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的比较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的⽐较

浅谈包法利夫⼈与安娜卡列尼娜的⽐较

《包法利夫⼈》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作品,写的是资产阶级⾰命全⾯胜利后的法国的社会⽣活情况。《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它⽣动地描绘了农奴制改⾰后俄国社会的⽅⽅⾯⾯。不难看出这两部作品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资产阶级的⼊侵,打破了原来的封建的社会制度,⽆论是俄国和法国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个国家⼥性的地位展⽰着这个国家的⽂明程度,因此在转型期,⼥性的命运则是作家要深刻探讨的。托尔斯泰和福楼拜也不例外。他们都将视⾓聚焦到了⼥性的解放与救赎之路上来。包法利夫⼈(以下简称艾玛)与安娜都是时代变⾰下的⼥性,她们不同于以往的封建制度下的保守的⼥⼈,也不同于现代的具有独⽴意识的新⼥性,她们是历史⽣存在历史夹缝中的畸形⼉。下⾯我们将全⾯的对⽐⼀下安娜和艾玛。⼀、社会背景

《包法利夫⼈》:资产阶级全⾯胜利后的法国。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并没有建⽴,相反还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农奴制改⾰后,资本主义在俄国横冲直撞的年代。⼩说开头就说到“奥布隆斯基家的⼀切都乱了”,这⾥的乱不仅是⼀个家庭的乱,⽽是暗⽰整个俄国都乱了。

这两部作品的社会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处在新旧的交替时代。⼀⽅⾯旧的封建制度还没有全⾯推出历史的舞台,新的资本主义的制度还不成熟。从两部⼩说中都可以看出贵族的式微。虽然贵族们还保留着⾼贵的⾝份,但内⾥已经渐渐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但是这些贵族们还并没有觉醒,依旧过着醉⽣梦死的⽣活。但封建制度的衰弱让他们只能勉强维持体⾯⽽已。⽐如奥布隆斯基就需要靠⽋债和卖妻⼦的陪嫁来维持正常的奢侈⽣活。资本主义除了对贵族体制的冲击外,还带来了新的⾃由、平等的新思潮。⾃由平等的思想影响了安娜和艾玛的命运。假如她们还是封建制度束缚下的循规蹈矩的⼥⼈,那么这⼀切都不会发⽣了。

⼆、⼈物概况

爱玛是农场主的⼥⼉,从⼩接受经院教育,但她并不接受这种教育。在修道院时她看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说,被其中的浪漫爱情感染,使得她⼀直向往着骑⼠公主般的爱情。后来她嫁给了平庸浅薄的乡村医⽣夏尔。她有⼀个爱她、宠她的丈夫,但她不满⾜这样的⽣活,欲望膨胀,投向情⼈的怀抱。

安娜是上流社会的贵妇。年轻时由姑母做主,嫁给了⼤他20多岁的官僚卡列宁。她出⼊于上流社会各种社交场所,众星捧⽉,享受着⾼雅的⽣活。可是安娜在其丈夫眼中好似花瓶,只需符合他贵族⼤官僚的⾝份和地位。外表的温柔端庄掩盖不了安娜内⼼深处对爱情、对⼈性的渴望。在爱情⾯前,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家庭。总之,爱玛和安娜的家庭⽣活都是看似幸福实则不然。这种不幸的婚姻在封建社会⽐⽐

皆是,但那时的⼥⼈都带着封建的枷锁,不敢越雷池半步。安娜的嫂⼦就是这样⼀个传统的⼥⼈。在相继⽣了七⼋个孩⼦之后,他在丈夫眼中已经失去了光彩。奥布隆斯基就曾经为⾃⼰的出轨辩解道:“她只是⼀个贤妻良母,⼀个疲惫的、渐渐衰⽼的、不再年轻、也不再美丽、毫不惹⼈注⽬的⼥⼈,应当出于公平⼼对他宽⼤⼀些。结果却完全相反”。由此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性从⼈权的⾓度来看是没有地位的,向奥布隆斯基这样的贵族还不知道怎样尊敬⼀个⼥⼈。其实,安娜的⽼公也是这样的,他不知道怎样去疼爱⾃⼰的妻⼦,妻⼦只是⾃⼰的附属品。对待妻⼦的态度也和处理公务⼀样,没有感情。只要妻⼦的⾏为不影响到他的名誉和利益,他是不会在意的。因此,他⼀开始是察觉到安娜的出轨的,但他只是劝说她不要做损害他名誉和地位的事。

三、爱情悲剧与救赎之路

爱玛和安娜的婚姻都是不幸的。但⼀开始她们受封建道德的约束,还想着克制⾃⼰,做⼀个好妻⼦。安娜忍受了九年不幸的婚姻,爱玛也希望做⼀个好妻⼦。但⼆者婚姻的转折点都是⼀场舞会。爱玛在舞会中点燃了欲望的⽕花,安娜在舞会中点燃了和伏伦斯基的爱⽕。贵族的奢华的⽣活和浪漫的爱情是爱玛的追求,⽽安娜追求的是忠贞的爱情。相⽐之下,安娜似乎⽐爱玛⾼⼀个层次。但其实从⼈性得到⾓度出发,都是⼥性⾃我意识的觉醒。安娜应经是⼀个贵妇,享受着上流社会的⽣活,她的⽣活⼀直是爱玛想要的。我想之所以安娜的追求看上去更⾼尚也是由于她⾼贵的⾝份使她不需要为⾯包发愁。下⾯我从两⽅⾯来总结⼀下:

