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春望诗词赏析

春望诗词赏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②城: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②感时:感叹时事。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⑤烽火:这里指战争。⑥抵:值。⑦短:短少。⑧浑:简直。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⑩搔:用手指轻抓。浑欲:浑,简直。欲,要。不胜:受不住、不能。【译文】: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主旨(情感)】: 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赏析】:首联写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以后已经变得破烂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此情此景令人触目惊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诗人移情于物。此联有两种解释: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看到花鸟,又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评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年都萦绕于心,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呢?另一种是以“花”“鸟”为主体,使用拟人手法,说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这自然也是移情于物的结果。两种解释的实质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感。此联反衬手法的运用极为高明,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沉重的心情。“感时”承上,“恨别”启下。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的是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自己的肖像。诗人这一年43岁,但头发已经白了,而且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未老先衰的原因,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中考例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

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