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发展演变及构成形式

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发展演变及构成形式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发展演变及构成形式

作者:程亚文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

摘 要:卷草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造型特征,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制约着卷草纹样的形式特点。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传于唐代的卷草纹,主茎由典型的“S”型波状骨架,枝叶由形式多变的“C”型构成了造型简练,主茎分明的结构规律。最终卷草纹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传播范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装饰纹样艺术中的一支独秀。 关键词:卷草纹样;发展演变;构成形式

古今中外,在不同文化形态的背景下形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卷草纹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使用范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装饰纹样艺术中的一支独秀。卷草纹的形式多样,例如在希腊罗马古典建筑装饰上可以看到莨菪和萄萄卷草纹,明显具有西方卷草纹的影子,用以象征神殿永存万世,由于“莨菪”树生命力旺盛,因此在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陶瓷、壁画、染织等装饰领域中经常使用,借此来象征重生复活的期盼,之后一直延续使用,贯穿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在中国,典型的唐卷草纹样在敦煌莫高窟内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宗教艺术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记录了卷草纹样的前世今生。但不同的石窟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并不是所有的石窟都是千篇一律,这与一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有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卷草纹在敦煌莫高窟的装饰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是集彩塑、壁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为一体的佛教艺术胜地,在这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其历史源远流长,其规模恢宏壮观,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影像。且只有将卷草纹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将卷草纹的风格特点阐明。 一、卷草纹的起源说

中国的卷草纹发源于忍冬纹,忍冬纹最初起源于古埃及,经由希腊传入印度,忍冬纹作为印度佛教装饰中的一种常用形式,直至东汉时期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所以说,忍冬纹的传入是离不开佛教的因素的。这种外来纹样经过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装饰纹样。这种卷草纹样远比西方单一的卷草纹样要丰富的多,例如形成了莲卷草、牡丹卷草、菊卷草、宝相花等种类繁复的唐卷草纹样,这些都是将不同的花卉纹样同藤蔓巧妙结合而形成,是外来纹样在中国这片文化富饶的土壤中经过发展、变化、融合的结果。由于忍冬纹是佛教艺术的装饰纹样,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忍冬纹随之便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而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忍冬纹最为突出,记录了从忍冬纹到唐卷草的发展变化过程。

另外,从卷草纹构成形式的起源上看,卷草纹样与在它出现之前就有的几何纹样有某种特殊的联系,主茎上典型的“S”型波状骨架构成了卷草纹的主干,从这个方向上审视卷草纹与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传统几何纹样,会发现这些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的曲线共同构成了早期人类的审美观念,符合早期人类的审美思想,同时这也与早期文明发展的水源有紧密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发展演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

卷草纹最初发源于忍冬纹,忍冬纹的原型是自然界的一种金银花。忍冬初开时为纯纯的白色,后變为黄色。金花银蕊,清香四溢。藤上的千百花苞竞相开放,枝枝叶叶舒展着不同的风情,朵朵盏盏呈现着不同的美丽。作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忍冬纹,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多为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相列于两边。叶子的形态有单叶、双叶等;双叶又有两叶相向、相背、相交、倒顺等多种。这种纹样,是在东汉末期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是南北朝最为流行的一种植物纹,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六朝时期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特别是北朝忍冬图案纹饰尤其简洁鲜明。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忍冬纹主要吸收外来纹样的主要特征,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繁荣的唐代就逐渐形成了多姿多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卷草纹样——唐卷草。 2、唐代的卷草纹

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的政策带来了人们思想和心灵上的解放,这也直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审美情趣上,在大量的工艺美术如瓷器、漆器、建筑等领域运用的更加广泛,原来的忍冬纹形式已较少使用,使得卷草纹在唐代逐步走向成熟。另外在这个时期,卷草纹从装饰主题到整体风貌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装饰题材不再是单一的叶片,而是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姿态,动植物纹样、佛像、几何纹等相互组合排列,且接受了大量外来纹样装饰题材,如葡萄、莲花、牡丹、菊花、梅花等,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以花卉为核心的卷草纹样,这远比西方的卷草图案要丰富的多。此时唐卷草的整体风格呈现出清新活泼的雅致和秀丽合一的多变,造型色彩更多地展现了东方韵味,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唐卷草纹的主体植物造型饱满,形象多变,花叶组织缠绕密集,自由舒展,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张力,同时也体现出唐代图案的丰富性。

在唐代,作为外来纹样,卷草纹再一次与中原文化进行了深入地融合,美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品格合为一体,体现了唐代艺术领域的繁荣与发展,也促使了唐代卷草纹样造型和风格上的成熟与完善,从形式到风格上都是一次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3、宋代的卷草纹

在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得到了全面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这时期人们的审美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装饰风格也逐渐变得更加质朴,宋代的卷草纹在形式方面的变化不大,但受到宋代文人画的影响,在装饰风格方面,充当卷草纹装饰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材的植物、动物都尽显写实风格,描绘的栩栩如生,同时枝叶线条辗转流畅。另一方面,代表君子气度的梅兰竹菊等花卉成为新的装饰题材,体现出清幽、雅致、内敛的文化内涵,也为元明清时期缠枝卷草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元明清的卷草纹