1、从⼥性独⽴意识上来说,爱玛与安娜的思想都是⼗分开放的。体现了⼀定的⼥性独⽴意识。爱玛和安娜的家庭婚姻⽣活看似平淡幸福,其实毫⽆⽣趣,当她们忍⽆可忍时,毅然逃出了⽆爱的婚姻的枷锁,奔向了情⼈的怀抱,⾛上了“偷情”的不归路。这种不顾⼀切的爱情,对⾃由的渴望,其实质上就体现了⼥性意识的觉醒。然⽽这种⼥性意识也有局限性。艾玛错把爱情寄托在两个虚伪的情⼈⾝上,与其说她对这两个情⼈付出了爱,倒不如说她是对她“病态的爱情幻想”付出了全部的热情,这种热情是缺乏理性,盲⽬⽆知的,她的反抗只是想摆脱⽆爱的婚姻,摆脱之后,⼜将个⼈的幸福转交到情⼈的⼿中,永远逃脱不了对男性的依附。安娜也是将全部的情感倾注在情⼈⾝上,所以当她不确定沃伦斯基的爱时,就开始变得疑神疑⿁,充满猜忌,对爱情的激情也开始变得扭曲,最终⾛上灭亡。此外安娜公开与沃伦斯基同居时,就代表了同整个上层社会的决裂,但是安娜单枪匹马的反抗注定战胜不了强⼤的剥削阶级,也注定了她的悲剧。

2、两⼈在爱情观上是有差别的。对爱情的追求理解不同,爱玛的爱相⽐较⽽⾔显得的低俗、放荡不堪,是⼈性最原始的堕落。她的⾁欲的成分⽐精神上的更多⼀些。可以说,她追求的是上流社会的浮华,享受的是偷情的刺激感。她向往的爱情是中世纪的骑⼠之爱。虽浪漫却糜烂毫⽆“理性”可⾔。她对爱情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安娜则不然。她对爱的追求让读者觉得⾼尚⼀些。安娜追求的是真挚的爱情,是过滤了⾦钱、地位、权势后的炽热的爱情。她与渥伦斯基精神上的单纯的爱情,体现了她对纯洁爱情的向往。

爱玛和安娜都想找到⼀条救赎⾃⼰的道路,她们⼆⼈都⾛向了婚外情的不归路。由于爱玛在爱情上的肤浅,他希望找⼀个即俊朗⼜有情趣的情⼈,因⽽他受到了浪荡⼦的引诱,先后和鲁道夫和莱昂发展了婚外情。安娜则选择了年轻有为的沃伦斯基,视他为唯⼀的爱⼈,为他放弃家庭和名声。⽽⼆者的救赎之路都是以悲剧告终,原因是多⽅⾯的。

“死亡”是两位⼥性最终的悲剧命运(卧轨和服毒)。导致她们⾛向这条道路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下⼏点:

⾃⾝原因:安娜她把渥伦斯基看成是⾃⼰唯⼀拥有的东西,她不⽌⼀次地说过,“对我来说,⾃从我爱上你的那⼀天,⼀切都改变了。对于我来说,唯⼀所有的就是你的爱”。⽽当这唯⼀⽀撑她的爱已经不在的时候,“死”便是她唯⼀的结局,活着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她的死可以说是为这段爱情画上了⼀个诗意的句号。

艾玛的浪漫主义性格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也加速了她的死亡进程。艾玛是⼀个有爱情追求的⼈,从⼩接受浪漫⼩说爱情熏陶的她渴望爱情的激情浪漫,她把爱情想象为“⼀只玫瑰⾊⽻⽑的巨鸟,可望⽽不可即,在诗的灿烂天空飞翔”。因⽽她不⽢于平庸的⽣活,忍受不了⽆能⼜毫⽆情趣的丈夫,绝望中的她把两个并不是真⼼爱她的⼈当做了逃离平庸⽣活的稻草。当她真正有难时,这两个⼈都选择成为陌路⼈,这与她理想中的爱情相去甚远。这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念让她⾛上了⼈⽣的不归路。另外她的虚荣⼼也是造成她对悲剧原因的重要因素,对⾦钱的渴望,对贵妇⼈⽣活的向往,诱使着她借⾼利贷来达到对物质上的满⾜,最终债台累筑⽽⾛投⽆路。

社会原因:社会⼤转型时期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局⾯,⼥性的爱情权利和个性⾃由受到封建男权⽂化思想的沉重压制是造成她们悲剧的相同原因。她们⼆⼈都⽣活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有着激烈冲突,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活观⽆不发⽣着剧烈的变化,从⽽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状态。这样⼀种混乱状态往给⼈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以摧毁⼈的灵魂。安娜所⽣活的是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刚刚兴起的俄国,是⼀个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样⼀种过渡时期,各种社会制度、道德准则都在发⽣着转变。安娜⽣活其中,受到某些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勇敢地追求着⾃⼰的爱情。但安娜是⼀个贵妇⼈,她没有勇⽓,也不愿意与她赖以⽣存的贵族上流社会决裂。当安娜向上流社会公开⾃⼰的爱情之后,上流社会毫不留情地把她逐出了⼤门。这打击对安娜是致命的。从此,⼀种失掉了⽣活的⽴⾜点、精神⽆所寄托的恐慌便充斥了她的整个⾝⼼。安娜在奋⼒反抗之后终没能保住⾃⼰的爱情⽽死去。

爱玛⽣活在法国的转型时期。糜烂的贵族社会⽣活风⽓、毒害⼈灵魂的宗教布道、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后花天酒地的⽣活以及都市⽂化对乡村⽂化的冲击,正是这种种社会⼒量的集合体使爱玛围困其中⽆法⾃由活动,可以说残酷的现实⽣活⽆可挽回地把她推向了毁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这两位⼥性的悲剧都发⽣在⼀种过渡时期⽐较混乱的社会现实背景之下,她们的最终结局可以说是社会变⾰过程中的⼀种必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