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liánɡ) 黄晕(yùn) 发髻(jì) 静谧(mì) ....
B.唱和(hé) 肥硕(shuò) 鳊鱼(biān﴿ 乌桕﴾jiù﴿ ....
C.寥阔(liáo) 枯涸(ɡù) 清冽(liè) 梦寐(mèi) ....
D.澹澹(dàn) 耸峙(sǒnɡ) 栖息(qī) 高邈(miǎo)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卖弄 澄清 凄冷 呼朋引伴
B.干涩 贮蓄 哄托 一年之计
C.倾诉 蓑衣 郎润 花枝召展
D.骄媚 诱惑 悠远 迫不急待
1 / 14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鸡多用两只腿跑动,即使能飞起来的也只能飞很短的距离。当它逃不脱追者时,就把头钻进草堆里,自以为安然无恙了。 ....
B.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
C.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更优秀。 ....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长沙市交通监察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马虎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途最大的障碍。
D.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
2 / 14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写出了操办的急切,渲染了紧张气氛,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
D.“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对偶,突出战事紧急)
6、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__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①④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
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 / 14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竹林的昏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风”,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借“风”,写尽了笛声的悠扬,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 .
(2)意与日去:______ .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 .
(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 .
4 / 14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对这篇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4.诸葛亮写作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枯萎的蒲公英
叶 子
5 / 14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6 / 14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的什么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结合下列加点加粗词语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7 / 14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
8 / 14
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
9 / 14
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槐花香”香在何处?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分析句.中加点字“咽”的表达效果。)
(2)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3.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4.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甲)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0 / 14
(乙)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四、写作题(4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你可能没有留意,没有发现。你也许善学,也许守时;你也许跑得快,也许能吃苦……这些,都值得你骄傲。
请以“我骄傲,我是一个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
11 / 14
参考答案:
一
D
A
D
D
B
A
马上相逢无纸笔 杨花榆荚无才思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
1. (1)增长; (2)意志; (3)振奋; (4)修养
2.(1)不内心恬淡就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安宁平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12 / 14
(2)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
3.D
4.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儿子的要求,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无限期望。
三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1)运用拟人,通过 “贴”“触”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2)运用比喻,通过“掀动”“绒绒”“洁白”等词语,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的轻盈和身体的苍老,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1.①槐花香,香在枝头;②槐花香,香在嘴里;③槐花香,香在田间。(或“①枝头;②嘴里;③田间”)
2.(1)“咽”是吞咽的意思,这里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孩子对槐花蒸菜
13 / 14
强烈的渴望与喜爱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槐花比作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槐花的繁茂与美丽,表达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3.点出描写对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并引出下文的回忆。
4.甲:我对槐花的喜爱与眷恋,对故乡及童年生活的怀念。乙: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振奋鼓舞。
四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