一个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思想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工艺美术的审美与发展,元代所具有的游牧文化、西域文化形成了工艺美术粗犷豪放中略带质朴的特色风格。在造型上,元代卷草纹的典型代表是“缠枝宝相花纹织锦”,它以花为主体造型,将主茎卷曲缠绕成“S”型,围绕在其周围,花头丰硕饱满,色彩明艳亮丽,这种结构在元代染织纹样中较为常见,它既继承了唐宋时期传统卷草纹的样式,又具有特定时代古朴浑厚的艺术特色。 到了明清时期,卷草纹有两大明显的发展变化:一是在卷草纹“S”型的波状骨架中加入了吉祥图案的运用。因为在当时,吉祥图案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推崇与喜爱,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大众审美情趣的体现。二是由于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使得伊斯兰文化的传入,从而出现了具有阿拉伯风格的缠枝卷草纹,构成四方连续图案。到了清代,卷草纹发展更具成熟化,将卷草纹中的各种装饰元素经过提炼或抽象化,疏密有致,更加生动。 三、中国传统卷草纹样的构成形式

卷草纹的造型特征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不论卷草纹图案的起源是何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卷草纹在唐代最为盛行。但在唐代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变化,这一点可以从敦煌石窟中窥探到唐代卷草纹风格的演变。初唐时期的卷草纹造型简练,主茎分明,显现出形象的单纯化、抽象化和平面化;到了盛唐时期,卷草纹趋于多样化,花叶丰富多彩,依托花叶再“排兵布阵”,形成主次分明,多样而又统一的整体结构;晚唐时期的卷草纹内容较为复杂,加入了大量的花卉纹样,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但无论怎样发展,卷草纹都是在一条连续不断的“S”形波状骨架中,再装饰以各种花卉、纹饰,其基本结构是不会变化的,是由“S”型主干和“C”型枝叶构成一个以藤蔓植物为主的装饰纹样。 1、单独适合纹样

单独纹样属于独立中的纹样,不受外轮廓和骨骼的限制,它外型完整、结构严谨,可单独形成装饰纹样,从布局上来看,单独纹样可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单独纹样,卷草纹样是由“S”型的连续波状型骨架与倒置的“C”型枝叶形成的重复结构,单独分析这样的结构,可发现其构成形式既具有中心对称式又具有轴对称结构。二者巧妙结合,既符合中国人固有的传统审美观念——即对称美,又避免了直接的对称所造成的僵硬感,同时也体现了植物纹样蓬勃的生命力。适合纹样是将卷草纹先限制于一定的空间,通过外型与内部结构的巧妙结合,应用于一定的工艺美术领域中,从内容上看,比单独纹样更加丰富,更加整体,这样的情形在敦煌石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石窟建筑的顶部装饰,如平棋、藻井和人字坡部位都大量应用了单独适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纹样忍冬纹作为装饰图案,变化丰富,富于流动感,显现出一种理想的审美情致,堪称装饰艺术中的杰作。 2、二方连续图案

二方连续图案是相对于单独适合纹样而言的,是以一个单独适合纹样上下或左右排列形成有规律的节奏感。这样的形式在日常生活器具及建筑装饰上随处可见,给人們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除了二方连续外,四方连续是在二方的基础上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舒展开来,重复排列,其中四方连续卷草纹依然是以波状连续纹为主,向四面八方重复排列。例如在敦煌第285窟北壁东起第二禅室龛楣中,外沿饰二方连续单列四叶忍冬纹,其状如火焰。龛楣中间饰缠枝忍冬纹,纵横交错的忍冬花丛中对称地装饰双孔雀等纹样,是在统一的格局中力求变化,这是忍冬纹在石窟龛楣中的典型装饰,处理较为灵活。 3、边缘纹样

边缘纹样顾名思义是作为边饰使用,可以是一个单独纹样单独出现,也可以是单独纹样的有限重复或首尾相接,均在日常器物上下左右的边缘处有所体现。以石窟建筑的顶部装饰为例,如平棋、藻井和人字坡部位。平棋是天花的别称,略同于藻井,结构似方格状棋盘,是连续排列的方格形装饰。大都分布于中心柱的四周窟顶,每格内装饰大都采用四方套叠的结构,其装饰以莲花为中心,层层饰以忍冬纹花边,岔角处的处理较为灵活和富于变化。常见的内容有忍冬、莲花、飞天、伎乐、火焰等。 四、结论

卷草纹样作为外来纹样,在传入中国后,由吸收到创造,进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风韵,具有独特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无论是西方的卷草纹还是中国的唐卷草、阿拉伯藤蔓花纹,都以自身独特的形态散发着光芒。本文侧重点在卷草纹样的发展史以及其组织形式和结构,通过对敦煌石窟艺术中忍冬纹例子的分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外来纹样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而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卷草纹仍然保持着它的传统意义以及时代的借鉴价值,相信随着文化形态的发展,对未来的装饰艺术图案奠定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钱怡如.敦煌壁画中的忍冬纹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何姝;胡建君.敦煌艺术中的“忍冬纹”[J].检察风云,2013年 [3] 闫琰.北朝忍冬纹装饰纹样的类型[J].文物世界,2008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诸葛铠.“忍冬纹”与“生命之树”[J].中国书画,2007年

[5] 吴春年.南北朝时期忍冬纹样的特征及时代背景[J].黑龙江史志,2009年 作者简介

程亚文(1993-),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