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行推理、叙述、讨论呢?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能力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连。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标签:数学教学 语言 表达
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好、用好数学的有效措施。小学生年龄小,口头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通过让学生多讲来促使学生善讲,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步发展。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多读,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认真阅读。因此,数学阅读不仅是数学表达的语言性、工具性,同时也是学生借助数学课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引发数学思考的前提。数学语言无论是概念、定理、公式、性质、法则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达来实现的,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绝不逊色于语文。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例如:在教学第一册第59页11题时:图中哪些可以用7+3=10来表示?我请学生看图,请学生仔细阅读,通过阅读,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收集完成后,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相关数学问题?
通过对图的数学化阅读,学生对图中的数学信息,已经有了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
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想说的愿望
数学课不比语文课生动,比较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艺术要求更高,要让学生想说,愿说,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艺术,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中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如荷叶上“有4只青蛙”与“?只”、“2只跳进水里”,加上数学的“大括号”和下面的“6只”,组合成一幅看图列式;由于缺少了文字的叙述,学生只是观察到表面的事物,这时可以培养学生先观察图,找出相关的数量和问题,并用语言说出来。可以说:荷叶上有6只青蛙、2只跳进水里,还剩几只青蛙?又如小鱼图,可以说:左边有6条小鱼,右边有1条,一共有几条?或说成:有6条小鱼,又游来了1条,一共有几条?说的形式可以先个别说再同桌互说,或开展“说一说”比赛。
当学生会“看”图找出数量条件与问题,并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列式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为了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语言都能得到训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1.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课结束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巩固。比如教完“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为了巩固读法,针对书上的习题,让同桌读给同桌听,错了要及时纠正。再如名数之间的化法。1米25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加上25厘米等于125厘米,所以1米25厘米=(125)厘米。简单的三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在争论热烈的课堂上表现自己的见解,从原来被动的倾听到自己动脑动手思考的过程,学生既有听别人分析方法机会,也有机会对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学会倾听、思考、分析、灵活地运用别人的点子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3.必要的复述。在学生做完一道题后,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其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是励他们说出其思考过程来,然后请个别学生复述一遍,这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也能起到指导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当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是怎样算“9+3”时,这位学生说出了非常通顺的句子:“因为9加1得10,所以,把3分成1和2;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上2得12。”我马上抓住这一典型范例,让个别学生复述,再让全班同学复述几遍,并要求以同样的句式说出以后几个算式的解答过程。通过这次训练,同学们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在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时,通过方法的迁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它必须经过教师的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总之,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数学思维往往是借助数学语言进行的,培养学生学会说数学,让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