2、政策监控的内涵:①政策监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 利益集团及政党和公民。 ②政策监控客体: 是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包括政策过程的各个 环节以及承担各项功能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③政策监控目的。
3、政策监控机制是指在政策监控实践中,政策监控的各个子系统,特别是政策监控主 体的构成及其互
动方式和规则,形成的一个总体。
4、 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①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保证政策内容尽
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 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保证政策贯彻落实, 尽可 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④及时准确、真实 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
-
精选资料
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5、 公共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
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6、 我国目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②各级 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③纪检监察部门。
新闻媒体等。
7、 政策监督的三个步骤①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②监督政策系统的 运行情况。③对违背、残缺现行政策的行为手段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8、 公共政策控制的含义: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 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9、政策控制的程序: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10、政策控制的分类:①预先控制;②同步控制;③反馈控制。或者①目标控制;②
界限控制;③效力控制;④效应控制。及其各自的定义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方向和实质所在。
政策控制的方法:①矩阵控制法;②例外导向控制法。
④审计、统计部门。⑤社会公众和
精选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