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2019学年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月考(二)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月考(二)参考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8-2019学年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月考(二)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8年10月26日

一、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1 D 2 B 3 C 4 C 5 D 6 A 7 C 8 B 9 A 10 B 11 A 12 C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据材料“墓葬中的青铜礼器”表明是墓葬品,墓葬品不能反映当地生产力水平,故A项错误;青铜礼器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表明政治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分封制崩溃,故C项错误;礼器是等级体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据材料“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故D项正确。【答案】D

2.【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移动趋势是由北向南,故A项错误;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说明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这次移民是自发性经济移民,故C项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

3.【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历史分期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于近代史开端的观点演变,而不是强调史学研究的主体是近代史,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围绕近代史开端从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而未涉及到政府,故B项错误;依所学,以“鸦片战争”为史学界主流观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改变,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各阶层开始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涉及到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C

4.【考点】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富农的反抗不可能促使我们党改变土地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地出现困难,更加不会保障富农利益,而且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出现在1942年前后,故B项错误;在1927年至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而在1 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富农甚至地主阶级都成为我党团结抗日的联合对象,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对富农政策的调整和改变,故C项正确;从1840年直至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答案】C 5.【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解析】强调经济,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项与材

1 / 4

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

6.【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通过题干“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可知,生活在城邦中的人,应该受到城邦生活的制约,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和平与正义问题,故B项错误;雅典公民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故C项错误;城邦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故D项错误。【答案】A 7.【考点】罗马法

【解析】题干主要论及妻子的私人财产问题,没有涉及人文关怀,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及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没有涉及个人权益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可知体现的精髓是重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

8.【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法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是法币中含银量的变化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一方面是大量的美洲金银流入法国,另一方面则是法币中银含量的不断下降,这就表明大量的白银被用于了工业生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很容易得知,欧洲的封建制度解体于19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商业中心转移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B 9.

10.【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A项错误;题干中“法国的钢铁、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金融业也异常活跃,农村现代化初现端倪,文化成就显著”,体现了法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故B项正确;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法国工业、交通业、金融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

2 / 4

11.【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工业收入从1777年的21%上升到1821年31%,工商业劳动力占比58.7%体现了工业化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即经济结构中工业比例上升导致了根本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仅能体现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农业比重降低和农业劳动力变少,不能说明第一产业生产能力降低,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进步,生产能力有所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分化和收入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A 12.【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生产力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刺激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故A项错误;医疗技术的进步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是欧洲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推动也是生产力因素,但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C

二、材料题参考答案及解析(37分) 13、参考答案(25分)

(1)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家长制,强调长幼尊卑,重视礼仪规范;过分重视家庭亲情,情大于法。(6分) 影响:促进了家庭和谐与团结;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家庭伦理观。(4分) (2)表现: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经济独立;妇女独立精神意识开始形成;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夫妻平等感产生;妇女婚姻观与生育观发生变化。(8分)

原因: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7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儒家家庭伦理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逃避法律的处罚”得出。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得出促进了家庭和谐与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就思想而言,有利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家庭伦理观。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妇女经济独立又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生育观的变化……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得出。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回答。

14.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2分)

论述:19世纪以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依靠传统手工业,占据着世界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进入19世纪以来,东方国家没有及时进行技术革新,日益落后于西方国家,反观英国,借助着科技和制度创新,该国在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一举成为世界制造业霸主。 (8分) 结论: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2分)

3 / 4

解析 解读材料,可见中国和印度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减少,而英美却在增加,结合时代背景提炼出一个观点,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而后分析传统手工业对中国和印度工业转型的阻碍,以及英美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推动工业革命,进而赶超中国和印度的,最后升华出: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选做题参考答案及解析(15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参考答案

(1)背景:法国人教会了他们进行高效的管理;长期的分裂割据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工业化浪潮及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和冲击下,自由进步思想和民族独立意识觉醒在德国的形成和传播;普鲁士对关税统一的积极影响和推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任4点8分)

(2)影响:取消关税壁垒,形成统一市场;推动德国工业化进程;增强民族意识;为德国的统一奠基。(任4点7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结合该时间段德意志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分析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中“这个地区和法国东北部正在兴起的现代工业区、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比利时连成一片”“并为德国人制定了统一的法典,改善了德国的基础设施,为他们提供了先进信息和输送了民族主义精神”可分析出其有利于推动德国工业化进程,形成统一市场,增强民族意识。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答案 (1)不同: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政府干预经济(贸易保护);(4分)杰斐逊:农业立国,自由贸易。(4分) (2)评价: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制造业,符合美国当时国情,利于增强美国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3分)。但他采取贸易保护方式发展制造业的做法具有时效性特点,从长期看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不符合全球化贸易进程,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映(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知,汉密尔顿主张的是工业立国和政府干预经济,而杰斐逊则主张农业立国并进行自由贸易。

(2)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作答,一方面适应了当时美国的实际并有利于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政策又会阻碍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民族主义经济政策,并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